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1335
- 积分
- 171381
- 贡献值
- 388
- 都币
- 2
在线时长: 539小时
|
当前散文创作的几个突出问题
(2017散文中国第一期《名家文苑》 ) ◎张继炼(内蒙古阿拉善盟) 有关当前散文创作的收获与成果,本人另有文章专题叙述,这里不再赘言,本文将自己近年来有关散文创作突出问题的研究成果梳理分析如下。 一、散文文本的艺术水准与美学意识缺乏。 一是一些散文作者,特别是一些青年作者,缺乏文学素质的修养,缺乏写作的基础训练,缺乏作家基本功的培养。因而,其文章缺乏作品的基本要求,缺乏融会贯通的思考,缺乏散文的基本元素,缺乏散文基本的深度、精度与高度,缺乏谋篇布局时结构、语言、素材选取、叙述能力的完美,没有真正认知“散文”和“散文文本”;二是缺乏博览群书的精力和阅历,特别是缺乏经典的阅读,缺乏撰写“读后感”、“摘抄”、“眉批”等深阅读,而致文章本身苍白、单调、枯燥、乏味、疲软;三是“作家”的自我意识过强,过早地自称作家,过早地自我感觉良好,特别是一些青年作家。刚刚写了十几万字文章,在当地的报纸杂志发了几篇习作,刚有了一点知名度,就沾沾自喜,自称为作家。殊不知,创作数量在一百万字以内,没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是不能妄称作家的。二级作家(副高)大概需要一百五十万字的作品,且有一些作品在全国有影响力。也就是说,“作者”同“作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四是缺乏文学理论、文艺评论,特别是散文基本理论的基础修养与训练,因而缺乏对他人作品,特别是对自己作品的审视与衡量。 二、关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不够。 一是深入生活不够,或流于形式,普遍或是整体缺乏对普通人及其普通生活的了解和叙述;二是缺乏深入生活的机制,包括创作假、体验生活、挂职锻炼,一方面没有系统的、全面的、制度化的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作家们,特别是青年作家缺乏到基层,到社会的基本细胞单位中去,跟普通人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劳动、同思考、同患难的精神和行动,因而其作品缺乏接地气的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三是一些作品不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是低于生活,“癔症”、“猜想”、“谬断”之细节、人物、故事、语言不断出现,违背了生活和生活规律,违背了创作和创作规律。这样一些作品的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散文创作的精度、纯度和美度,以及真实性、社会性、自然性。这个问题如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将会逐渐断送散文的特征和生命;四是由于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调整与变化,使人类社会和生活变得缤纷多彩而又扑朔迷离,增加了作家们观察与认识社会与生活的难度与广度。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认知难度,或者说生活本身出现了“伪”“癔”“谬”。这些生活本身的“不真实”使一些作家无所适从,真伪难辩,导致作品的叙述与表达不够完整与准确,甚至错误。 三、散文之评论仍然不完善。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实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工程,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扶持重点文艺评论力量,发挥好各级文艺评论组织、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的积极作用。办好重点文艺评论报刊、网站和栏目…… 这足以说明,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的重要性,也足以说明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的重要性。 散文文艺理论、文艺评论的主要不足:一是散文评论的“红包评论”现象依然存在,“拔高”、“过誉”甚至“吹嘘”“吹捧”,严重影响和阻碍散文的正常创作及其评价、评估。这一现象不根除,散文创作就无法正常前行,甚至断送散文创作的灵魂;二是评论队伍不但人数少,总体缺乏文艺评论理论、散文理论的培养与训练,且真正的散文评论大家少。一方面缺乏评论家产生的机制,缺乏鼓励评论家说真话,也就是正常评论的机制;另一方面社会与作家们本身缺乏真实评论、正常评论,也就是说缺乏听真话,接受真实、正常评论的胸怀与渠道;三是学院(专家)评论、媒体评论、读者评论三者分离,缺乏沟通、交流、融合,没有形成评论队伍的整体完整性,甚至部分缺失而“失语”,特别是读者评论的缺失与失语,导致了一些散文作品“圈内热闹圈外冷”;四是缺乏全国层面的散文整体总结、评价、评估与研讨,缺乏这方面的权威发布、专业刊物;五是作家们普遍喜欢就自己作品而言的“名人评论”,这种评论多是个人行为,多体现在“序”“跋”之中,体现作者与名人的交往与关系,而缺乏散文评论本身的内在认知与价值规律;六是一些作家撰写的所谓评论文章,缺乏文艺评论的学理分析和学术价值,不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评论。 四、名家缺乏名篇 散文创作的名家及其名篇,对散文创作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名家的一些“名篇”已名不副实。一是由于名家成名后,“出场率”渐高,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写作,没有足够的精力将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没有足够的“阅读生态意识”,无形中破坏了阅读生态;二是应景文章增多,许多这样的文章往往是满足应付或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创作;三是频于“序”“跋”的书写,且没有将序、跋当成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去创作,往往陷于“溢美之词”、“提携之意”、“红包批评”。这样的文章,较少产生“名篇”的机会,读起来不够“爽”,学起来不够“意义”,阅起来不够“受益”。使“序”“跋”落入“枯燥”、“单调”、“说教”、“广告词”等俗套。 五、关注人类“精神”不足。 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作品可以引领和帮助人类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抚慰”和“塑造”作用,散文作品更是如此。除了“小资情调”、“无病呻吟”、“应景作业”“广告序跋”、“旅游琐事”外,当今散文作品关注“精神”“灵魂”的塑造、抚慰、建设、引领、导向不足。一是没有认识到当前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文化问题,文化最大的问题是阅读率极其低下,也就是国人“不读书”的问题;二是缺乏信仰;三是金钱、娱乐、享受崇拜导致的“心”的漏洞。按照人类发展史,特别是人类精神发展史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对宗教、文学需求率最高的时期,也应该是文学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也是我们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作品关注人类精神、灵魂的最佳时期。 六、旅游散文(游记)仍然在“路”上。 当前,旅游散文仍然是散文的主力军。 当然,许多旅游散文仍然在“路”上,注重旅游过程,时间、地点、人物、场景等叙述淋漓尽致,内心感受与思考缺乏或缺失。 一是我们的旅游往往是随团游,时间、路线、游览几乎是贫于奔命的规定动作,缺乏随心所欲的休闲自驾游,缺乏心灵感应、生命体验、内心感受与思考;二是相当数量的游记是作家们免费采风、笔会、研讨、座谈会的作业,缺乏作家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思考,缺乏足够时间的写作与精雕细琢,缺乏对景物的精细观察与情感投入,也就较少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散文水平;三是景点的人为化(人工景点)程度和人满为患的游览形式不同程度的破坏了游者心境,从而影响了旅游散文的质量。 七、评奖机制的激励作用明显不足。 一是一些评奖,特别是散文评奖的公信度不高,一些获奖作品的“示范”“硬度”“价值”不够,获奖后不久便“销声匿迹”,没有成为作家们研读的范本;二是一些报刊杂志评奖过滥,“交费即给奖”,各奖次十数人,甚至几十人;三是获奖优秀作品的研讨、评论、推介、出版缺乏有效机制,没有真正让获奖优秀作品走进广大读者和作家内心;四是评奖过程的社会参与度,读者参与度,作家参与度较低。 八、商业化写作与作家社会责任的研究不够 商业化写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或者说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一是文学的“商业化”成为当代文坛无法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专题研究;二是商业化写作是以读者为本位,以谋取利益为目的,考虑作品的畅销因素和商业效果,必须创造至少维持作者生存和继续写作下去的经济利益;三是商业化写作不能金钱至上。事实上,在中国当前的形势下,一个作家要完全以写作为生,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商业化写作自然会给作家带来经济压力、心理压力、生存压力等;四是社会责任是作家永远的灵魂,是作家必须的坚守。 (注:张继炼,国家一级作家,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拉善盟作协主席,《散文中国》杂志文学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