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23阅读
  • 4回复

[其他文体]明然||觅踪厚斋,疑释谱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335
积分
171381
贡献值
388
都币
2
在线时长: 5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3-06

近来,我在对南宋“朱门都昌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冯椅的传略考据与探究中,通过走访读书畈等地,翻阅了大量的冯氏宗谱,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为我们研究冯椅其人,提供了大量的佐证材料。

过去,我们在以往翻找的史料中,几乎没见到过厚斋先生冯椅和他的四个儿子去非、去辨、去疾、去弱五人的准确生卒纪年,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较为满意的答案。

首先,我们通过翻找谱牒,查找到冯椅是冯氏五十三世祖盛世公的长子,为五十四世祖,生于宋绍兴十年秋月。通过年代比对,应该是出生在公元的1140年秋天,他于宋光宗绍熙四年,也就是公元的1193年,53岁的那一年,与我国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好友,人称龙川先生的陈亮陈同甫,同榜高中进士。根据谱牒上《厚斋先生传》的原文记述,先生享寿九十有二,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出他应该是殁于南宋理宗的绍定5年,也就是公元的1232年。葬于中堡曹家岭,冯家衙前。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都昌县土塘镇曹家店村后的山林里。

淳熙五年,亦即是公元的1178年,宋孝宗皇帝任命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桑事,朱熹虽有心不去赴任,但亦无法可想,在拖延了一段时期以后,于淳熙六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79年的3月,到了南康军所的任上。朱熹到任以后,恰逢大旱之年,治下灾害严重,民不聊生。面对此情此景,朱熹着即动手带领灾民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并一面奏乞皇上敕免星子县的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

随即,朱熹还在任上发布了一道《知南康榜文》的告示,原文如下:“本军。土瘠民稀,役烦税重,民力日困,深可哀怜。今管下士人,父老僧道,军民诸色等人,有能知得利病根源,次第合作。如何处置,可以宽恤,并请仔细开具着实事状,不拘早晚,赴军披陈。切待面加询问,多方措置。庶几户口岁增,家给人足。”

同年十月,朱熹又于行视陂塘的过程中,在山间樵夫指点下,找到了过去的白鹿洞书院废址,几经勘察之后,朱熹再度修书,表奏朝廷,提议重修白鹿洞书院。经过朱熹的竭力倡导,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白鹿洞书院于淳熙七年三月,也就是公元的1180年3月,经过一个时期的修复后,便正式开学了。

朱熹在南康军的任上,为白鹿洞书院的重修与振兴,可谓是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

就在朱熹自兼白鹿洞书院洞主,延请名师期间,鄱阳湖北岸的冯椅,恰在此时假伯祖的名义,自行朱门弟子礼在南康的军所去拜见了朱熹,这令朱熹很受感动。那时,冯椅的年龄应该是在40岁左右的样子。在南康军所的日子里,冯椅每每与朱熹谈论起经、史、子、集来,无不有其独到的表述与见解,这令朱熹的内心很是振奋,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理学人才。因此,由于冯椅的那次登门拜会,让朱熹对冯椅的满腹学识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才导致了朱熹当即延聘冯椅执教白鹿洞书院的故事发生。

翻阅冯椅家谱,冯椅一生育有四子。长子冯去非,生于宋乾道庚寅年秋月,公元的1170年,登淳祐元年(1241年)徐俨夫榜辛丑科进士,卒年不详。次子冯去辨,生于宋淳熙乙未年,公元的1175年,登淳祐四年(1244年)进士,卒年不详。三子冯去疾:生于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的1185年,登端平乙未科(1235年)进士,卒年不详。四子冯去弱:生于宋淳熙戊申年,公元的1188年九月,卒年不详。

南峰读书畈,原名叫做学堂畈。是南峰冯氏一族的塾馆家学所在。冯椅幼年丧父,从小随母在学堂畈的叔父安世公家里读书、长大,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是在学堂畈村度过的。厚斋读书,自年少时代起,就效法张无垢的读书求学之风,终日治学不倦,注释经史子集,著书立说,遂成洋洋大观。冯椅不仅自己认真读书,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四个儿子,每天跟着他读书,并且督课甚严,因此,冯氏族人便以冯椅发奋读书以及他课子读书的故事来激励后辈中人,将冯椅父子当做学习上的楷模,从而将学堂畈改名为读书畈,一直沿用至今未变。

关于厚斋先生的基本情况,我们亦在冯氏谱牒中找到了他的基本传略,今录其谱牒上的原文,以资佐证。

厚斋先生传:先生讳椅,字奇之,号厚斋。登宋绍熙癸丑科(1193)陈亮榜进士。朱子守南康,讲学白鹿洞,先生以伯祖参军所,闻张无垢之学。與母从兄。曹文简公,黄文懿公、彭文定公,同就正于考亭,深得伊洛渊源之学,注有《易经启蒙》,《资治通鉴纪年》《师友明善录》《举业筌蹄语》《孟太极图》《西铭辑说》《孝经章句》《丧礼小学》《孔门弟子传续史》及诗文志合二百余卷,皆梓行于世。

其后,四子俱贵,赠礼部尚书,致政归田而定居于孝行里泓潭,享寿九十有二。从祀乡贤祠、敕葬中堡曹公岭,与夫人詹氏同地,封山为穴,呼为冯家衙前。

迄今,读先生遗卷,不禁为之慨然曰:秉笔经书,良工独苦,先生之心,百世如观。

纵观先生的传略,我们不难读出厚斋先生对于读书一事是有其独到的见解的的。他不但善于读书,还能够在读书的过程中精研经史子集,全面解读史书的意义,就连朱文正公在对书籍的点校和解释方面都受到了他的深刻影响。据考证,朱文正公开始重视对经书的注释一事,就是在厚斋先生的建议下才切实开展起来的。厚斋先生,不仅毕生效仿张无垢读书,将张无垢作为自己读书的榜样,另外,他还在平时的居家时日里,课子读书,严格管理,勿使其等懈怠。终于让自己的四个儿子非、辨、疾、弱皆学有所成,名动天下。大儿子冯去非颇有陶潜遗风,被后世尊为宋代的陶渊明。三子冯去疾,增创“临汝书院”于抚州城外之西南,专祀文公及为学者之所。我国元代的大儒吴澄,便是从“临汝书院”培养出来的大学者,文化巨人。

厚斋先生不仅在释卷翻经方面有其过人之处,就是在著书立说方面来说,他是无比地狂热与执着。他一生著述颇丰,先后有二百余部著作梓行于世,前两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的《厚斋易学》一书,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我们在考究中了解到,冯椅出生在都昌的南峰镇灵芝山的石桥头,自由随母从兄于南峰学堂畈长大,及至解甲归田后,选择于都昌中堡泓潭琉璃畈定居,这除了有冯氏的谱牒为证之外,还有南宋未年的古心堂主江丞相万里翁的《赠冯氏迁徙诗》:“派衍杜陵庆泽长,世居东汇水之阳。厚斋徙定泓潭宅,云逸联分苦竹庄。园里就居新教授,泉州遽隐旧璜塘。草堂别墅山田港,县令新居五柳坊。知州已政归南建,经历辞官住武昌。饶州湘湖四十里,总之宦辙远流芳”为凭。

可见厚斋先生最后是选择了现在的都昌县土塘镇冯家坊定居,他和夫人的墓葬,就坐落在今天的曹店村后的山林里。由此,释疑了一段关于厚斋先生与读书畈之间的某种关系。

这真是,觅踪厚斋在丁酉,疑释冯门谱牒功。历史深处旧痕在,故纸堆里读先翁。这一路的寻访觅踪,阅卷识谱,真的令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解开了有关冯椅及其四子的生卒之谜,给有志于研究他们的文化学者、专家提供出一些有效的,必要的佐证资料,当真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矣,怎不令我快乐之极呢?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1632
积分
33322
贡献值
1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331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08
我的老家
南峰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3-07
老冯家的骄傲,我本家我骄傲!辛苦明然老师!

发帖
2267
积分
35199
贡献值
357
都币
0
在线时长: 1143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7-0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3-07
不辞辛苦掘亡灵
实欲借字来招魂
若得衣钵存留处
昏定晨省必躬亲

发帖
1335
积分
171381
贡献值
388
都币
2
在线时长: 5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3-07
回 标准都昌银 的帖子
标准都昌银:老冯家的骄傲,我本家我骄傲!辛苦明然老师! (2017-03-07 00:13) 

不客气,挖掘地域文化是一个文学人的本分,谢谢!

发帖
1335
积分
171381
贡献值
388
都币
2
在线时长: 5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7-03-07
回 苗山莺 的帖子
苗山莺:不辞辛苦掘亡灵
实欲借字来招魂
若得衣钵存留处
昏定晨省必躬亲 (2017-03-07 06:42) 

龙兄,倒是无需借字来招魂,而是在研究冯椅的这一块传播的谬误太多,我为了以正视听,才采取的这一觅踪之举,实属无奈之极的事啊。~O(∩_∩)O~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