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我国明代学者王世懋的《初修都昌县志序》,始知都昌前几百年来,一直没有撰修县志,而是直到明万历年间,陈瞬咨云州先生任都昌令时,才着手撰修志书的。志成之日,陈公云州祈请时任江西按察副使的王世懋王大人为志书作序,这才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初修都昌县志序》一文。
王世懋,生于公元的1536年,殁于1588年,享年52岁。王世懋,又称王世茂,字敬美,别号麟州,时称少美,江苏太仓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累官至太常寺少卿,是明代文学家、史学家,中国文学史上,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人物,王世贞的胞弟,虽然他一生之中,不仅好学而且善于诗文创作,著述亦颇丰硕,但是,他的才气和名声,跟其兄王世贞比起来就小了很多。
王世懋的《初修都昌县志序》原文是这样写的:“环长江之右而棋布者,盖七十余邑,论城廓之壮丽,民物之殷繁,冠裳之萃止,殆比邑皆然。惟都昌僻在湖滨波涛之所冲,啮生齿薄而物产微,其人类多质朴而文采不耀,至不能与诸邑齿然。
窃睹载籍,宁沦鼎于弱晋,则有若陶长沙;徇大义于危城,则有若江故相;明礼经于来学,则有若陈可大。之三君者,皆先代之名流,人伦之懿矩然。皆不产于他邑,而并育于都昌,长江之右莫敢望焉。往余分藩湖上,每行部过都昌,未尝不回舻停辙,询三君之故迹,彽徊瞻望而不去也?
都昌故无志。邑侯陈瞬咨,惧文献无徵,逐属僚佐胡天禄、陆天衢,学博汪应贞、易道原、施洁,考其地形之广狭,田赋之多寡,建置之因革,以及官师族姓,虫鱼草木,古今文艺之属,凡有裨于民风治理者,并得采而书之,为志若干篇,将谋诸梓,以遗后人,而请序于余。
余俱不论。独观志中所载,朱考亭论奏,增置新寨及诸厉害,禁保甲,擅关集,诸札子,皆有味乎?其言之也,假令吏兹土者处心,果若是繁所措注,必内当于心,外宜于民,而后施用焉。吕其安之,且士方微,时惟考亭之言,是习显,而弃之,是悖所习也。矧兹又其遗民乎?
余既慕三君之遗烈,以获履其乡为快,又喜诵考亭之遗言,以为吏道劝,遂勉为之序。明万历己卯赐进士江西按察副使王麟洲世茂撰。”
王世懋在序文的开篇,就概括介绍了都昌县的大体情况。他说,环长江之右,星罗棋布有七十余县,无论是城池的壮丽华美也好,还是物产的丰腴及繁盛也罢,还有在民众的穿着打扮光鲜程度上面,无论是周边的哪个县治,都要比都昌县的情况好得多。这几十个县中,只有都昌县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是处在鄱阳湖上的波涛之中,滨湖而立,资源贫瘠,出产稀薄,老百姓有时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就因为都昌是这么一个穷地方,所以就导致了这里的民众思想不活跃,各安本分,风气朴素洁静,百姓淳厚、质朴,故此,便导致都昌这个地方的文风不畅不盛,文采不扬于外而不被人知晓。因此,这都昌一县,是概不能与其它邻邑相提并论的。
不期,他今天观都昌县志,始知扶弱晋而自立于世的晋长沙王,政治家、军事家,大司马陶侃;徇大义于止水的大宋忠魂江丞相万里翁;明礼经于来学的理学名家,集礼记一说之一身的经归先生,陈澔陈可大等,他们三人都是历代及本朝的先儒名流,声震朝野的人伦之懿范。三君尽皆为地道的都昌人,却偏偏不是那些富裕地方上的人,这就叫做寒门出学子,艰难玉成蝶。这放在长江之右的诸县看来,还真无有哪一县,敢出其右者也!回顾往昔,君不见有那么多经由鄱阳湖赴任各地的仕林之人,在路经都昌时,都不管行程是有多么地急迫,每每总要停船止步,挤出时间来,虔诚地上岸去叩访三君,之后,还往往不自禁地留恋着不肯离去了呢。
接下来,他谈到了都昌当时的县情县况。他不无感慨地说,因为一直以来,都昌从没有撰修过县志,今天,他在红色的考亭中读到了都昌县以往设置的那些例令、乡规民约等,假若治官与属民都能够自觉用来约束自己,则必然会“内当于心,外宜于民”,起到良好的社会作用。
纵观考亭之言,每每朴实不虚,这就是都昌人的习惯使然,也就是都昌人的习性也。他希望都昌人在以后的时日里,千万不要丢弃了这样的好传统,好习惯,如果一旦抛弃了这种朴实的好风尚,那就是有悖于百姓,是都昌人的一大损失。
他最后说道,他今天既是因了仰慕陶侃、江万里、陈澔三人的缘故,有幸来到了都昌瞻仰三君,获得了在三君家乡畅游的快乐,又读到了镌刻在考亭之内的各类文宪、遗章,个人认为,那是一些很好的施政例令,可以用来约束官吏自身,起到净化风气的作用。他今天,又应都昌县令陈先生的隆情邀约,要其为新撰的都昌县志作序,他就只好勉为其难,以此为序了。
读罢序文,不由我抚卷沉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