• 6276阅读
  • 14回复

[地方文化]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7-27
— 本帖被 都昌在线巡检员 从 今日都昌 移动到本区(2019-06-04) —

        都昌县多宝乡仁义村委会花门楼余村,现有村民530余人,在景德镇等地定居生活的也有200余人。以“花门楼”冠之村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传统戏剧里的楼榭。其实,“花门楼”实指的是560多年前,村上祖祠的独具特色。


        花门楼村在明代大致经历了“湾”、“岭”、“山”的近距离迁徙。都昌余姓追根溯源,有一半以上的村庄是从现今徐埠镇莲花村大塘余村分迁的,都昌余姓祖先余元诏于1200余年前的唐元贞年间择居大塘。花门楼村的“湾”叫虎头湾。始祖余崇六明宣德年间,由大塘迁四十三都笔架山西麓的虎头湾,地处如今有“江南戈壁”之称的西山,与庐山市隔湖相望。 “岭”叫蒋公岭。黄沙随风而虐,不宜稼穑,数年之后余崇六由虎头湾迁蒋公岭。“山”叫秃山。颇懂堪舆之术的余崇六顺着山脉来到“龙口含珠”的风水宝地秃山,其长子余用一(1399—1486)后来迁秃山前山,成为花门楼村的建村始祖;幼子余用二迁秃山后山,成为后山余村的建村始祖。
[ 此帖被田畈人在2019-06-04 13:21重新编辑 ]
1条评分积分+100
鄱阳湖 积分 +10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18-07-27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1033
积分
8826
贡献值
4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45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6-25
我的老家
徐埠镇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8-07-28
        

发帖
7898
积分
58238
贡献值
502
都币
0
在线时长: 27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6-15
我的老家
西源乡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8-07-28
余姓为什么称十万世家??????????????????
发帖
247
积分
283
贡献值
0
都币
0
在线时长: 8小时
注册时间: 2018-05-24
我的老家
大树乡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8-07-28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295
积分
18683
贡献值
75
都币
0
在线时长: 504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12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8-07-27
人杰地灵个好地方

发帖
2528
积分
14680
贡献值
377
都币
0
在线时长: 270小时
注册时间: 2017-04-2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8-07-27
余姓为什么称十万世家?其他姓氏都以郡望称之,如,江夏黄氏,延陵吳氏,東海徐氏……。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


发帖
140028
积分
10184482
贡献值
334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899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8-07-27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8-07-27

        余祖兴是千年瓷都目前唯一有体力挛窑的人。面对绝技濒临失传,他也愿意传授给外姓人,但没有一个人诚心拜他为师。当余祖兴20年后在无法留住的时光里步入暮年,或许偌大的瓷都,人们只能在故纸堆里、在微缩版里、在声像带里去研究挛窑之术了。放眼景德镇辽阔的“青花帝国”,有花门楼挛窑人的卑微和高贵、伤痛和狂喜。花门楼余村是瓷都从古代走向现代,长长驿路上一道无法绕过的风景……

(九江都昌发布 文:汪国山   部分用图由余春宝提供)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8-07-27

        余祖兴见证了景德镇挛窑业近30年来从兴盛走向衰弱。他是景德镇窑炉建筑安装公司的一名下岗工人,公司嵌名“窑炉”而非专指“陶瓷”,宣示的就是公司的业务可包涵各种“窑炉”的砌制,包括化工炉、酿酒炉等,余祖兴也曾到四川、江苏等地去砌过各类窑炉。2018年上半年,余祖兴仅承接过一座挛窑的活计。瓷都高手要制成“高仿”的瓷器,就得砌传统的柴窑。这个酷热的夏季,余祖兴为生计而忙碌着,他的主业成了替人修装空调。余祖兴根脉在花门楼村,但自小就一直在景德镇市生活。他似乎天生就是能工巧匠类的人物。数年前他家的小房子装修,铝合金窗的安装、墙体刮白、地砖铺贴、橱柜装修、家具油漆等一应的工夫,没请他人,都是他一人独自完成。余祖兴感叹挛窑工的后继无人,也是件很无奈的事:一是挛窑至今全凭手工,是门苦差脏活,年轻人不愿学;二是挛窑无活可续,生计成了问题。余祖兴的挛窑绝活也让他风光过。为迎接2017年10月的瓷博会,景德镇市非遗保护中心在一楼展厅,展示瓷都制瓷行业七十二道工序手工艺的最后一道工艺——柴窑。无可选择地,余祖兴承接了挛窑工艺。此窑号称世界首座微型镇窑,按正规镇窑用材、形状、功能微缩而成,只是烟囱是逼真地画在墙上的。江西省非遗部门对挛窑之业的传承,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组织人员三年前跟随余祖兴十多天,将他在吉安挛一座窑的全过程,用声像资料记录下来。本来记录的主角应该是他的父亲余云山,老人那时已无体力再去挛窑了。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8-07-27

        挛窑业数百年来就是家族式行业,奉行“传内不传外”,“内”还要在家族“五福”(第五代)以内;“传男不传女”,就是余家女婿也不传授,还有女人不得入新挛之窑的偏见。作为“挛窑史”拾遗,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景德镇市总工会的要求下,当时以30余名花门楼村人为主的景德镇陶瓷窑炉建筑安装公司,是打破行规收过外县外姓挛窑徒弟的,一个是13岁的安徽祁门人郑文标,一个是12岁的江西新建人刘春林。
        踏着时代前行的脚步,景德镇的陶瓷烧制工艺不断更新。煤窑、电窑、气窑日渐取代了槎窑、柴窑,挛窑业步入了旁落的境地。如今的瓷都景德镇,入行的“挛窑人”只有三位:一位是余云山,1942年出生;一位是余和柱,1946年出生;一位是余祖兴,1966年出生,余云山之子。余和柱老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个儿子一个从事瓷画,一个在中医院工作,都与挛窑业无缘。余祖兴子承父业,年逾半百的他成为瓷都最年轻的挛窑人。他与挛窑的缘分不是源于“童子功”,而是20多年前,他面临下岗,为了生计才随了父亲学起挛窑活。余祖兴人到中年后跻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行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