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72阅读
  • 7回复

[散文]鄱阳湖风情五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438
积分
45647
贡献值
293
都币
0
在线时长: 857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5-11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3-22

【作家平台创作大赛】鄱阳湖风情五题——我的故乡恋结 || 王建军

原创 2017-03-17 王建军 文学前线


  

                                                                                  

                  

                                                         一  拎龙灯

  在字典,“拎”字的解释是将物件用手提起,但家乡,“拎”却有时候指将物件高高举起,并且进行舞动,比如拎龙灯。    

我的家乡邻近鄱阳湖,村前一条蜿蜒曲折瘦西湖式的十里长河,与湖紧紧相连。小河涓流着山泉,一年四季,从无干涸。它俨然似一条连结母体鄱阳湖的脐带,营养着村内祖祖辈辈,繁衍着王姓世世代代。河水欢乐叮咚,潺曲柔美,滋润着我的旖旎童年。    

童年难忘的东西实在太多,上山摘栗,下河捕鱼,端午节看划龙船……可我最为难忘的还是拎龙灯。孩子望过年,大人盼种田,那时候正处童真的我就常盼望着过年,因为过了年,就能拎那长长的龙灯。龙灯真的好长,纹着龙身,张着龙口,摆着龙尾,腾着龙气,犹如夜天游烁迷离的吉祥瑞虹,在那元宵月下,左跃右闪,上下舞动。    

我不知道别处的龙灯如何,反正家乡的龙灯惟妙惟肖。若非时代的发展使人的观念有了很大改变,如果能良好地传承并光大至今,许能成为民间艺术的一绝。龙灯制作的材料其实很简单,有木棍、稻草、竹篾即可。但是经过村里的叔伯巧匠们精心制作,将那扎好的稻草裹上红布绘上鳞爪,将织好的竹篾龙头镶上龙眼装上龙角,做出来的龙灯就显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了,有种无形的威风和豪气。    

龙灯在锣鼓声中每到一处,拎龙头的人都会根据主人家求财或求子的意愿,喊些叫人喜欢的祝词,意为“掌彩”。小孩不懂得掌彩,因此拎龙头的人总是大人,小孩顶多拎龙身龙尾,甚或猪啊牛的单个灯笼,意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跟在后边。拎龙头的大人前面喊声“喂”,我们做小孩的便在后面紧跟和声“好”,拎龙头的喊完那句“我今在此祝赞后,荣华富贵发万年”,我们依然还是那句“好”。此时掌彩告完,我们便跟着龙灯队伍鱼贯入屋,盘旋地退出户主家。主人眉开眼笑,频频向璀璨的游龙作躬打揖,欢喜地给我们龙灯队敬烟递糖,甚至包上红包。我们感到了无上光荣,骄傲地觉得似乎我们真的是那龙的使者,只有我们才能帮助他们消灾祈福,带来好运。    

后来,因为拎谁的上马灯和下马灯问题,曾经引起过摩擦。鄱湖一带,人们很看重上马灯和下马灯。“上马灯”指起始第一家,“下马灯”是最末了一户。传说拎了上马灯的人家大富大贵,被拎下马灯的人则可能不会有好运,因此想拎上马灯的人竞相争夺,甚至不惜设宴,暗中贿赂,以求头福。这样一来,拎龙头的人无形就权利变得大了,往往先看谁家招待得好,谁家官儿大,谁家对他送的礼多,就拎谁的头灯。所以,能受上马灯的人总是有权有势财大气粗的大户,那些穷家无势、人丁稀少的弱户,往往被拎下马灯。这些被拎下马灯的弱户子,多数人是忍气吞声,但也有些脾气暴的,就和拎龙头的人吵,说他狗眼看人低,骂他势利眼睛浅,结果闹得不亦乐乎。    

为了公正起见,杜绝这种事端,村里的长辈们只好作一规定:凡当年首先做屋上梁的,或头一个结婚生子有喜事的,才有权利享受上马灯。有了此规定,拎龙头的人再不敢愿谁就拎谁的上马灯了。    

龙灯拎完了村内,还得去村外走村串宗。“走村”不必说,是把龙灯拎到附近的村庄,“串宗”则不同,是把龙灯拎到同宗异乡的较远地方。前者属礼尚往来,后者属谒祖觅宗。因此,前者只能享受一般的礼仪迎送,后者则杀猪宰牛,大摆宴席。我的祖宗挺能,周围不但繁衍有许多村族,就连很远地方的邻县和外省,都是一个虎“王”大姓。真是裔满天下。当然外县外省的不可能去,但是本县的“王”姓基本要到。童年时代的我不懂得这个,只知道到了正月中旬还未到元宵,龙灯就会渐渐拎起。如果去很远,就会下午早早出发,赶到远处吃晚饭。晚饭即是接待宴,有肉有鱼还有酒,这在童年的困难时期,饭都经常吃不饱,拎龙灯却大饱口福,真是快意美哉之事!因此,那时候无论大人或小孩,只要说到去远族拎龙灯,都会高兴得不得了。

不过,串宗在有时侯也会同样遇上麻烦,比如与别村的龙灯队途中相遇,若遇道路狭窄难以相让,结果二“龙”相争,难免口角。并且更有犯忌的,拎了本族上马灯,回来便必得拎别村的下马灯。被拎下马灯的村庄就说我们故意而为,引起误会。为了解决此难题,我村的叔伯长辈们后来商议,只好把下马灯拎到村前的小河,在河前虔诚地祷告一番,就地熄灭,权作下马灯。似乎只有那河神能够体谅我们,包容我们的难处和不敬。    

   龙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而鄱阳湖畔的拎龙灯,则是当地的一种特有,一种风情,一种传统,一种炫耀。尽管现代的文明进步多多,龙灯已没有了以前那么看重,现在的人,龙灯不再年年拎它,即使拎,也只偶尔象征性地拎一拎,很难找到童年时代的无有乐趣。但是,昔日的小顽童,现在已有了自己的龙子龙孙,过去的摇篮婴,现在也成了意义上的龙的传人。毕竟那古朴而不太遥远的神光,渲染了美丽的鄱阳湖水,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的善良而智慧的鄱湖人。    

真想再拎一次龙灯,梦回一次家乡,欢游一次多姿童年。    

                                                                                                    

                  

                                              二  鼓板书

    

  鼓板书,是指用一面小鼓和一副快板,进行说学清唱的民间艺术。记得我考上大学和结婚,母亲都是请了一位名叫汪际响的瞎子师傅,为我热闹庆贺的。鼓板书就像晶莹剔透的鄱阳湖银鱼,誉冠水乡之特产。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电视文化的迅速普及冲击,以后城里的腰鼓队和健美操等相继传入农村,才使它变得逐渐暗淡无光,人们难再经常听到。    

  唱鼓板书的人,绝多是些身体健康然却双目失明的瞎子。过去的农村很穷,瞎子看不到光明不能劳动,因此只好学些算命打卦、鼓板书之类的手艺维持生活。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算命打卦被列为封建迷信遏止禁锢,鼓板书便成了他们几乎唯一的生活来源。不过唱鼓板书的人收入却颇丰,瞎子的记忆力也令人惊讶佩服,厚厚的一本易经或古传,只要听人给他念上两三遍,就能牢牢熟记于心,确比常人赋有天性。我村不远地方的汪际响瞎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汪际响师傅那时只有三十来岁,歌喉不但圆润柔滑,音色甜美,而且比其他的瞎子吐字更清,感情更浓,余音更缭。因此他的竹板一打,鼓槌一敲,便能吸引成群扎堆的男女老少,好像有种魔性。那时候流传这样一句赞叹:“种田不如卖唱,光子不如瞎子。”汪际响瞎子的收入,完全能抵上好几个拿满工分的强壮劳动力。    

  瞎子以艺谋生,光子花钱买乐,唱者声情并茂,听者如痴如醉。在那死水一潭、枯井般的无聊生活里,鼓板书成了农村的主要集体文化,成了人们消遣雅兴、驱赶寂寞的主要娱乐。冬天一桶火,夏天一把扇,温暖堂屋里,晚凉野场中,唱了《水浒传》,接唱《鸡爪山》,听了《岳飞传》,又听《粉妆楼》,确是一种惬意,一种享受,一种美妙。    

记得我母亲非常喜欢鼓板书,听鼓板书对于她,简直一种偏嗜。只要汪际响瞎子一来,她便抢着供饭,即便是附近的村庄听说有唱鼓板书的,她也会摸着黑赶去,有时竟通宵达旦,彻夜忘归。

                

           “日出东山一点红啊,                

              秦琼打马到山东。                

              手提一对金装锏呐,                

               五湖四海访英雄……”

      

  母亲总是早早地搬把小竹椅,来到场地最前面。母亲正襟危坐耳里听着目不转珠,和其他人紧紧地围在汪际响周围,听得专注入神,津津有味。莹莹的月色明亮无尘,静谧的夜晚鸦雀无声,只有汪际响散敲的鼓板,奏着缭绕磁性的清唱,除此只有附近的田畈地,偶尔传来几声野虫的轻鸣。所有的听众都似僧入定,母亲的入境更令人惊讶。母亲在听到难过的时候会跟着剧情悄悄落泪,高兴时则会禁不住心花怒放,拍手叫好。汪际响师傅唱完了一段便要稍停下来以作歇息,母亲总慌忙起身替他倒茶,帮他点燃那根吸抽黄烟用的香草棍。借着忽明忽暗的香火头,只见汪际响瞎子坐在高处深深地陷着眼窝,两只因习惯性地捏近香火头的中拇指,就像两根烤焦熏黄的小干笋。    

  母亲对鼓板书有种痴迷,听多了还能将剧情从头至尾讲出来。后来我想,如果母亲不是个女的,也去学着拿起鼓板,或许能像汪际响那样,成为远近闻名的鼓板书艺人。母亲还能借用鼓板书中的故事人物,勉励自己和教育儿女。我能有今天,可能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母亲喜欢鼓板书。那个时候的家里很穷,父亲忠厚老实,靠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母亲常说,穷怕什么?做官做帝的人也要先吃点苦,那狸猫换太子中的李妃娘娘,也要寒窑十八年呢!于是她含辛茹苦地咬紧牙关,不但使一家人活了下来,还想方设法地送书我和四弟大学毕了业。现在想来,母亲在那种穷困潦倒、无依无靠的境况下能顽强不屈,不能不说是女中豪杰。相比我却有些汗颜,尽管说没辱母亲,然而站在母亲的坟前我常想,母亲能在那样的年代教育好一群,我们却在优越的今天难以教育好一双甚至一个,现代的孩子多半娇惯,而今的父母多半溺宠,比之母亲,差之远矣。    

   想起了母亲就不免继续想起了鼓板书。鼓板书只凭一副快板一只鼓,自然比不上现时代的电影和电视逼真生动,说书的人嘴再厉害,歌喉再好,也难有银幕荧屏里的表演效果。但我却觉得,那些银幕荧屏里似乎总缺少点什么,缺少点某种亲切的东西。记得父亲在世时我有一次回家探父,遇到了汪际响师傅,多年不见,非常高兴。他看上去似乎还是老样子,掮一条布袋,探一根竹竿,但他显然老多了,脸颊满布沧桑,当年的平头黑发,已是雪白满添。而且我仔细瞧他,好像那脸上的老不只是代表岁月的老,还有一种空茫,一种难言的无奈。我敬给他一支烟,说汪师傅,现在您还上户唱歌么?汪际响一下听出了我的声音,便即收起竹竿止住了脚步。他接过烟朝我苦笑了笑,唉,早不唱了,现在的人都看电视,把玩手机,谁还作兴这个?又说像你娘那样的懂歌爱歌的人早没有了,就是再唱也没有意思。

我愣在那儿不知该说些什么,望着汪际响师傅空洞无珠的眼窝。是啊,现代人都以进步为荣,确实少有人顾及传统文化的丢失,绝多都淹没在新兴文化的浪潮里。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再也难有人学唱鼓板书,鼓板书若不去救护和培育后人,怕是要濒临销声匿迹的。

  再见到汪际响师傅是在近两年,不过不是面遇,而是在电视和微信圈里。如今已发展到信息时代,无论电视新闻,手机微信,网络均可神奇互通。那是县政府麾下的文化部门举行的全县鼓板书演唱赛,汪际响师傅身披红幅条,坐在台上的麦克风前,使劲地敲鼓击板,字正腔圆地唱着。他放声扯喉,似乎要把前些年没有唱的都尽情唱出来。他一度颓废的脸上泛出红光,把皱纹都舒展开了,漾出开心的微笑。    

  我知道汪际响师傅那抹脸上的红光,是代表鼓板书的文化之光。他想把那缕红光留给人间,给后人永不变黑地照耀下去。

                                                                                          

                  

                              三  做夜斋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如果说,人们当有宝宝降生的时候感到非常高兴,那么面对亲人的死亡,则会感到非常难过。而那死人后的诸般葬礼仪式,更加能反映人生大痛大悲,大哀大伤。    

  但是从古至今,没有人能逃脱死亡。死亡是上帝赐给人类轮回、回属自然的正常归宿,是天地间造就人类生,也让人类死的平衡杰作。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贵贱,只隔迟早。然而,上帝似乎不应赐予人感情,动物死了,可以互相残食,人却不行,人若死了,就会对死者难分难舍,肝肠欲断。直到过去了许多年,人们还会保留着先人遗像的音容笑貌,族谱中还会流芳地记载着亡者的详细生率和英名。    

鄱阳湖的水波推浪滚,鄱湖人的心孝道仁义。善良的人们对死者痛心疾首,大搞繁琐复杂的祭亡活动,诞生了地道风土的夜斋文化。    

夜斋的由来,完全出自于道教文化之杰作,夜斋的叫法,应该说是家乡土语,还有个俗名,叫“关灯”。夜斋的内容,则是指出殡前所有佛事礼仪的总合。亡者停留了五六天便要入殓,入殓之前,先要随孝子鸣锣响铳地“买”来一至七处的池塘之水,用水轻而象征性地擦拭死者,好像拭去了死者生前的所有尘垢,做到“质本洁来还洁去”。然后请人为死者更衣,若为女的,还要孝女跪在地里,用半把折断的木梳为娘梳头。穿衣时腰间要绑上好些纸钱,穿衣人会反复呢喃地叮嘱死者,要钱花用腰里捞。现在还有放置铂制的手机摩托等品,大概让死者去到阴间仍然享受现代化。甚至有的还放置一两个漂亮的纸糊美女,想是不让死去的男人去到阴间感到寂寞,仍像活着时潇洒,紧跟时代的潮流。这些事做好后就要将死者移入棺中,盖棺时如与死者属相相冲的人一定不能靠近,传说这类人许会被棺盖压入魂魄。等到一切结束停当,孝女贤媳才能过来抚棺痛哭,“八仙”将棺木移入灵堂的一侧,准备晚间的夜斋活动。    

夜斋活动一开始,先由道士名副其实、连舞带唱地做上一段颇长时间的法事。道士头戴道冠身穿道袍,一柄桃木剑儿时而画符时而飞舞,口里念唱有词,发出种含混暗哑、谁也听不大清楚的冥冥之音。孝子则穿着麻衣拿着哭丧棒,跟在道士的后面缓缓地转着圆圈,驴拉磨一样。还好现在的灵堂屋内都亮着电灯,如果是过去那样,仅仅点着些油灯和蜡烛,那么忽明忽暗的烛光,映着那些纸糊的灵堂与佛神,阴森森的真像半个地狱。    

一场下来,法事做完,“地狱”亦破,这时已到了子夜左右。接下来的项目便是“散花”。“散花”的形式有点像对山歌,一人唱,一人接,这人起,那人承,一般两至三人,可以是道士,也可以是道士与别人对唱。但又不同于山歌,山歌一般都比较明朗欢快,散花则显得低沉和哀婉。有些道士不懂得散花的含义和真谛,将那梁山伯与祝英台,甚至一些“外甥嫖姨娘”、“十八摸”之类的下流小曲,都污七八糟地唱出来,真的是纯粹凑个热闹,滥竽充数,误人心意。诸不知,家里人死了本就已感到非常悲痛,你却想法子让人发笑,成何体统?人的一生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都会经过这样那样的磨难,真正会散花的人,是把死者生前经历的苦楚,以及对后人的借鉴、劝世哲理揉入其中,利用哭腔的形式,长声阿气、有板有眼地表唱出来。我那儿的原来唱鼓板书的汪际响瞎子,改行后就是一个散花高手。

             “鼓板一打闹洋洋啊,

                诸亲六眷听我唱。

                虽说自古谁无死啊,

               失去亲人好悲伤……”

      

    散花的情景一开始,就把人带进了一个悲悲凉凉、冷冷戚戚的伤感世界。散花的音色凄楚哀婉,借着轻轻错落的鼓板,就像娓娓地诉说死者从前。这时听着的人们就会跟着难过,不禁想到死者生前的风貌,顿感人生如梦,过眼烟云。于是乎无不长吁短叹,悲从中来。    

我娘死的时候做夜斋,是请了瞎子汪际响师傅特地来为娘散花。汪际响师傅唱鼓板书那阵与娘特别投缘,加之他对娘的生平了如指掌,因此是散得如泣如诉,眼窝含泪:

                

               “生下一女五个男啊,                  

                   好娘一生苦断肠。                  

                   咬牙送书儿长大呀,                  

                  谁知无命把福享…… ”

      

  汪际响师傅的喉音当时是散得有点哽噻,至今还在我脑海的记忆深处悲鸣缭绕。母亲一世坎坷,充满着太多的辛酸和苦楚,在她年刚花甲、弟刚大学毕业、家刚走出贫困的时候便身患绝症,真的是老天不公,抱憾而亡。母亲的秉性既显贤淑又呈刚强,并能吃苦且具远见,她宁愿带着我们要饭,也不愿偷盗窃娼,丧失人格。汪际响师傅情真意切的散唱催人泪下,使在坐的听众无不感到泪眼满湿,而我更是被他挑动起了万般心思,千般怜敬。    

还有记得三十多年前,我的一位红颜女友溺水遇难。那时的女友才刚二十岁,正是绚丽多姿的豆蔻年龄。当下我不止百次地扼叹,这样一个妙质惊鸿,热爱生命正沐爱河的女孩,竟在如花似玉的年华英年早逝遽然凋谢,莫非是天忌其人、地忌其才?更何况,这样的“化破鬼”按照民间的乡俗,不宜做夜斋法事的。但是爷爷奶奶非常疼爱,父亲母亲伤心欲绝,因此还是请了道士,对其进行了灵魂超度。

                

     “也是阎王心太狠喏,                

        也是老天瞎了眼。                

       半天云里陡然暗啊,                

       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样的散花真的泣鬼神恸天地,我想女友有知,定更饮恨九泉,留恋繁华,更加眷恋着在生的亲人和恋人。    

散花结束后,整个夜斋的活动行将尾声,最后只剩下慰亡曲,这时正好到了天快放亮晓星将隐。慰亡曲多唱些“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人物。道士用三条板凳,于庭院中高低相接,下放一盆水,上放一块布,边唱边舞地用帚在上面拂来拂去,引领死者过“亡人桥”。似乎奈何桥的彼端,此时正站着两个青面獠牙、手拿铁链的判官小鬼,死者哭哭啼啼,难分难舍,步步回头。    

过了“亡人桥”,道士便领着众人来到村前田野,将那准备好的草人纸钱之类,全部进行焚烧。包括一些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以及一些家人和族人,乘机搭寄给其他已亡人的“邮件”和冥币,这个过程称之为“化箱”。“化箱”的时候一定要鸣锣响铳,但是不能哭泣。    

过“亡人桥”,也是来自道教鬼文化,一方面用那迷信的方式引度死者到达阴间,另方面又劝死者莫恋红尘,甘赴黄泉。同时也让活着的人们面对死者深刻反省,兼有一层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只是人们容易健忘,听着的时候倒像是灵魂澄清天外神咒,面聆高人得以指点,但是一旦夜斋结束时过境迁,便仍然一味地争名逐利,丢在脑后。    

  好在一点尚有共识,那就是人难百岁寿,花无百日红,人的生命期再长,活得再滋润,到最后还得像那衰老的落叶,灵归故里,躯归尘土。只是人比落叶有感情,有灵性。在生的,对于死者依依难舍,临终的,闭眼前总要噙上一滴浑浊的眼泪,好像割舍不断尘世留恋,割舍不断亲人牵挂,割舍不断未了之情……

                                                         四  闹洞房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乃属人生两大喜事。    

   金榜题名难以人人都有,但是洞房花烛,却能基本人人可及。    

  当你佩戴上鲜红的新郎大红花,或当你穿上漂亮的新娘装,你会从心底里幸福地说一声:“啊,我结婚了!”    

  迎亲的队伍开过来,奏着喧乐,带着喜庆,长长的像一条长龙。前面是一对活泼可爱的童男举着翠竹绿叶的红旗,后面是许多大大小小的嫁妆被人抬着,掀天的鼓乐细吹细打,隆重的婚礼将你送入洞房。    

不过那是远时的婚俗,现代的婚礼大有改良。尽管也有些嫁娶的礼仪迎亲的队仗,但是远没原先的长,嫁妆远没原先的多。笨重的木器被一些电器甚至存折所取代,更多的干脆用车,既时髦,又省力。    

而且,新郎也不再是过去那样肩披朱红,手拎铜炉,独步上前,而是并肩地和新娘走在一起,手捧鲜花,脸挂赧颜。有时候在那队伍的后边,还有个女人抱着小孩,子伴母嫁,双喜临门。    

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赶上了好时光,没有哪样不新潮,新潮得不知令人羡妒,还是令人难以恭维。也许我们上了年岁人的思想跟不上新形势,仍然处于过去的传统和守旧,使得每当我们想起儿时的婚俗纯正,还是不免觉得有些惶惑,嗒然若失。    

淳淳鄱湖水,真真鄱湖情,鄱阳湖不但滋润了一方地大物博的乐土,还更滋就了千百万善良质朴、纯正可爱的鄱湖人。且不说远古的时候有人陪嫁锅碗、佣人、甚至棺木和耕牛,就是于我结婚那阵,也是讲究洞房才夫妻,明媒方正娶,嫁妆多少杠。整个婚礼极为传统,迎亲的队伍先到女方家吃过“嫁女酒”,然后吹吹打打地进行一番“催嫁”,那种紧密的锣鼓、欢快的笛子唢呐虽然喜气,却不免有种催人生离、促人长别的味道,于是女方家的娘亲和女眷,听到这揪心的锣鼓便禁不住地放声大哭。这哭喜伤参半,就像分娩的产妇,虽有难忍的阵痛,但想到马上能成为人母,就也痛得喜悦,甜在心扉。所以,当地人把这种佯哭称之为“吵嫁”,“吵嫁”同样也是一种喜庆。

这时的新郎倌,要双膝跪倒在丈母娘的面前求让上路,只是须注意一点,千万别让丈母娘扯住,否则难以脱身。媒人趁这个机会,从房里带出已经化妆好的新娘,跟着族人到村里的祠堂拜别祖先,然后将新娘抱回和放到迎亲的队伍中。新娘在这个过程中会含羞带泪,但是很少有大哭。不管怎么说,从小生活了二十来年,吃着娘亲的奶,喝着娘家的水,太多留恋,太多难舍,故土难别。然而一想到喜欢的如意郎君,今天是自己的大喜日子,不免又心里偷偷窃喜。终于上路了,浩荡地来到男方家,男方的家里早就有人引颈长望,看那迎亲的队伍一到,便在大门口马上燃起两条长长的鞭炮,向着围观的村人抛去红枣喜糖,新娘在人们的欢呼中,被人掮进里屋,晚上大闹洞房。    

闹洞房是在高腔戏班子唱曲之前,循序和欢乐进行的。至今想来,还是那么清晰如昨,忍俊不禁。大家来到红烛高烧的洞房,只见新娘倚在朱漆的床沿上正襟危坐,两边各伴一年轻女子,乡下人称“服侍娘”。听音像“扶氏”,“服侍”二字是从县志上找到的,许为这一天的新娘,不好抛头露面,需要人服侍。新娘与服侍娘在闹洞房时都先躲入帐内,服侍娘透过镂花的帐纱,时刻准备着保护新娘。此时几个领头闹洞房的人,各执着一根用煤油浸过后,点燃的纸烛笑盈入内。他们轮流地“掌彩”祝赞,但是赞着赞着就有点故意翻腔走调,词不正经地变成了一种恶作剧样的起哄、戏谑和调笑:

          

“喂——好啊!            

   手执明灯进洞房——好啊!            

   照得洞房喜洋洋——好啊!          

   东边扶氏娘——好啊!

   屁股大似天喏——好啊!

   西边扶氏娘——好啊!

   屁股大似地——好啊!

   中间的新娘——好啊!            

   屁股嫩光光——好啊!

    ……”

    

像拎龙灯一样,掌彩的人先喊一声“喂”,喝彩的人就跟在后面大喊长拖一声“好”,掌彩的人捉挟调侃地喊出那些怪状淫秽的调子,喝彩的人们便更笑中有喊,喊中有笑,欢声雷动。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哪有现在的年轻人情感开放,现在的人,一回生,二回熟,三回便上老公床,但那时,不到洞房花烛夜,是不允许亲近女人身子的。这传统良好地表示着鄱湖人的风俗纯正,但在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本能。这本能平时藏着掖着,但在闹洞房的时候,却能借机无拘无束地释放发泄一番。就连平时一本正经的人,也会在此刻情不自禁地来点油腔滑调,凑点荤腥和快乐。新郎在揶揄的笑声中得到了爱的传播,新娘在露骨的祝词中受到了情的启蒙。

          

       “喂——好啊!            

          新娘的奶子山峰摆呀——好啊!            

          新郎今晚咬下来——好啊!            

          新娘的肚皮平马坡啊——好啊!            

          坡下有条茅草河——好啊!            

         河洞狭深流水响啊——好啊!            

         引蛇戏鳖乐悠悠——好啊!            

         ……”

      

掌彩进行了好一阵,新娘才不得不被“逼”出帐外。此时的新娘粉脸低垂手抚裾褶,就连两旁的服侍娘也羞红着脸颊,就像两朵艳丽的桃花。小孩向两旁的服侍娘讨枣吃,大人却挤挤搡搡,趁机起哄。有要新娘敬烟的,有要新娘唱“公公扒灰”“十八摸”的,当然新娘不会唱,紧咬着嘴唇不肯开口。于是乎又来恶作剧,不知哪个人弄来把锅底灰,迅速冷不丁地抹在她们的脸上。新娘弄得娇嗔不迭,服侍娘气得笑口大骂。锅底灰又在后生们的脸上抹来抹去,大家你看我,我瞧你,一个个“乌骡卵”样地笑得前仰后合。一时间,屋里丢了鞋的踩了脚的,闹哄哄的几乎冲破了整个屋子。    

闹洞房,一个人生成熟的分界标志。这一夜,新郎无疆的人生宣告结束,新娘呢?则从那落在白被单上的处女红,宣告变成了真正的女

                                                      

                                                              五  出天方

每年的正月初一,凌晨六点来钟天刚麻麻亮的时候,村里的那面两人抬的大锣,就会准时雄浑地敲响,催促人们到祖厅前的场地集合。一时间,静谧的黎明变得沸腾,爆竹长时间的一串接一串,烟花一颗接着一颗,天空浓烟滚滚,流焰四射,犹如一条条璀璨的火龙,腾飞在晓星逐隐的晨空里。村人们的热烈放纵,终于把春节欢乐的氛围送至了峰顶,喜悦地感到新年伊始的第一天,就有一个红红火火。于是,互相说声新年好,人人脸上挂满笑,这就是每年正月初一的“出天方”。

我不知天方的“方”字是否恰当,都是从老辈口中传音而来,县志上只有拜“谱年”,并无此二字记载。本来我想可能为“荒”,因为“荒”指野外,人们把拜年亦称做“出荒”,就是指到亲戚家拜年时,要经过野外。“荒”若出得好,一年都顺利。从而推之,“天荒”应是天堂之野。天堂里有神仙,也是列祖列宗的安息地。人们出于缅怀敬仰,为求得神与祖先能保佑新的一年大发,在向亲朋拜年之前,当然应先向天堂里的神和祖宗拜年。但那是虚拟中的仙界与冥国,不可能走畈穿野去的,因此就只好在祖厅的内外,虔诚而欢欣地行个仪式了。

可后来有一次与两个文友喝茶,聊起了这个话题,我忽然似乎觉得,他们坚持说的“荒”应改为“方”字,更为恰妥些。大家都知道,乡下人更讲究和迷信风水。按其“学说”,每年都会参照流年的生肖属相八卦,有那南北大利,或者东西大利等论。乡下人正月初一拜谱年时,除了拜四方东南西北,一定会着重拜当年大吉大利的方向。也就是说,“天方”中的“方”字,是指某种方位,应该更有说服力。

鄱阳湖一带,“出天方”的风俗基本类似,不外乎燃炮、谒祖、拜天、祭神、上谱等几个环节。疯燃了冗长时间的烟炮后,村子里会有一个长辈头人领大家进入祖厅,在列祖列宗的神龛牌位前摆上族谱,高声唱喏,焚香祈祷,顶礼膜拜。这个过程便叫做拜“谱年”。“谱年”拜完后,大家再复出祖厅,向着四方尤其是当年大吉大利的方向,仰天朝空地深拜。然后一路鞭炮地去到村边的神祠土地庙,进行一番虔诚的叩首和祭神。最后人们才重回到祖厅打开谱谍,把当年添有男丁的报上生辰写入谱中,进行“上谱”。上谱的人家会给写谱或管事的人包上红包(村里将这些红包作为集体收入,多作日后修谱用),向所有在场的人敬上年糕烟果,家里的女人则抬来一大桶用红枣鸡蛋煮好的糯米糟水,一碗一碗地分盛给大家,以博取大家的祝贺。

几个程序中,上谱算是顶为看重的压轴环节。谱是记载村族的发展繁衍史,记载着村里各个古今人物的生卒详情,一些较有名望的人,还要附上其生平和照片,因此上谱的事情至关重要,来不得半点虚假。也因此,上谱主要是上男丁,因为男人是发展繁衍家族的根,生生死死,都在本土。女人不同,即是外面娶进的媳妇,也有改嫁和离祖的可能。不过,现在也有不少开明的村庄,上女儿谱的。原先的人们以为,女生外向,女儿长大后都要嫁人,迟早会从谱牒中剔除,但后来有的人认为这样做不妥,毕竟女儿的身上流的也是家族和父母身上的血,同样也是祖宗后裔,就是嫁了人也带着本族的姓氏,娘家的血统永远改变不了。何况早些年在经受计划生育的洗礼时,有的纯女户因结扎连个儿子都没有,还得去承望女儿传宗接嗣。现代人的观念更是大改,认为女儿不比儿子差,生男生女都一样。

如果说上谱的事情意义重大,那么燃炮就显得比较玄机。各村都会看到这种情况,正月初一的出天方催聚锣一响,有的人便几乎抢跑到祖厅前,看到村里的其他人一来,忙即点燃了手中的鞭炮。这行为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他想燃起村里出天方的首串炮仗,就像拎龙灯的上马灯,伺机抢到头福。接下来的燃炮放烟花,也不难从中发现,那些有钱人家的炮仗是又大又多又长,烟花是又高又响又好看。他们的炮仗连响如豆,烟花璀璨似龙,起主导作用地既将春节的氛围推向了极值,又使炫耀的心态得到了满足。相比之下,那些比较穷困的人家就显得寒酸了,他们往往只放两串甚至是一串不长的鞭炮,便即象征性了事。这个时候,谁家富裕有无城府,谁家贫困是否小气,就显山露水地表现了出来。不过也有的人不服气,暗中较起劲,使每年的出天方,都似进行赛富比赛。记得早年我的大哥在家开了个小店,自己做鞭炮,那么一大码堆炮仗,往往会在正月初一的清晨,一下子被村里人抢个精光,直到卖完了没货,外面的爆竹声才算停止。这个时候祖厅前的宽阔场地上,竟是铺满了一层厚如棉被样的爆竹屑。

出天方除了燃炮和上谱,还有谒祖、拜天和祭神几个中间环节。谒祖反正各村都有自家的祖宗,拜天也有流年已经八卦圈定好的吉利方位,祭神却显得有些五花八门各有所祭。有的人敬奉关公,有的人敬奉屈原、赵王和杨戬合称为三神,有的人敬奉龟神或者某某菩萨,我村敬奉的则是樟树公公。那棵长在村前小河边的大樟树,想是因有数百年的树龄年深日久,已被我村封了神。每年的正月初一出天方,村里人都要对它披红挂彩燃炮朝拜。即是平日里谁家若有个祸事或不吉,乡亲们也会去到树前焚香祈祷,求保平安。而樟树公公似乎也懂得人心意,每当那时,它都温柔地摇动树枝,用那苍老树干上的还算茂密的树叶发出簌声和回响,似乎在说,放心吧孩子们,我会保佑你们平安的。赐给你们智慧,帮助你们解难,使得你们幸福。

出天方,一种鄱阳湖畔的民俗风情传统,一种起源于古老淳朴的底蕴文化,至今乃至以后,想必都会被人们依然延续。尽管在燃放烟炮时有些人想炫耀自己,有点想压倒别人,出点风头不可取,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大年初一的伊始日,谁人不想显摆显摆,争个刮目相看,从而博个吉兆。就像平日里的人们可以不讲究仪表,但春节要穿件像样的衣服,有些人平时舍不得抽好烟,过年时却是无论如何也得换抽点好的。何况现在的年轻人都大多出去打工,平时难得相见,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在这一天里高兴地铺张浪费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他们只想通过出天方,极大程度地渲染春节的热闹喜庆氛围,在新年初一的一大早,能出一个红红火火的好“方”,为新一年的日子奠定好开场喜,岂非浪费可言,是非常值得的事情了。

  


  

作者简介:王建军,六十年代生人,一名资深医生,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都昌县诗协及作家协会会员。一直笔耕,爱好文学。喜欢在工作的闲隙里,或歌或涂,充实生活,陶冶情操。格律诗词,小说,散文,均有许多在报刊杂志和诗集中发表。

  


  
第一届“作家平台”创作大赛征文启事

第一届“作家平台”创作大赛自2017年1月11日起开展,体裁为散文、诗歌,内容不限,每篇文章字数在一万六千字内,每首诗在100行内,作品要求原创,且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发表过。可多篇文章参赛。

1、来稿要求在文章后附有“作者简介+照片+微信号”。

来稿邮箱:2163064132@qq.com

所有来稿都默认为参赛,由编辑初审后进入比赛。不参赛的请注明。

2.来稿将在“作家平台(zjptzjpt)”,““文学前线(wxqx18)”,一线作家(yxzj11)”,艺术荟萃(yshc11)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敬请所有作者查看。

3、本次大赛设诗歌、散文一、二、三等奖各一名,优秀奖各10名。获奖作品由作家平台邀请评委评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

一等奖奖金:人民币500元;

二等奖奖金:人民币300元;

三等奖奖金:人民币100元

4.阅读量200以上作品参与评奖。

来稿时间:2017年1月11日到2017年5月11日

获奖作品公布时间:2017年6月初

所有参赛作品都可申请入选作家平台《当代优秀作家作品集》(暂定名)一书,由国内正规出版社出版。

5、文章“赞赏”金额的1/2为作者稿费,1/2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低于十元不放发(包括),文章发表十天后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自发稿之日起,一个月内不领取稿费视为放弃。

来稿及申请出书作者请加主编微信:wxfwxf3366。奖金和稿费以微信红包方式发放(加微信时注明你的名字)。

  
  

“文学前线”(微信公众号:wxqx18)旨在发表优秀原创作品,推动文学交流与创作,提高网络文学创作水平,扩大作者及其作品的知名度,为广大读者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文学前线”编辑队伍富有活力,办刊方针科学明确,创作理念前卫理性,作品题材不限,欢迎大家来稿。

稿件一律要求原创,从未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并随稿件附上作者简介、近照及微信号。

欢迎大家关注文学前线

阅读 111

11投诉

精选留言

2条评分积分+223
鄱阳湖 积分 +98 感谢王老师无私分享! 2017-03-22
好好活着 积分 +125 都昌民俗,写得形象生动,读来入神,感谢分享!! 2017-03-22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22289
积分
453374
贡献值
788
都币
12
在线时长: 6022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9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3-22
都昌民俗,写得形象生动,读来入神,感谢分享!!

发帖
1631
积分
33311
贡献值
1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331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08
我的老家
南峰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3-22
记录家乡习俗,可以保留做为资料!

发帖
5681
积分
65803
贡献值
81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750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9-1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3-22
是转载还是柳先生的文章。写的好,让我回到童年。

发帖
138989
积分
10161090
贡献值
332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672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7-03-22
感谢王老师无私分享!

发帖
98046
积分
650
贡献值
340
都币
0
在线时长: 935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4-19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7-03-24
路过慢慢欣赏!

发帖
3698
积分
17850
贡献值
315
都币
0
在线时长: 147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3-15
我的老家
左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7-03-29
行文优美隽秀,拜读学习!

发帖
8438
积分
455084
贡献值
731
都币
38
在线时长: 2314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18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7-03-31
都昌民俗,写得形象生动,读来入神,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