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大体上,可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期往回溯,并由此而上溯到因公元421年的那一场因地壳的运动与地质的变化,形成了彭蠡湖的东部水域,从此,东彭蠡湖与远古的彭蠡泽合二为一,浑成了一体,形成了现代彭蠡湖的形态,因此,我们将那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统一叫做前彭蠡湖时代。在此一前彭蠡湖时代,彭蠡湖带给我们的是浩瀚、空明、悠远、无边无际,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最原始的、是最纯净的、是最静谧的、是原生态的气象。那时候的彭蠡湖上,蓝天碧水相映成趣,云飞浪翻竞相追逐,白帆水鸟舞动湖天,桨声橹唱,渔歌飘飞,落霞与旭日并美,州草与船楫同卧的怡然宁静画面。那时候,彭蠡湖区的人民,基本上过的是一种纯粹的渔耕兼农耕的生活;人们出湖行走,总是要先看看天,再看看湖汛,然后确定时机来乘坐脚下的舟船在彭蠡湖上扬帆起航,用风源作动力,借助灵桨笨橹来坚持行走信念的原始航行。在那一个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彭蠡湖上到处是桨欢橹唱,渔歌响彻湖天的纯真时代,真可谓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渔歌唱晚的时代。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前彭蠡湖时代。
其次,我再来谈谈后彭蠡湖时代。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后彭蠡湖时代,指的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的那一时期里,彭蠡湖开始了自身大型的肢体革命运动。彭蠡湖在那一场史无前例的肢体革命运动中,被人为腰斩和肢解了,使他的主体形态变得瘦小了许多。被分离出去了很多大小不同形状的人造水库。使得彭蠡湖的水资源,一夜之间失去了自我,从而受制于人类意志的管控。原本是属于自然形态的水,被人类硬性地给它带上了一道道的枷锁,失去了它的自由。与此同时,那一场彭蠡湖的肢体革命,还从根本上破坏了彭蠡湖中各种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有序的分布,使得彭蠡湖上的渔业资源逐渐变得匮乏而至枯竭,彭蠡湖的身体也变得千疮百孔,肢体零落,一片苍夷。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设定,走出了后彭蠡湖时代的彭蠡湖,随之就进入到了现代彭蠡湖时代。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到二十一世纪初,彭蠡湖上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动力革命。现代的彭蠡湖时代,是彭蠡湖上由原始的渔耕文明向机械渔业文明转变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次的重大革命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数彭蠡湖上的动力革命。这一次的动力革命,虽然给古老的彭蠡湖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同时,也给彭蠡湖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深重苦痛与灾难。
在这一次的工业变革中,它促使彭蠡湖区的人们由水里来到了岸上,由原始的网捕渔猎形式,一举变革为机械与电力的绝捕猎杀,由风帆及桨橹作动力的自然环保的船业运输,一举变革为机械动力的大型行业运动。几乎就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的那个时候的,彭蠡湖上的点点白帆,突然在一夜之间悄然地隐去,成为了今天的人们心中一个美丽的想象和回忆。代之而起的是高高的钢制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浓烟,以及星点的油污漂浮在水面之上的污秽画面。各种机械船舶行驶在彭蠡湖上,浓烟遮蔽了蓝天,机器的轰鸣声彻底打破了彭蠡湖上那迷人的澄明与宁静。各种各样的大型运输船舶,大小不等的挖沙船、淘金船,充斥在彭蠡湖的深处以及港汊里,比比皆是。放眼彭蠡湖上,可谓是:天上有天网;船上有电网;水中有迷魂网。高效有力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污水横流,肆无忌惮地注入彭蠡湖中,给彭蠡湖带来了锥心的痛。
这就是彭蠡湖人,由水上到坡上,由飘泊到安定的一个过程;由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傍到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分离的过程。由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与怡静,到工业文明下的喧嚣与浮华的过程。因此,我们把这一时期叫做现代彭蠡湖时代。
说完了彭蠡湖的前面三个时代,我再回过头来来说说那个令人充满期待的生态彭蠡湖时代
2009年的12月12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了右江省的《彭蠡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标志着建设彭蠡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这既是右江省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右江省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彭蠡湖从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遭遇到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彭蠡湖生态经济区,就是以彭蠡湖为核心,以彭蠡湖边的城市圈作为依托,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国家把彭蠡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就是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以前因为盲目上马而给彭蠡湖带来的各种致命的危害与破坏。还彭蠡湖一个原始的况味与风韵。
自从进入了生态彭蠡湖时代以来,人们回过头来实行了退田还湖,退耕还湖、退林还湖、退库还湖,以及治污与环保并重,彭蠡湖湿地保护项目等一系列的彭蠡湖回归运动,希望藉此让彭蠡湖走出昨天的迷茫,重新进入到那种自然的祥和与宁静的状态,找回自我。让彭蠡湖用纯真、纯净、纯情的自我光彩,去招徕世界注视的目光。这既是彭蠡湖从流动中的静止到静止中的流动的思考;也是彭蠡湖区从人与自然的分离到人与自然的重归于好的明证;更是彭蠡湖由电子文明下的痉挛与躁动回归到原始的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与怡静而应该走的必由之路。
当然,这其中有我们人类的渴望,更是我们广大湖区人民心中永远的梦想,这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共同努力,去为了这个美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为了梦想而战。尤其令人可喜的是,如今的人们已经在观念上,彻底改变了以前对彭蠡湖的模糊认知,清醒地认识到了还彭蠡湖一个纯净的世界的重要性,在各个方面都兴起了保护母亲湖的热潮,我们有理由相信,彭蠡湖将在不远的明天,真正地进入到她的一个崭新时代。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彭蠡湖四个不同时代的粗浅认识与简单的阐述。在此,我想说的是,彭蠡湖是我们的母亲湖,我们作为彭蠡湖地域文化以及蠡水文学的传播者,就有责任和义务给彭蠡湖的前世今生,做一个深度的探究,并以此与大家共享共勉。
这正如赵清老师在文章中告诫我们道:“我们要立足于彭蠡湖,我们更要超越彭蠡湖,我们要像托那斯•沃尔夫说的那样,寻找故乡的办法,就是到自己的心中去找她、到自己的头脑中、自己的记忆中、自己的精神中以及到一个异乡去找她,一个好的作家,总是站在历史的拐弯处迎候大家”。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自觉地去关注彭蠡湖,关注彭蠡湖的前世今生,关注彭蠡湖的每一个不同时代,关注彭蠡湖的过去、现在以及她的前途和不可预知的未来。
彭蠡湖为什么又叫做鄱阳湖呢?
因为彭蠡湖里有座鄱阳山,又名长山岛,别名犟山,强山。是东彭蠡湖中最高大的一座群峰绵延起伏的岛屿。整个鄱阳山脉,是由狮子峰、绣球峰、龟峰、卵子峰、小印山、鼓山、横山及其下山等一系列的小湖山和小岛屿组成,自东北向西南方一字排开,阵列在茫茫的彭蠡湖中,岸然挺拔,静静地注视着彭蠡湖上的风云变幻,日起月落。当我们站在鄱阳山的峰顶上环顾四望,那可当真是“四望疑无地,一水接天愁”,给人以一种“雾海苍茫不知路,水到尽头见鄱阳”的感叹。
鄱阳山坐落在东彭蠡湖上的东南方向,与湖都县一衣带水。它身处漳田河和饶河进入彭蠡湖的主河道上,自古就是景德镇的瓷器,皖地的徽宣、徽墨、徽砚以及木材等水上贩运时的必经之地。
自从我开始进入到挖掘和探究彭蠡湖文化的序列,走到以彭蠡湖为文学载体的文学创作队伍中来以后,尤其是在编辑和发行以彭蠡湖命名的《蠡水文学》,这么一份大型的纯文学刊物以来,我的思维常常停留在“鄱阳湖”一词这个名字上,让我陷入到一种非常纠结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针对“鄱阳湖”这一名字出处及由来,在专门的研究过程中我突然觉得手上的资料与证据不够,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我必须要再去找到一些证据出来证明我的推断和假设,是不是真的成立,因此,有两个地方是我必须要去的:首先是我要深入到彭蠡湖中的鄱阳山去,我要到那里去找到“鄱阳湖”一名诞生的理由,找到属于她的,让人信得过的注脚。其次是要去永修,去博阳河的入湖口走走看看,亲身感受博阳河的壮丽与秀美。
关于鄱阳湖这个名字的由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不妨将搜集到的各种不同的见解逐一地来作一下甄别。不过,在做这个甄别之前,我们要给它确立一个点,那就是现代彭蠡湖成形的时间节点:公元的421年。
首先,是一个来自于民间的传说。传说在大隋朝的某年某月,隋炀帝杨广南巡天下,有一天,皇帝乘坐龙舟打彭蠡湖上的鄱阳山前经过时,见船边有山巍峨,巍然壮观,遂手指群峰若黛的鄱阳山对身边的众臣问道,湖中的那座山是叫做什么山呢?众臣齐声朗答道:那山叫做鄱阳山。皇帝听了之后,不由用手一指眼前的大湖对众臣说道,那山叫做鄱阳山,这湖还不就是叫做鄱阳湖么?众臣一时之间跪倒在皇帝面前,山呼万岁之后,赶紧谢恩道,谢主隆恩。从此,这彭蠡湖就改叫自己的名字做鄱阳湖了。从此,人们在皇帝金口玉言的感召下,开始称彭蠡湖为鄱阳湖了,继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将彭蠡湖的遗存一起融合进来,形成了一个当代鄱阳湖的整体观念。这是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我们在唐诗宋词中去找到她出现的记录。
我们只要翻开唐诗宋词,不难在诗家的作品里去发现鄱阳湖这一名词出现的过程。在初唐乃至中期,诗人描写彭蠡湖的诗句,大多提到的是她的旧称彭蠡湖,而只有到了中唐以后,才逐步在韦庄的《泛彭蠡湖》、释贯休的《春过彭蠡湖》和《鄱阳道中作》、徐铉的《移饶州别周使君》、杨万里的《舟次西径》等作品中见到“鄱阳湖”这么一个新的提法,但是这类诗作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到了两宋期间,鄱阳湖这一称谓才逐渐地多了起来,直到明清时期,鄱阳湖这一称谓才名声大震。
也正是由于鄱阳湖这一称谓大盛于明清时期,这才不由让我们关注到这么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浪潮。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关注移民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古彭蠡湖上一个重要的河流及水域——博阳河。因为无论是南下北上的移民,他们都要打鄱阳湖上属于博阳河的这块水面通过。
“北有大槐树,南有瓦屑坝”。这是一句流传了一千多年的顺口溜,意思是大槐树和瓦屑坝是中国移民的根。特别是明洪武年间的几次移民风暴和清康乾时期的移民潮,仅在右江省一地就移民近四百万人北上湖广,再填四川及云贵陕等地。他们在鄱阳湖上的瓦屑坝乘船出发,经过鄱阳山,渡过博阳河,出湖口直入长江北上,在他们的记忆里,鄱阳与博阳这两个音近相谐的名词总是在打架,让人分不清到底谁是正确的,也许是因为有了鄱阳山站出来为鄱阳湖这一名字助了力,在北上的移民意识里,鄱阳湖一名逐渐地占了上风,因此,鄱阳湖一名便开始风糜天下,扬名于四海了。在南下的北方士族以及逃避兵连祸结的灾民当中,他们从长江以北逶迤而来,在乘船进入鄱阳湖后的第一块水面,就是博阳河水域,继而进入鄱阳湖,因此,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由于博阳与鄱阳在读音上相近,让他们难以区分其本质意义的不同,便也就只好人云亦云地称路过的彭蠡湖为鄱阳湖了。
加上唐宋时期,李白、杜甫、刘长卿、张九龄、朱熹、苏东坡、范仲淹等人,相继来到鄱阳湖上游历,他们穿梭于饶州与浔阳之间,游历在鄱阳与鄱阳山以及彭蠡湖北岸的庐山之上,于是,鄱阳湖这一名词便慢慢地被诗人和政治家们充分使用上了,通过他们的作品在民间得以广泛地传播开来,最后,鄱阳湖这一名字就被他们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的金色册页之上。
如若不信,我们不妨在《全唐诗》来理清一下思路,翻开《全唐诗》,真正以彭蠡湖为题目的诗歌只有两首,第一首是韦庄的《泛彭蠡湖》,第二首是释贯休的《春过彭蠡湖》。另外,还有一首是徐铉的《移饶州别周使君》诗,诗中有 “更向彭蠡湖上去,青衫憔悴泪交流”这样的一句诗语,是在直接地称呼彭蠡湖的。到了宋代,就能够看到大量的以彭蠡湖为命题的诗词作品了。
我们首先来读韦庄的《泛彭蠡湖》诗,诗的全文是这样的:“四顾无边鸟不飞,大波惊隔楚山微。纷纷雨外灵均过,瑟瑟云中帝子归。迸鲤似棱投远浪,小舟如叶傍斜晖。鸱夷去后何人到,爱者虽多见者稀”。从“四顾无边鸟不飞”来看,到了唐代,彭蠡湖已经是快要成熟的湖泊了,她的泱泱大气已是初具规模了。
韦庄,约生于公元836年─910年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韦应物的第四代孙,曾经任过前蜀国的宰相,谥号文靖。他还是唐朝的花间派词人,善用白描的手法,清丽的词风,来描写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及上层社会的游乐生活与离情别绪的哀怨情感,一生著有《浣花词》流传于世。
说过了韦庄,我们再来谈谈贯休的《春过彭蠡湖》以及《鄱阳道中作》两首诗作。《春过彭蠡湖》是这样写的:“百虑片帆下,风波极目看。吴山兼鸟没,楚色入衣寒。过此愁人处,始知行路难。夕阳沙岛上,回首一长叹”。从“百虑片帆下,风波极目看”来说,他对彭蠡湖浩瀚与壮阔的描写与认知,大体上与韦庄一致。再从“吴山兼鸟没,楚色入衣寒”来看,那时候的彭蠡湖北湖,已经是完整地与南湖有机地连在了一起,形成了现代的彭蠡湖。
贯休的《鄱阳道中作》是这样的:“鄱阳古岸边,无一树无蝉。路转他山大,砧驱乡思偏。湖平帆尽落,天淡月初圆。何事尧云下,干戈满许田”。我们亦不难从诗中读出他当时对于眼前大湖的称呼使用的是彭蠡湖一名。从鄱阳古岸边到“湖平帆尽落”,他巧妙地将彭蠡湖一名有机地嵌入在了诗作中,提高了诗歌文字语言的张力
贯休,生于公元823~912间,俗姓姜,字德隐,右江省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的画僧。7岁时投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渐誉隆,仍至于远近闻名,成为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在《全唐诗》中,有徐铉写的一首诗:“正怜东道感贤侯,何幸南冠脱楚囚。睆伯台前收别宴,乔公亭下舣行舟。四年去国身将老,百郡征兵主尚忧。更向彭蠡湖上去,青衫憔悴泪交流”。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做《移饶州别周使君》,各位看官可以在《全唐诗》中去找来读一读的。诗题中的饶州,指的就是过去的鄱阳。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更向彭蠡湖上去,青衫憔悴泪交流”来看,诗人表达的是面对政治的一种无奈选择。这首诗,是在徐铉舒州遭贬之后的保大十四年,即公元956年春,元宗下诏让他量移饶州时所作的,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读出徐铉当时无奈又无助的心境来。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诗人已经在诗中直言不讳地直接称呼面前的大湖为彭蠡湖了。他再也没有了前人那种欲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与矜持,完全脱下了头上戴的面纱,真真切切地将彭蠡湖推到了世人的面前。可见,徐铉无意在彭蠡湖易名彭蠡湖的过程中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这在他的另一首诗《送表侄达师归鄱阳》:“故乡禾黍世亲稀,中表相寻只有师。惆怅离怀向何许,彭蠡湖上叶飞时”中读得出来。他直接以“彭蠡湖上叶飞时”来直抒抑郁、落寞,寂寥无助的胸臆,借助彭蠡湖来寄托他心中的愁绪。徐铉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彭蠡湖”这一称谓,这在他们的那个时期里是不多的,是很鲜有的。
在徐炫之后,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曾经在他的《舟次西径》一诗中直呼彭蠡湖的。诗是这样写的:“夜来徐汊伴鸥眠,西径晨炊小泊船。芦荻渐多人渐少,彭蠡湖尾水如天”。全诗通过对他在彭蠡湖泛舟的一番经历的记述,将彭蠡湖的浩淼烟波及空茫苍凉表达得一露无遗。
翻开宋代的诗文词作,我们还可以看到周弼写的这样一篇,很难判断出是属于诗还是属于词类的,以彭蠡湖命题的作品《彭蠡湖》:“彭蠡湖浸东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万顷。我昔乘槎渤澥间,眇视天溟坎蛙井。浪何为而起於青云之底,日何为而碎於泥沙之里。太极初分一物无,天水相包若鸡子。扬澜可供李白青州杓,彭蠡付与卢敖洗龟壳。斗大孤山没处藏,斸(zhú)取来搘(zhī)鼎铛脚。胸中八九吞云梦,似此蹄涔亦何用。安得快意大荒之东东复东,指麾鱼鳖骑苍龙”。
作者在文章的开篇就用“彭蠡湖浸东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万顷”一句来较为详细地点明了彭蠡湖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她的范围是多么地广袤无垠,让我们通过文字,对彭蠡湖产生一种直观的,立体化的印象。接着,又用“扬澜可供李白青州杓(sháo),彭蠡付与卢敖洗龟壳”以及“胸中八九吞云梦,似此蹄涔亦何用”这两句来表达彭蠡湖的奔腾豪放,自由放纵以及彭蠡湖的胸怀之壮阔与豁达。通篇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对彭蠡湖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述。
从以上所表述的来看,从公元421年的地陷导致形成了东彭蠡湖,到我们在《全唐诗》中读到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韦庄以彭蠡湖为题目的诗作《泛彭蠡湖》止,从彭蠡湖易名到彭蠡湖的过程,大约走了400多年的漫长历程。因为这可以从韦庄生于公元836年,殁于公元910年的生卒纪年中计算得出来。而要说到彭蠡湖这一名词逐渐唱响天下,则用了将近千年的时光,才完成了她的整个蜕变过程。
因此,以上的这些因素凑到一起,这彭蠡湖她想不出名都难,更何况,加上明清时期那几百万移民以及他们的后裔们在全国各地进行的广泛宣扬与传播,通过世世代代的人们口口相授,口口相传,大家对于彭蠡湖的认知逐渐地被统一到了彭蠡湖上,因而“彭蠡湖”最终被易名了,易名成了今天的“彭蠡湖”。
这就是我个人认为“彭蠡湖”一名的由来。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