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6阅读
  • 2回复

【往事回眸】鄱阳湖畔的渔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5
积分
2294
贡献值
3
都币
0
在线时长: 22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5
我的老家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14
 

 


      淫雨霏霏,冷风嗖嗖,龟缩在省城的钢筋水泥屋子里,不敢出门半步。时值岁末年初,是个“年终总结”的时候,不知怎么,突然想起关于老家都昌捕鱼的一些趣事来。


      家住鄱阳湖边,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我一生对鱼的浓浓兴趣。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一点不错,湖边的人到底使用过多少奇奇怪怪有趣的办法来对付各种各样的鱼,我真是不能一一说出来。遗憾的是,有些个甚至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趣的捕鱼方法与工具,竟没见留下只言片语的文字介绍和半张一角的照片!唉,我突然觉得,我们有责任趁尚有依稀印象之时,把这些“财富”从键盘里找出来,保存在电脑里——因为随着环境的变迁、人类的“进步”,物种日减,习性变异,许多方法已成为历史而销声匿迹了——毕竟现代人一个电瓶就可以替代一切啊!


       这些鲜为人知的方法,甚至我都不知道怎么用书面语言来称谓,也就只有按家乡的叫法而“村词土语”了!


      一,装红梢


       “装”:装进去的“装”;“红梢”:红尾鱼。张开网把红尾鱼装进去的意思。


红尾鱼属迁徙性“侯鱼”,每年春夏发洪水的时候,成群结队地朔水而上,从鄱阳湖涌入上游的河汊港湾的激流中。哗哗的流水水面,时不时能看得见它“横冲直闯、不可一世”的涌浪。就因为这种习性,我们便有了对付它的良机上策。


      “罾”,是我们老家最常见的捕鱼工具,几乎每家都有。四根子竹撑开一块四米见方的平网,顶部扎牢一根长长的竹竿挑起,这就叫“罾”。用罾装红梢很刺激,也最容易见成果。当滂沱大雨过后,山洪爆发,河汊涨满,汹涌的洪水奔涌而下,这就是最好的“装红梢”的时机。


      选一处地势平坦、水深一米以下的河床,三五个人一字排开占满河面。身穿短裤,肩挎鱼篓,每人一把鱼罾,罾的前两只脚绑上铁锥。面朝上游,对着汹涌的洪水,将鱼罾的两只铁锥前脚迅速插入水中的沙砾里,后两只脚悬在空中,整个鱼罾就立在河水里。流水顺着渔人的双腿把渔网冲成一边一个网兜,这就是“装红梢”的地方。


      渔人面对流水心静如止,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两条腿上。因为湍急流水中的人腿是扑捉鱼讯的传感器。红尾鱼顺水冲泻而下撞击渔网,“传感器”(双腿)一震,这时,渔人迅速将鱼罾水中的两只脚用力扳起,红尾就网在鱼罾里了。动作要快,机会稍纵即逝。只要是慢一丁点,红尾就冲出了鱼罾。就像台钓看漂讲究“有力一顿”一样,人腿上的感觉,红梢鱼也是有力一顿,照比冲刷而下的草垛、垃圾清晰得多。扳起之后,转过身对着下游,从罾里捉住肥硕的红尾,那真是忒美的享受!


      在我的印象中,红尾都一般大,都在一斤左右。要是赶上天时和地利,花瓶似的扁鱼篓,一装一个满。奇怪的是,这种方法很少捕到其它品种的鱼。


      看官切莫急于羡慕我们的收获,这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二,赶鸡狗


     “鸡狗”者,溪哥鱼也。“赶鸡狗”,就是把溪哥鱼赶进“鱼寝”里。


      先说说“鱼寝”。其实我也不知道“鱼寝”是哪两个汉字,便想当然认为是鱼的“寝室”吧。“鱼寝”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用来“赶”鱼,一部分用来兜鱼。赶的工具由三根木杆扎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边挨着地面赶鱼进网。兜鱼的是一块长一米多、宽几十公分的渔网,渔网三面用网布围起来,溪哥鱼就从没有围墙的那一方被“赶”进去。


      接触的鱼种很多很多,唯独溪哥鱼最愚蠢。不但愚蠢,且胆子忒大,根本不把我们“高级动物”放在眼里。人要是碰到它,它仅仅就迈一小步,马上停下来。人们就是利用它的这个特点,把它一步一步,赶进鱼寝,送上餐桌的。


       山洪过后,河床复原,水势平缓,流波潺潺。闷热的天气,躁动着渔人赶溪哥的兴致。浅滩上,鹅卵石河床里,三人一行,五人一排。一人一只鱼寝,形成了壮观的捕溪哥的场面。


有趣的是,赶溪哥和装红梢正好相反:必须倒着赶,即由下游把鱼向上游赶。左手把鱼寝平稳的按在沙石上面,右手拿着三角形的“赶子”,从远处的河底一下一下用力擢击沙石,发出“咋咋咋”的响声以惊动沙地里的溪哥,赶子慢慢向鱼寝靠拢。这时,如果沿途有溪哥鱼,定然乖乖的向鱼寝方向一步一步移动,当赶子接近鱼寝之时,迅速把鱼寝提出水面。黑里见麻的溪哥就束手就擒在鱼寝里了。


       说它傻,还真更傻:人在河里慢慢移动,溪哥鱼常常往我们的脚板底下钻,伸手就是一条:你说这不是送肉上砧嘛!


       世道变了,鄱阳湖的溪哥再也不来我们的小河啦。鱼寝挂在屋檐下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偶尔用它一下,也就是晾晒干菜罢了!


       三,试黄鳝


     “试”黄鳝,即诱捕黄鳝。


       老家的黄鳝特多,多得都叫人咬牙切齿!


水稻是我们当地的主打作物,家家户户都种水稻。种水稻得蓄水,蓄水必靠田埂。该死的黄鳝经常把田埂弄得大洞小窟。刚刚还蓄满了水,一个来回水就透掉了。烦死人,又得戽水!因此我们那里诱捕黄鳝,一个更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解恨!慢慢地,捕的人多了,方法也就多了。


       利用蚯蚓棒子诱捕黄鳝很有意思。工具很简单:几十支“蚯蚓棒子”和一根挂了蚯蚓的钢丝钩子。“蚯蚓棒子”就是用阴沟里肥大的蚯蚓密密匝匝用绳子缠牢在小竹梢上作为诱饵。把这些棒子插在土洞、石缝、草堆里,反正就是“见缝插针”。然后用手指猛弹水面,发出 “呱呱呱” 类似青蛙叫的响声,算是提醒瞌睡中的黄鳝——来吃的啦!


      黄鳝闻到血肉模糊的腥香蚯蚓味,就会毫不客气的撕咬蚯蚓而拉动棒子,向我们发出准确的讯号。这时,轻轻的把棒子往外拉,黄鳝会穷追不舍跟着出来。但到了快出水面时,它会立即松口缩回洞里。接着就把棒子换成带蚯蚓的钩子,重新伸进刚才发现黄鳝的地方。这时的黄鳝没有一点戒心,会照吃不误。你照样慢慢往外拉,用另一只手的中指做好扣紧黄鳝的准备。等到快到洞口时,用力一拉、中指一扣,钩住的黄鳝就只有扭动的份了。


        用编制的笼子诱捕也有趣。笼子十公分粗大,里面放些臭死的蚯蚓、死青蛙什么的,两头做成倒须,进得去出不来(笼子也有做成成“丁”字形的)。黄鳝闻见香味,千方百计都会找空隙钻进去,毕竟钻孔是它的强项啊!黄昏之时,趁人不注意把许许多多的笼子放在水下黄鳝经常出没的地方,岸上做个记号。第二天,你就等着算钞票吧!


       当然,最简单就是徒手捉。田埂上的黄鳝很好找:看洞、看气泡。发现了洞,直接用手指或铁具把洞撬开,直至发现它,把它抓住。黄鳝浑身光溜溜的很滑,没有一定的手法很难捉住它。有一个很好的手法一抓一个准。就是用中指扣紧黄鳝,利用中指与食指和无名指的背面的摩擦力,黄鳝就滑不动了。有气泡的黄鳝可要注意了。这时的黄鳝是产子期,会咬人的(平时不咬人)。不过咬多了次数,也就不怕了,因为不是很痛,更不会破皮流血。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25
积分
2294
贡献值
3
都币
0
在线时长: 22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5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2-14
  四,拍团鱼

      “拍团鱼”就是徒手捉脚鱼。


      一般人要是钓上一只脚鱼,会吓得半死,深怕它的板牙咬住,摘钩时不知从哪里下手。可我们能徒手从水底下把它捉上岸来。


      这可是一门绝活。首先你得会游泳,光会游还不行,还得会潜水;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有胆量、有技术徒手把水底下泥巴里的脚鱼捉出来。


       脚鱼非常胆小,听见大的声响,就会凭借它特有的脚,扒开水底的泥巴把自己迅速埋起来。这就是它的“小聪明”误了大事情了。我们知道,日积月累沉积于水底的泥巴必定腐臭不堪,泥巴一变质,就会产生大量的沼气,这些沼气一部分就裹在了泥巴里。自作聪明的脚鱼,扒开泥巴,必定将沼气释放出来,这些冒着泡泡的沼气,我们把它叫做“花”,或者“下花”。这些“花”便给捉脚鱼的人提供了准确的位置了。


        针对脚鱼的这个特点,人们便有了逼它钻泥巴的方法。先从脚鱼最喜欢打洞做窝的石坝、硬坎、老树兜处下水,沿途以“狗爬式”的动作(用脚拍打水面)游一圈。主要是防止脚鱼躲进岸边的窝洞里,而先把它逼到深水里。然后双手五指并拢拱起,用力交叉拍击水体,发出沉闷的“咚咚”之声。我们把这种动作叫做“打水雷”。精通这项手艺的人,水雷打得特响,加上池塘周边的回声,不要说水底下,即便是岸上也称得上“震耳欲聋”!水底下的脚鱼那经得起这般惊吓,早吓得屁滚尿流钻泥巴了。所以就叫“拍团鱼”!


       “拍”团鱼须团伙作业,一般由两三人组成。一人在岸上提着编织袋保管脚鱼兼看“花”,其他的人在水里“拍”。也有胆子大的一点的脚鱼,就是不“下花”,但也吓得贴靠泥巴爬行,水面上就会看见一长溜气泡泡。这种爬行的脚鱼是抓不到的,必须加大力度打水雷,直至吓得它钻入泥巴“下花”为止。


        难度最大的是看见“花”,而把脚鱼从泥巴里捉回来:先游到冒泡的地方,双腿自然下沉,下巴对准气泡,憋足一口气,突然翻身头向下 ,一个猛子扎下去。要求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脚鱼下花的地方。迅速将脚尖插入泥巴,防止身体浮起来,再用手慢慢摸找脚鱼。摸到泥巴里的脚鱼后,先要判断脚鱼头的方向(其实也好判断,脚鱼在泥里一般都是头微向下,尾巴在上),再用一只手按住脚鱼背,另一只手放在脚鱼的肩部。被按住的脚鱼第一反应就是将脖子伸出来咬渔人放在它背上的手,这时,渔人另一只手迅速滑下去,正好掐住它的长脖子。在我们游离水底的当儿,它的四条腿会不停的抓人,你得特别小心。


       薄泥巴里的脚鱼最难捉,因为分不清它的头尾方向,弄不好会被它咬一口。它一口的板牙,咬人很痛的,甚至扯下一块皮来,这时你得忍着。不过高手是很少被咬的。


       听我妈说,我小时候特别乖,从不大哭,所以我的肺活量特别的小,一口气憋不长。潜下水不一会,我就得冒出水面,也就很难抓住深水里的脚鱼了。我一般是打打水雷,或者在岸上看花。


      如今的团鱼凤毛麟角似的稀少,都已成“中华鳖精”了。再牢的巴掌怕也是拍不出“团鱼花”来哟!


       五,放黄牙头


       不要以为放黄牙头就是把黄牙头放掉,其实就是钓黄牙头。


       每逢鄱阳湖水泛滥之时,肄虐的洪水会把成片的良田淹没。田里的庄家(快成熟稻子),全都变成了鱼的粮食。这时除鲹鲦最多外,其次就是黄牙头了。


       黄牙头浑身是肉且没有散刺,加之同酸菜一煮,特别的好吃。就因为它有这么多优点,馋嘴巴的人类人怎能放过它哩。


       先从渔具店买来一块钱一包(100只)的“黄牙头鱼钩”。这种钩有别于普通鱼钩,不但有长长的倒刺,而且钩尖是向一边微微歪着的,我们习惯把它叫做“歪嘴钩”,是专门用来钓黄牙头的。再准备几十根两尺长的小竹竿,每根结上两三尺长的缝衣线,绑上一只歪嘴钩,工具就算完备了。


        钓饵就是粗粗的红蚯蚓。我们当地的红蚯蚓随处可挖,只要带一把锄头就行。选地也有讲究,最好是选靠近老港沙洲的边缘深浅交接处。每隔一米的距离插一根,钓饵离水面一到两尺。一长溜可插几十根。保持一样的角度,远远看去就像是列队接受检阅的士兵。


       这时的渔者端坐在高处,或竹笛吹横,或子棋行河。不能闲着的还是眼睛。当那根竿子开始“拜年”了,就说明是黄牙头上钩了。不用抖竿,提上来就在钩上。光溜溜、黄澄澄,张着大嘴,叉开双鳍,口里不停的叫着“咔痨、咔痨”(老家的“咔痨”是“吃吃去死”的意思)。这时的渔者必定会接嘴:“就是吃吃去死(咔痨),自讨的”。一种孔乙己式的成就感,跃然脸上!


        最开心的时刻是多根竿子同时“拜年”,最烦的就是摘钩。那歪嘴巴的钩子一是能防止其它的小鱼拉扯掉蚯蚓,更主要的是鱼咬钩后不容易脱钩,所以摘钩特别难。弄不好被黄牙头的毒鳍刺中,痛得就像是打摆子(虐疾)似的寒战。有些钩子被它吞到肚子里,那也就只好把线剪断,回家处理了。


       这都是以前的事,如今离家多年了,据说山峡建成后,老家从没发过大水,也就没有黄牙头可“放”了!


     六,“迷 魂阵”


        迷 魂阵是一种具有高超技术和磅礴气势的“大款”捕鱼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捕鱼大小绝杀,破坏本就快要枯竭的鱼类资源,现在是禁止使用的。拙文的目的绝非无视国家法律,而提倡用这种方法来捕鱼。因为鄙人觉得这种曾经是一种产业而养活多多少少渔民的手艺,凝聚了我们人类的许多智慧和勤劳。


        迷 魂阵有两大类:一类是大型的,一类是小型的。大型的迷 魂阵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一个鱼阵一两里路见方,远远望去,就像是小说里诸葛孔明的八阵图,叫我们常人摸不着头脑,摸不着门道。


       夏天涨水之时,渔民选一处地势平坦的开阔水面,用竹篙支撑着一片一片的自制网片,南北东西交错布防。你千万别以为是把鱼围起来,要是那样,就不叫“阵”了。围网并不相互连接,甚至彼此相隔很远,来往的商船渔船可以任意穿梭于阵中,不受阻碍。按理说进入阵中的鱼儿也就可以随进随出了,但回答是否定的。聪明的人就是摸透了鱼的习性,知道鱼儿遇到什么情况(例如深浅、流势和人们人为设置在水底的红布、白布)会掉头向某个方向游去。鱼儿就是在这种本来随时可以逃走的情况下,却一步一步被诱导到最后的“天井”里。天井有倒须是只能进不能出来的,人视它为天井,其实就是鱼的地狱。这就叫“近水知鱼性”!


        小型的迷 魂阵现在很多地方还在使用。就是用网布拦腰把水面截断,中间留一个圆形的大孔,大孔连接一个圆柱形的网兜,网兜由大逐渐变小,沿途设有倒须,鱼儿只能前进不能后撤,最后就是踏上不归之路了。


我无意详细介绍迷 魂阵的技术细节,我主要说的是,它当时其实是我们当地人的一种产业——无论渔民还是农民。渔民靠它生存,自不必多说。我们这些沿湖的农民,其实也受益匪浅。


        冬天没有农活干,家家户户的妇女便从事着另一手艺:搓蔴纺线,为当地的最大的“渔网村”提供半成品(纱线),挣点零花钱;男子汉冬天也不闲着,就是把我们当地当柴烧的稻草,搓成稻草绳,一两毛钱一斤卖给布迷 魂阵的渔民固定渔网(那时可没有尼龙绳啊)。别看价钱很低,那时可是我们当地人过年的道道啊!


       再见吧,口诛笔伐的迷 魂阵!


 


发帖
8438
积分
455084
贡献值
731
都币
38
在线时长: 2314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18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2-14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