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5阅读
  • 11回复

[散文]明然||陶渊明:悠然田园柳骨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335
积分
171381
贡献值
388
都币
2
在线时长: 5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5-07
   悠然田园柳骨风。这是我在近期阅读了大量的陶渊明诗作之后,从而在他身上得出来的一个较为粗浅的,有别于之前的认知,以及一种异于他人的别样真切印象。
   记得在此前一段时间,我曾经认真拜读了邯郸作家崔东汇先生所著的散文集《像柳树一样活着》一书,读后印象颇深,觉得崔先生就是一个在现代的浮华光影里活得极像柳树状态的一个人,觉得崔东汇是第一个以柳树自喻的人,是第一个以一颗寄生在城市里的柳树来自诩的人,因而,感动之余写了一个叫做《皲裂的文字,朴素的质地》的随记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近日,当我围绕鄱阳湖文学这一研究课题,再次翻开《晋书·陶渊明传》时,立刻被文中的《五柳先生传》几个字给吸引住了眼球,不由令我的内心感受到了极强烈的震撼与感动。《五柳先生传》,我怎么就忘记了从前在高中时代就曾经认真学习过的这篇千古文章呢?至此,我突然明白了自己先前的所有猜度和想法都是主观、错误的。是的。原来,这人世间第一个真正用柳树来自诩的人,原来不是的作家崔东汇先生,而是我们九江的陶渊明老先生,非他莫属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陶元亮先生亲撰的《五柳先生传》一文走进去,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生活在鄱阳湖边的庐山脚下,一个深山冲里的隐逸之士,一个曾经以五柳先生自诩的,人们并不太熟知的,别样的陶渊明先生。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是这样写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一文虽短,但言辞精炼,内涵非常地丰富,蕴含的信息量非常之大。如果将它的原文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文章应该是这样的:“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地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不被利禄所诱惑。平生只爱好读书,领会书中的要义,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作过度的深刻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记了吃饭。他天性喜欢喝酒,但却因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常有酒喝。身边的亲戚朋友们都知道他有喝酒的嗜好,于是,就不时地摆酒席来招待他;他只要去喝酒了,就一定要喝个尽兴,不醉不归。他只要喝醉了就赶快回家去,并没有什么舍不得离开酒席的。他那简陋的居室里显得空空荡荡的,甚至不能遮蔽住外面肆虐的风雨和刺人的阳光;他粗布的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也经常是空的,但他依旧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有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写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或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通过对上文的阅读与理解,我们来反观五千年的中国文学史,真的不难发现,陶渊明先生不仅是崔东汇先生笔下的一个“像柳树一样活着的人”,他还是第一个以柳树自诩的人,是第一个给自己做传的人。尽管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没有明确指出五柳先生就是他自己,但事实就摆在那里,是容不得人们去置疑的,由不得你不去相信文中的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他本人。他的确算得上是中华五千年文学史上,第一个在活着时就给自己下结论的人,第一个在活着时给自己树碑的人。
   通过对《五柳先生传》的细致解读,在下意识里,我终于明白自己原来也犯了一个概念性的错误,这是绝对不能饶恕的。2012年的2月份,我通过对自己大半生以来所走过的人生道路,进行了一番较为全面而细致的反思,在百般感慨之下,毅然而然地拿起笔,旗帜鲜明地撰写了一篇自我总结式的,用文白体方式做的《明然赋》,算作是给自己这平凡的一生,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性的总结,特别用来警示自己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一定要好好地生活,努力工作,广交朋友、诚实守信,讲究底线。
   我的《明然赋》,就是用这样半文不白的文字写就的:“明者,清楚透亮,镜也;然者,是、对,信守也。文之一观,解无二矣。
   自号明然,惟求一己之心性,清纯透明,垢不掩兮,瑕不匿也。孟子云:“明心见性,一目了然”。
吾,乃湖人竖子,渔村湖港一野叟,醉情鄱阳湖之散人也。忆经年过往,惜少年顽劣,负师恩,辱父命,失母望,未能大学,识浅见薄,愧惭汗颜也。后图生存计,暗习农工商,蝇利苟苟,得赚妻药、儿饭,兼众身暖矣。
天道轮回,时周运济。不意九二挤居湖上都城——都昌,赖贪上天之功也。
   二十余年,岁月倥偬。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未能彀心致余沉溺;仕宦荣禄,位尊权显,欲赚吾性岂具惑力?静观高天,虹霓七彩,万千光影闪烁,映像迷离;闲览百态,烟尘十色,笙歌炫舞翩跹,犹如梦幻。大千世界,人生舞台,各具风姿。今逃脱这红尘世俗,远离那是是非非,岂不妙哉?
   生活面前,明清了然。故呼明然。生性钝愚,智慧未开,眼瞎心呆,岂是明然二字叫得出来?肉眼凡胎,何能洞万千世俗?愚鲁心性,怎敢上斗场争锋?乃真非明矣。
   自号明者是非明,然将空心袖红尘。今日聊作明然赋,他年任取酒后吟。”
   自从《明然赋》一文写成以后,我除了希望能借助《明然赋》来给自己树立起一面整衣冠、美仪容的镜子外,还能用它来照亮自己脚下未来的行程,并总结、规划、设计出一条适合自己当下行走的道路,给自己的身心一个合理的框定、界定,从而使自己能够避免落入到一种迷失心智的尴尬境地当中去。这是我的心里话,一点也不带假的!
   《明然赋》在几易其稿的基础上定型之后,便时不时地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慢慢地自我的内心里滋生了起来。于是,我常常有些情不自禁地,有意无意地在一些好朋友们面前开始得瑟并炫耀起《明然赋》来。竟然,还有时不顾颜面地自吹自擂,自我标榜地跟朋友们说,没想到我这一介草根作家余明然,竟能在不经意间做了这么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真可算得上是在中国五千年文学史上,敢于第一个站出来,活着给自己的一生做结语、下定论的人,应该是一个够有胆量和大气魄的人了。如今想来,我之前的那些言行,的确是令人耻笑的了!
   如果将《明然赋》放在陶渊明撰写的《五柳先生传》的面前来比较,这第一个在活着时敢于给自己下结论的人肯定就不是余明然,而应该是陶渊明先生了。我后悔当初自己真的是太无知、太狂妄了。我反复地玩味着陶渊明先生的《五柳先生传》,内心里便似打翻了五味瓶一般,越来越不是味道,有了令人难言的酸涩泛起。我恨我自己浅薄,我觉得自己过去那些个粗浅、鄙薄的想法与简单认知,简直就是太不懂事、太不成熟的表现了。说实话,这跟陶渊明先生比起来,单在时间一项上来说,我的《明然赋》就比他的《五柳先生传》差了有十五六个世纪,足足滞后了陶渊明先生一千五六百年的时间呢。我今后是再也不敢做此无谓的瞎想了,这要是给传将了出去,还不得要令天下的文人雅士们都笑掉了大牙么?真的是令我羞赧之极,惶恐之极,恨不得立马就找个地缝来给钻进去躲起来算了!
   好在,有句老话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今天的悔悟应该是还不算太迟,在这里,我就借此机会跟陶渊明先生道一声“对不起”了。他的确是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个在活着时自己给自己下结论,树碑立传的人,他的那种坦荡情怀与豁然大度,真的是天下无人能比的。
   说归说,笑归笑。扯过了这件旁事,咱们还是来言归正传吧。
   我们现在姑且不论五柳先生对自己所做的评介如何,返过头来读一读南朝梁代大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先生撰写的《陶渊明传》,用它来对照、比较一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便可见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了。
   “昭明太子”是何许人呢?昭明太子即萧统是也。他生于公元的501年,殁于公元的531年5月,字德施,小字维摩,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的文学家,南朝兰陵,今江苏省的常州市人。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死后谥号为"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一生著有《昭明文选》遗世。
   萧统的《陶渊明传》是这样写的:“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认真地将原文翻译过来,它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陶渊明,别字元亮。又有人说他的名字叫做陶潜,字渊明。是江州浔阳的柴桑人。他的曾祖父是东晋的大司马陶侃。陶渊明从小就立有很高的志向,不仅博学多识,还擅长写文章。为人聪颖,性格洒脱率真,清高自负,卓尔不群。他曾经著有《五柳先生传》一部,时常把玩,自得其乐。当时的人,都说这本书是他个人的一部纪实著作。
   一直以来,虽然陶渊明的家里很穷,但是他还是能够做到孝敬老人,爱护老人,在当地挺有贤名。因此,他就被朝廷起用,担任了一个叫做江州祭酒的官职,后来,他因为忍受不了官场上尔虞我诈的残酷,缺失人格底线的糜烂生活,没多久,他就自己弃官回家去了。之后,江州郡守又召唤他去担任主簿一职,他也没有接受。
   就这样,陶渊明就带着家人在鄱阳湖上庐山脚下的小山冲里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每日里将眼前看到的山川田园胜景纳入到了自己的诗作之中。再后来,因为一次严重的脚疾,使得他的行动有了很大的不便。
   有一次,时任江州刺史的檀道济前去探望他,发现陶渊明不仅已经卧病在床,而且还挨饿了好几天。檀道济就对陶渊明说:“贤人处世,遇上朝廷无道,就去过隐居的生活,遇上政治开明的好时代,就应该跑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这开明盛世,为什么还要这样自己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就回答檀道济说:“我怎敢去充当贤人呢?因为我的志向比不上别人,所以我才不出去做官。”檀道济见劝不动陶渊明,就吩咐手下将带来的粮食和肉送给陶渊明,陶渊明却挥手叫檀道济赶快离开。
   一段时间以后,朝廷又起用陶渊明担任了镇军,不多久又担任了建威参军一职。那时,陶渊明就对亲戚朋友说道:“我打算去当一个小小的县令,过那隐居的生活,可以吗?”有人就把陶渊明所说的话报告给了皇上,于是,朝廷就调任陶渊明为彭泽县令。接到朝廷的诏命之后,陶渊明在赴任之前,专门派了一个劳力给他的儿子,他写信给儿子说:“你每天的用度,都要自给自足,我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过去,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你砍柴打水。你一定不能虐待他,因为他也是别人家的儿子。”随后,他没有带一个随从,独自去了彭泽县令的任上。
陶渊明到了彭泽以后,他叫人把官府的公田都种上了高粱。他常常不无得意地说:“我只要常常能有酒喝,而且还能够喝醉就好了。”她的妻子和儿子却都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他就下令将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上了高粱,另外的五十亩田地就种了粮食。年终时,恰逢江州郡守派了一个担任督邮的小官员到彭泽县来视察工作,下属就请示陶渊明说:“县令大人,您应该整装束冠,穿着官服去见他。”陶渊明叹口气说:“我怎么能为了那不够吃的五斗米,向一个乡里小儿折腰!”说罢,他当即解下官印,挂冠而去,并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留在了县衙里。自此以后,到朝廷再次起用他任著作郎一职,陶渊明就断然地拒绝了,没有接受。
   时任江州刺史的王弘总想跟陶渊明建立交情,但是,他却没有一次能够请得动陶渊明来他的官舍里做客。后来,王弘得知陶渊明经常去庐山,他就请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出面准备酒席,在半路上一个叫做“粟里”的地方请陶渊明喝酒。因为陶渊明的脚上有疾,行走不便,沿途是他的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一路交替着将轿子抬到“粟里”的。陶渊明下轿以后,欣然和庞通之共同饮起酒来。不一会儿功夫,王刺史也赶到了酒席上。陶渊明见王弘也来了,脸上并没有露出嫌弃和讨厌王弘的意思。
   当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时,就在浔阳和陶渊明有着深厚的交情,后来,颜延之做官做到始安郡去了。他每次经过浔阳时,都要到陶渊明的住所里去饮酒。并且每一次都要畅快淋漓地喝到醉了为止。王弘便打起了颜延之的小算盘,时不时地想请颜延之来家里赴宴,以便利用颜延之的关系来结交陶渊明,但令王弘没有想到的是,他每次邀请颜延之时,也总是见不到颜延之这个人。
   颜延之在临调走的时候,特地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作生活之需。没想到陶渊明却将那两万钱全部送到了酒店里去。他说,这方便他以后来酒店里喝酒。有一年的九月九日那天,陶渊明正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待坐得时间长了,他就顺手采了一束菊花拿在手上把玩,恰巧赶上王弘在这时候给他送酒来了,他接过酒去就喝,直到喝醉了才回家去。陶渊明虽然不懂音律,但是,他却保存了一张非常精致的无弦琴。他每次喝酒到酣畅耳热之时,都要坐在无弦琴旁来高兴地弹奏一曲,借以寄托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怀。只要是来拜访他的人,无论贵与贱,他只要家中有酒就拿会出来招待客人。如果是陶渊明先喝醉了酒的话,他就明白地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要去睡觉去,你现在可以走了。”他的这种天真和直率,达到了令人无以复加的地步。曾经有位郡里的武将来拜访他,正赶上他家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扯下头上的葛巾用来过滤酒水,过滤之后,又将头巾扎在了头上。当时一个担任续之的周姓官员也来到了庐山,跟随着慧远法师在学佛。那时,彭城人刘遗民正好隐居在庐山上,因此,人们就将周续之、刘遗民、陶渊明三人,统称为“浔阳三隐”了。
   后来,时任江州刺史的檀韶,也就是前任江州刺史檀道济的哥哥,苦苦地请求周续之出山,要他和学者祖企、谢景夷一起在城北办学,给学子们讲授《礼记》,并推荐他们三人州郡担任了“雠校”的官职。当时,由于条件缺乏,安排三位“雠校”住的宿舍是马队的圈舍。陶渊明在知道了那件事以后,就特地写诗给他们三人说:“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肄,校书亦已勤。”表达了他对檀韶安排的不满以及嘲笑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人是在对马弹琴。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的志趣相同。陶渊明总自认为自己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宰相,便在内心里总是羞于在当朝做官,感觉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似的。他目睹宋高祖刘裕的霸业逐渐强盛起来,心里便很不是味道,因此,他再也不愿意出来做官。就在宋文帝元嘉四年,他将要再次接受朝廷征聘时,却恰好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故此,后人皆称他为“靖节先生”。
   因此,我们通过对《陶渊明传》的细致解读,明显地看出来这与陶渊明自撰的《五柳先生传》所记,真的是不谋而合,殊途同归。陶渊明就像是生长在鄱阳湖上的湖岸、沟坎、溪旁的那一株一株的柳树,身上不仅体现出那种原始古朴,轻灵飘逸,荡漾着悠然田园之气的儒雅清风,而且,他的身上还隐隐地透出了那么一种看似皲裂,实则坚硬的阳刚之气,弥散和包围在他的身上。无论将他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他就像那朴实的柳树一样,不急不躁,悠然自得。春季里扬花吐絮,轻灵飘逸;冬来临傲岸不惧,静穆庄严。他那种淡然面对生活的状态,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层次的虔诚与敬畏。这就难怪陶渊明在自家的屋旁栽种了五棵柳树,而自诩为“五柳先生”了。从这几个方面来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个用柳树来自喻的人,是所言非虚的了!他身上的骨是柳骨,他的诗歌所吟咏出来的,是那一股含着淡淡的田园泥土的味道与清香的风——田园清风。
故此,我可以很认真地这么说,通过对《陶渊明传》与《五柳先生传》这两篇文章的比较,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粗浅的结论:陶渊明是一个不畏权势,不恋官位,乐享田园,自给自足,随遇而安,饮酒赋诗的一个心地散淡、悠然自得的率性之人。
   这就难怪一代大儒、理学宗师朱熹先生曾经在评价陶渊明时这样说道,晋宋时期的人物,虽然说都比较崇尚清高,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不想出去做官的。有的人,表面上在讲究追求清淡的生活,而实质上,却在那里拼了命地投机钻营,总想在仕途上有个大的出息。只有陶渊明他一个人是真的不想做官,所以,他在晋宋时期文人里面,算得上是最最特殊的一个标志性的文人才子了。
   鄱阳人洪迈也曾经在《容斋随笔》卷八中这样评介陶渊明。他说,陶渊明的高尚、简朴、闲散,当为晋宋时期的第一人。而清代的林云铭也在《古文析义》的卷七中这样评介陶渊明说,昭明太子作陶公传,除了此文就再也别无他叙了,真是陶渊明的一篇纪实录啊。看来陶渊明的胸中是磊磊落落,并无一点挂碍。他不仅喜好读书,而且还不拘谨,嗜饮酒亦不分有主客有别。毋论是贫富贵贱一律平等。
   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陶渊明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家里虽然是非常地穷困,但他的内心里却是很平静、很富有的。他每遇到家里无米时,就不顾面子去别人家门口求乞,即使是穷到了没衣服穿时,他还不忘要在东篱下悠然地采采菊,不时地偶尔抬起头来,静静地看看家门前的南山出神,这是一种何等平和、恬淡、自然的心境啊?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陶渊明的部分诗作中读得出来。
   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两位杰出的著名诗人,他们就是陶渊明与谢灵运。就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风格来说,应该是可以分为前后两种不同的创作过程。如果说谢灵运诗中国山水诗歌一脉的开创者,那么,对于陶渊明来说,又要从两个方面来深入进去加以细致地论述。首先,我们应该说,陶渊明在他的前半生当中,他的最骄人成绩是承继了汉晋两代玄言诗风的一个集大成者,他在玄理诗歌创作中的成就是后世无人可以与之匹敌的;自从进入刘宋以后,陶渊明远离朝政,乐享田园,寄情于脚下的土地,于散淡中将浓浓的田园情趣融入其诗中,无意之间,不意打开了他人生中的另一扇幸运之门,开创了我国诗歌历史进程中的田园新诗风,成为了中国田园诗派的鼻祖。
   南朝时期的诗论家们,都从各不相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谢混、殷仲文、郭璞、刘琨、谢灵运等是开始改变玄言诗风的代表人物。其实,在那一时期里,最早给玄言诗风带来大冲击和大改变的人是陶渊明。陶渊明的诗,无论是从思想内容、感情抒发到独具个性和思想光彩的哲理表现及诗味与艺术感染力来看,他在词采与风格的等等方面,都对玄言诗风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与改变。对于陶渊明在革新玄言诗风中所做出的贡献,是应该给予历史的肯定的。
   既如此,我们不妨择其一、二诗作来做一番赏析。
   这里择取的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当中的第一篇:“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那路上的尘土一样,没有根基。生命过程中的随风飘转,已让我有了历尽了艰难的感觉,再不是从前的样子了。人世间,应当将每个人都视作自己的兄弟姊妹,何必非要去分什么亲疏呢?遇到高兴的事情时,就应当及时地高兴乐呵起来,家里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们一起共饮,分享快乐。人的生命就如同那流去的时光一样,只要是溜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的,因此,大家都应该趁着年富力强的时候,激励自己,勉励自己,超越自己,多做些有益于世间的事。
   我们不难从这首诗中看出,陶渊明的玄言诗在一定程度上,是脱离了那种较为枯涩枯燥,虚幻相生,玄奥难懂的旧有模式,进入到了一种比较清丽、爽润的诗歌创作新格局中来。
    例如,我们再来读一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诗是这样写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陶渊明充分运用了魏晋玄学中的“得意忘象”之说,真正地领悟了其中的“真意”,用富于理趣的诗歌语言,将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的生动风趣。诗中既写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情趣,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致,在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任其自然变化的哲思妙理。他将这种人生的哲理加以高度的浓缩、提炼、最后归结到“心远地自偏”中来,融合在“此中有真意”等一系列的警言醒句来,给读者以充满智慧的理性启迪。
    他的这首诗,明显地表达了陶渊明不同于流俗的精神风貌与乡柳风采。陶渊明不像一般的隐逸之人那样,表面上在追求超尘出世的散淡洒脱,而背地里却是投机钻营,梦想着捞取功名富贵。只有陶渊明真的是置身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世外,他不染世俗之事,不作俗世之态,保持者他自身那一种乡柳的皲裂、朴实、散淡的风格。坚守着他内心“不事权贵而摧眉,安能苟且竞折腰”的坚定信念,从他的身上,我们看见了从他的灵魂深处弥散出来的,坚硬的柳骨之气,骨柳之节!
    与此同时,我们已不难看出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朝着恬淡、散适的田园诗歌创作过度,进而到达了他诗歌创作的一个新高度,一种新境界。这我们可以从他的《归园田居》中读得出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如是说,他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气质,天生就是那种喜好在山川、旷野大地之上自由行走的性格。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竟然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尘网中,倏忽地一晃,竟白白地浪费了他三十年的大好时光。他感叹自己就像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小鸟,多么想回到从前居住的树林里去啊;他多像一条被主人家豢养在池中的一条鱼儿哟,思念着回到原来的大江大河里去。如今,他终于脱离了那世俗的羁绊,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他要到屋南边的荒野里去开垦土地,精心地耕种田园。他家一共有十多亩地,有八、九间用茅草搭盖起来的房子,足够他们一家人遮风挡雨的了。
    他家的屋后,还栽满了榆树、柳树,现在它们都长得很高大了,也已经把他家的后屋檐都给遮盖起来了。他家的门前还种了不少的桃树、李树,人们只要远远地站在村口就能够看见他家落在树上的炊烟随着风儿在轻柔地飘散,听得到村巷里的狗们在叫,飞上在桑树顶的鸡们在打鸣。他如今生活在这没有世俗,除却琐杂的环境里,有的是空闲的时间来饮酒吟诗,自得其乐。这就好比一只被长久困在笼子里的野兽,总算是重归大自然了。
    由此可见,陶渊明开始完整地将他眼前的田园景致,尽皆摄入他的眼眸,嵌入他的诗作当中,逐渐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田园新诗风,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开创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
    在我的印象中,陶渊明的一生并没有走得太远,他的身心和脚步几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故土一步,从来没有离开过生他养他的母亲湖——鄱阳湖,离开庐山脚下的那个小山冲。前几年,我为了追踪陶渊明,寻迹陶渊明,曾经涉足了鄱阳湖北岸,横亘在都昌与湖口之间的武山山脉,走进了位于湖口天山脚下的古彭泽县衙。当我徘徊游走在当年陶渊明洗刷笔墨的水塘边,徜徉在他栽种茂林修竹的遗址之上,我的眼前仿佛幻化出他当年躬耕在田头地间的清晰画面,我依稀看到了他劳作时的佝偻身形;看见了他踩着草尖上的露珠,行走在凹凸不平的青石小道上,翻山越岭,穿溪过涧,他的身形是那样地寂寥,他的背影是那样地淡然。神思恍惚之间,我似乎正跻身在历史的隧道中穿行,穿越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时空,与陶渊明肩并肩地走在了一起,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内心那一份醉心、淡然的田园味道,感受到了他一身如柳树一般的自然之气,刚劲又不失柔美的皲裂气质。
    陶渊明,我真的从你的身上感受到了那一份难得的悠然田园之气,它让我的呼吸变得不再紧迫浑浊;我真的从你得身上感受到了像柳树一样充满阳刚而又不失为洒脱的磊落情怀,让我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陶渊明,你的一生,就是过着“悠然田园柳骨风”的精彩一生。渊明似柳,柳如渊明。柳拂清风,身残志坚。好一生柳骨清风的精彩展现!这,也是我多年来在内心里苦苦追求和向往的一种清纯、超脱的人生境界!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2267
积分
35199
贡献值
357
都币
0
在线时长: 1143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7-0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5-08
中心明确,婆心可嘉!

发帖
1335
积分
171381
贡献值
388
都币
2
在线时长: 5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5-08
回 苗山莺 的帖子
苗山莺:中心明确,婆心可嘉! (2017-05-08 08:41) 

谢谢龙兄鼓励,问好兄台!

发帖
3698
积分
17850
贡献值
315
都币
0
在线时长: 147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3-15
我的老家
左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5-08
欣赏佳作,分享才情

发帖
1335
积分
171381
贡献值
388
都币
2
在线时长: 5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7-05-10
回 长江雄鹰 的帖子
长江雄鹰:欣赏佳作,分享才情 (2017-05-08 20:07) 

谢谢朋友鼓励!文化。

发帖
3097
积分
18544
贡献值
516
都币
0
在线时长: 5小时
注册时间: 2017-03-15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7-05-11

发帖
1335
积分
171381
贡献值
388
都币
2
在线时长: 5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7-05-13
谢朋友鼓励!

发帖
1632
积分
33322
贡献值
1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331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08
我的老家
南峰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7-05-13
老师的文采和情怀,学生敬仰之至!

发帖
1335
积分
171381
贡献值
388
都币
2
在线时长: 5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7-07-25
回 标准都昌银 的帖子
标准都昌银:老师的文采和情怀,学生敬仰之至! (2017-05-13 21:29) 

谢谢朋友鼓励!

发帖
3711
积分
34345
贡献值
240
都币
12
在线时长: 1993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4-27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7-07-26
这,也是我多年来在内心里苦苦追求和向往的一种清纯、超脱的人生境界!欣赏才情,欣赏风骨!游弋在您的文字里,是一种美的享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