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13阅读
  • 3回复

[其他文体]文心微讲座:明然——散文写作感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335
积分
171381
贡献值
388
都币
2
在线时长: 5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8-03
文心微讲座:明然——散文写作感知
文/明然(散文中国杂志社)
2016年03月22日,星期二


旅居海外的各位文学同仁,《文心社》的文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文学创作的点滴体会,是我这一生的幸事。下面我就自己在散文写作中的一些所思所想来谈谈粗浅的感知,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我们今天既然谈的是散文这个话题,就先来了解一下散文是个什么东西。
那什么是散文呢?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散文有着“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之分的两种概念的散文文体。
第一、广义的散文,它指的我国古代那些脱离了韵律约束的文章。不过,在古代并没有“散文”这么一个名称;“散文”的这个名称,只是到了我国近代的“五四”时期才出现的。在现当代,人们心目中的广义散文,是指除了诗歌、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之外,包括一切叙事、议论、抒情等性质的文体,是不属于其它类的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那些篇幅都很短小的文章,他们都是属于散文的范畴,当然,其中也包含有某些篇幅较长的散文在里面。因此,这就有了以下的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等等的散文分类。
第二是狭义的散文。这类散文,专门指的是抒情散文。因为在广义的散文中,随着散文文体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都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立成熟的文体,人们就把它从散文中给分离了出来,不再把他们叫做散文,而给他们冠之以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专门的名称;而议论散文,则被人们冠以杂文的称谓,成为了它专门的一个文体名称。因此,它也被人们给从散文中剥离了出来。所以,这剩下来的就只有抒情散文孤单单地留在了散文分类中,这就是人们平常口头上称道的狭义散文了。
但是,我个人认为,放在当下进行的散文创作中,我们不应太过拘泥于散文文体的约束,而应当放开自己的思维,视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写,放开了写,大胆地写,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在同一篇散文作品中,既可以对事物进行精心、细致的描述,也可以对事物展开无边无际的议论,更可以在议论的同时抒发自己内心的强烈情感,只要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把握得住文章的条理、层次与脉络,不偏题、不跑题,主题明确,观点鲜明,认识深刻,这样写出来的散文作品就是一篇好散文。说到底,写作者要做到这个程度,是很不容易的,所以经常有人说散文难写,就是这么个道理。其实,散文是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株,可以任意裁剪、装点的奇葩,你如果把它写好了,你就什么文体都能写,并且还可以把它写好。
随着社会时代不停地前进的铿锵步伐,当代散文写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散文写作革命的发展与创新,散文文体的整体革命时代已经到来。因此,我们在进行散文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力求出新,抓住新的视点,以全新的切入角度走进去,挖掘事物的本质特征,写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的观感;以不同的视觉,在生活中,以全方位的手段,摄取各个不同方位的的生命镜像与生活色泽,剪接还原出一幅动感丰富、跌宕的生命镜象,展示在读者面前;千万别在写作的过程中,去模仿别人的写作,而因采用有别于他人的非模式化的创作方式,写出属于自己的,有别于他人再现生活的手段,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品出来。
因此,在这里我冒昧地提出自己一个不成熟的看法,也可以说是我个人的观点吧,那就是,我们在以后的散文写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用“崭新的视点”去发现写作的素材;用“全方位的镜像”去摄取、组织、安排和剪接素材;采用无招胜有招,无形胜有形的非模式写作方式,进行散文的再创造。
什么是“崭新的视点”呢?我这里所说的“崭新的视点”,说白了,就是指事物的看点。每个写作者的自身应该要具备和别人不一样的眼光,要从人家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发现和搜集写作的素材,挖掘出写作的题材,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应该谨记,一个好的散文作者,他不仅要有探索者的勤奋与干劲,还应该身具发现家的眼光,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去探索,同时,还要拥有思想家的聪慧与睿智,从事物的细微末节中去挖掘出有深度,有内涵,有影响力的大是大非、大喜大忧来,找出它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
什么是“全方位的镜像”呢?我这里所说的“全方位的镜像”,就是指对事物的观察,要采用全面、客观、实际的方法去看,采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方式,上下左右,一正一反地去看,还要一层一层地去解剖、去分析,希图透过它的表面,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蕴含,去揭示它不易为人察觉的潜质。我们不能仅凭着对事物外表的粗略认知,就凭着自身的一己之好,片面地给事物做出某些不合适的结论以及不中肯的观点,这是一个散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大忌。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我在《散文写作的几种思维论述》一文的论述。
我们在散文创作中,应该充分地把握由视觉感应而衍生出来的视觉思维活动。这是首要的一个条件。而衍生出来的视觉思维活动。这是首要的一个条件。
当我们的目力所及,对身边及周围的人、事、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罗列时,会很容易在自己的视觉感应下,形成一种印象存在,只不过,这种印象存在是单一地、独立地、固化性地存在于记忆的深处之中,我们要学会把那些单一的、独立的、固化的印象存在充分地调动起来,开动视觉思维进行梳理,使之联系起来成为一条线,一条写作的脉络,构思出行文的主体以及掌握住文章的整体性。
其次是我们对于感知思维的动态把握要恰当,不能给读者留下一种模糊、浑浊的印象。我们一定要在行文的过程中,给读者呈现出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场感应流程,然后,在行文的过程中通过融入自身的体悟加以细化之后,将感应感知的结果完整地记录下来,给别人留下一种清楚明晰的印象。
上述的两点工作完结以后,我们要接着使用自己的镜像思维来展开思考。在使用镜像思维动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把一些意念深处的非在场感知印象,尽可能地还原成在场的感知印象,这样写出来的文字就会给人一种,虚实相生,幻影相叠,镜像生动逼真的一幅又一幅的动感画面。
接下来的过程是,我们要很好地把以上提到的各种思维印象,通过人的大脑提高到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思维程度,并将之转化成有形的立体思维映像,在文字中还原出在场的本原与真实性。这亦是当下某些散文的在场主义者们,在散文的写作过程中所极为推崇的一个方面。
紧接着,写作者要紧的就是做好一件事,要充分地展开自己想象的空间,放飞想象的翅膀,发动和发散各种思维,在虚拟的幻象中开动思维的机器,快速地运转起来,(这里所指的幻象思维亦即是指虚构的,非在场主义写作手法),将之前得来的各种印象转化成镜像之后,在与幻象交织的过程中,让幻象思维不停地出现在在场表现当中,让它们有机地,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之后,运用各种思维模式来进行编辑,在此过程中,将所有的镜像进行有序的排列与组合,并不时地进行有机的穿插,形成一种完备的,跌宕的动态文章态势,这样的话,就把散文的在场与不在场主义(亦即是散文的虚构与非虚构写作方法)有机地统合到了一起,给人以情、景、境、义同时在文中出现的,一个有形的,鲜活的立体生命形象。
最后,我要说的一件事就是,我们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以上所提到的各个方面,使它们近乎完美地揉合在一起,然后,采用超像的思维模式来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叙述与描写,让在场与非在场的感知感悟能够完美地进行有机地交流与融汇,从而形成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要达到能够让人读来觉得主题鲜明,意境优美而空远,意蕴深邃又镜像美妙的感觉。
什么是“非模式”呢?我在这里所说的“非模式”,就是指每一个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要刻意地去模仿别人的写作技巧和叙述方式,更不要刻意地去模仿人家的语言风格。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自然人的个体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身体、头脑、思想、行为、习惯都是各不相同的,在自然人中,是没有所谓的“统一性”可言的。放在写作中,它的道理也是如此的,因此,我们还有必要去模仿别人的写作,成为别人的影子么?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我在《散文的非模式化写作》一文的一些观点。
时下有很多人都在说,有不少所谓的文化散文、游记散文都在程度不同地模仿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系列散文的套路写作。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文学现象。
个人认为,如果在散文创作中大家都按照某一种模式去模仿式写作,就会在散文中逐渐地失去每个作者的鲜明个性,就会失去散文的本真。在散文创作中,贵就贵在一个“散”字;神就神在一个“散”字;味就味在一个“散”字;韵就韵在一个“散”字;真就真在一个“散”字;新就新在一个“散”字。如果离开了这个“散” 字,大家使用同一种模式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千篇一律的,就是脱离了个性化的写作,写出来的散文决不是好散文。
既然是写散文,我们就不应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不妨让散文四面发散开来,散得更远,散得更广,脱离模式化写作,各种手法,技法,方式均可用,每个作者的作品都能打上他的深深烙印,体现作者的独特风格,这样的话,就能开创出百花齐放,各具风姿,各领风骚的散文大繁荣局面。
前几日,我专门找到了刊有《散文何时走出余秋雨模式?专家呼吁再一次创新》的那期《文汇报》来读,读过之后感触良多,有些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北京的评论家韩小蕙前些日子在编2012年度的最佳散文时,她有一个奇特的感受。她说在去年的散文创作中,最好的几篇文章都不是散文家写的。不少散文家似乎还在醉心于呕心沥血地锤炼语言和技巧,限定在一个“什么是散文,什么不是散文”的条条框框里面。而一些非职业散文作者之所以能以黑马之姿令人眼前一亮,是因为他们完全不纠结于自己写的是不是散文,他们想应该怎么表达就怎么来表达,往往在不经意间就突破了散文创作的固有模式,作出了诸多新的探索。
这话一点不假。这就像很多有成就的作家都不是专业的科班出身一样。那些科班出身的写作者,受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写起东西来左推右敲,东不行西不能的放不开手脚,便桎梏了他们的创作。他们与那些非职业散文作者们相较,便似被捆住了手脚,施展不开了。
有句话叫做 “高手在民间”。个人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想应该怎么表达就怎么来表达”。这就是散文的随性书写。当然,散文的随性书写并不是指写作过程中不守规矩的随意性,而是指人性对文字走向的深度把握。
一篇好的散文,可贵就可贵在一个“散”字上。这个散字就是告诉作者要放开了写,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所羁绊;一篇好的散文有神就有神在一个“散”字上。在看似零落的文字中,精神的向度把握总是聚中在某个点上,这就炼铸了它的灵魂;一篇好的散文有味就有味在一个“散”字上。就是在写作散文的过程中,将味道揉碎了后似星子布满夜空,随意地散入于文字中,让人处处都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一篇好的散文有韵就韵在一个“散”字上。作者在写作散文时,一定要注意文章的节律韵致。将其有规律地散洒其中,让人读来极有韵律的动感,朗朗上口,则很容易抓住读者的感知思维,引发读者的心灵共鸣。一篇好的散文难得的就是一个“真” 字。这个真字说的就是“率真”,它不应该集中在文中的某一点上,而应该散落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去品。常言道 , “文由心生,文抒心志,文言心声”。这就是对“真”之一字的最好注解。一篇好的散文,出新就出新在一个“散”字上。写散文的手法并非只有那么专用的几种,写作时可以大胆地揉入写诗和写小说的技巧来加以使用。在时空的跨度和穿越中,在感知的高低和深浅上,每个不同的作者的人生阅历和对事物的认知是不尽相同的,文章要自然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那些真切感受,这就是每个作者的“新”。面对散文的缺“新”,韩小蕙开出的药方是 “借助于小说、诗歌,甚至借助音乐、绘画,把别的行当里面的优势都吸纳过来,使散文的空间更加开阔。”这个建议是非常正确也是极好的。
写散文最怕的就是无话可说,堆砌文字。明明无话可说却偏偏找话来说,明明是无感可叹却偏偏要“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是无味可品,无韵可读,无真可见,无新可出的了。
一篇好的散文,当一如山间的溪瀑,是随性挥洒而出,疏密跌宕有致,真情演绎流淌,各具韵律风姿的显现与表达。是不受诸多条条框框来限制的。所以说,一篇好的散文不是写出来的,是从作者的心海里自然流淌出来的,是不必刻意地雕饰的。故此,“文由心生,文抒心志,文言心声” 这句话是一点也不错的。
既然是文由作者心生,文言作者心声,那我们在写作时还要去寻求某种模式干什么?那不是作茧自缚么?因此,我们在散文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走非模式化的创作之路。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打上每个作者不同的个性化烙印,才会出现百卉齐妍,各领风骚的繁荣局面。
还有,我觉得一篇好的散文,它应该是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身,与此同时,文章还要富于一定的趣味性,这样的文章就会耐读耐寻味,也更加能够让读者在不经意中去记住。想来,这样的文章自然算是好文章了,不知我的这个说法是否恰当?有待朋友们指正。
首先说到散文的思想性。一篇散文有没有思想性,就是这个散文有没有灵魂的问题。如果一篇文章不能给读者一个启迪、一种反思、一份感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个败笔之作。就说明作者的识见浅薄,阅历不够。一个好的散文作者应该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具备能够穿越历史空间的超凡想象;有一双锐利,穿透力极强的眼睛,能够精准独到地捕捉到大千世界中每一个激动人心的瞬间画面,无论是美与丑、好与坏,都能用心灵的文字把它组合排列成某个篇章记录下来,告诉人们一个“真实” 的生活道理。这个生活的道理就是文章的思想性。
例如韩愈的《师说》一文,作者主要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问题。他义正词严地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良好风气。他诚恳地向世人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能因为地位的贵与贱或者是年龄上大小的差异,就不肯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在文末他并以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样的言行来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在是不应该有所背弃的。在这里,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陋习,表现出了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这就是文章的思想性的具体体现。
其次说到散文的知识性。文章不能没有知识性,但如果一篇文章仅仅是让读者在阅读中去认知某一个事物,去认识某一个人,那这样的散文就成了说明文,成了所叙述事物的简单介绍了。我们不能去追求单纯的知识性,还要去挖掘知识性后面的东西,让读者能透过表象,探究事物深层次的内涵,以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表面上他似乎是在向人们讲述永州野外生长着一种遍体通黑、浑身缠绕着白色花纹的奇异的蛇,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会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蛇毒的办法了。然而,如果人们捕捉到了它以后,把它晾干用来做为药饵,可以治愈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的病和恶疮,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这么一件事。
其实,事实上作者是借这件事在阐述其内心某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愤慨:那就是“苛政猛于虎”。本文以写毒蛇之害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写捕蛇以抵赋税,借蒋氏之祖、父均死在这件事情上说明环境的险恶,可蒋氏为什么又偏偏甘愿于做此苦差险事呢?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比赋税之毒有甚者是蛇也” 这么一个惊心的社会问题。
文章叙述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已巧妙地把文章的思想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让读者在认识了异蛇之后,透过异蛇这一个体揭示社会的黑暗,现实的残酷。
我们接着说散文的艺术性。何为文章的艺术性?简单说来就是文章的形体美。文章的形体就是指文章的身体。这就像一个人美不美全在他的外在形体上,比如高、矮、胖、瘦、臃肿、苗条、曲线等等的要素来构成。如果各项要素搭配均匀、和谐、适当,那么这个人的形体就协调就很美。文章其实也一样,该繁则繁,当简则简。同时于行文中借用各种技巧与手法使文章变得灵动、丰满、谐和,便就是构建了文章的形体。
我仍拿《捕蛇者说》来佐证吧。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大量地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技巧来点明主题。对蒋氏这一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对他宁肯冒着死亡的威胁也不愿意丢掉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众乡邻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画面,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文章紧紧扣住一个“毒”字,衬出了一个“猛”字。可谓是神来之笔,动人心魄。
但是,我们要注意写作技巧的掌握非一朝一夕可就,这是在长期的写作过程当中逐步积累和掌握的,是在写作过程当中潜移默化的结果。如果你在写作之初就去人为地设计,那是很难取得什么好的效果的。即使做出来了文章,也是刀斧之痕太重,有损它的形态美。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把它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有机融合在了一起,使文章内涵深厚,浑然天成。
最后,我要说到的是文章的趣味性。如果一篇文章全都是教条式的说教,那么这样的文章就成了公文、八股,就会干涩、枯燥、乏味。如果我们在文章中以讲故事的形式寓情于理,寄情于趣,言情于思,那么这样的文章就会生动又有味道,文字也会跟着故事灵动飘逸起来。一如《捕蛇者说》般,作者用深情的语调,锋利的笔触,栩栩如生地向人们讲述着一位捕蛇者的人生故事,字字句句掷地有声,时时刻刻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人读后觉得这不是
记得我之前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曾经有朋友说我散文写作的文风走的是沈从文一路,还有朋友说我的文风极像杨朔的风格等等,我感到很好笑,就这样子问他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还是我像谁呢?你们能告诉我,有谁的风格像我呢?其实,在写作中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风格是什么?我的风格是像谁?谁的风格又是在像我呢?你为什么不可以说是他们的散文写作风格像我,而是说我的写作路径跟他们相似呢?我只知道在散文写作中,我是非常注重对自我的表述的,还有对事物的透视以及社会现象的洞察。
其实,我在这里说的非模式写作,就是随性的文字写作,是率性的文学再创造。这就叫做无招胜有招,这种不是模式的模式,实际上就是每位写作者独立存在的一种个性化的写作模式。因此,我认为自己之前的一切文字,都是率性而为,随性流露,淡然处置,是我个性化文字的真实体现。是我自认为用了比较精准的语言,去阐述对某些问题、观点和看法的手段。因此,在我率性的散文创作过程中,我就是我,这个独一无二的我。我的文字不可能成为别人的影子,别人也不可能成为我的枷锁。谁也替代不了我,我亦不会受任何人的影响而改变我自己,从而成为别人的替身。我不接受别人的桎梏,也不模仿别人的写作,我就是本真的我。在文学创作当中,努力尝试张扬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自我,这就是我的散文写作习惯。在这里,大家还可以参考我的《率真随性淡然精准》一文。
先说“率真”这两个字吧,我在这里所说的“率真”而绝非是“晒真”,朋友们当弄清楚这两个词语之间存在的必然差异。所谓的“率真”,就是希望作者在散文写作过程中保持一颗纯正的童心,因为童心是无邪的,是最能代表人性的“真”的。用人性中的“真”来进行文学的再创作,让心不为外面的世界所累。这样,你的笔锋所到之处,无不透出一种纯净,恬美。而不是让你去记流水帐似的将人、事、物全面,真实,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毫无选择性地晾晒在世人的面前。我们要用人性中的“真”来打动人,感动人,感悟人,感化人,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说到“随性”。我在这里所说的是“随性”而决不是指“随意性”。“随性”为文是指作者在散文写作的过程中,不要刻意地去追求什么这样那样的效果来确定文章所站的高度,而是要在“性之所至”当中,让文字跟着“人性”的脚步前行,使文章的意韵很自然地,悠悠然地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让人不着痕迹,亦如山间清泉沁人心脾;而不是不着边际的,漫无目的,东拉西扯式的随意涂抹,让人读后一头雾水,如坠云里雾里。
第三说到“淡然”。这里所说的“淡然”指的是为文者的心态,心态决定文章的成败。在这里我决不是危言耸听的!我一贯主张为文者要以“淡定”的心态看待世界上的人、事、物;用“恬淡”“清澈”的眼神观察世间人、事、物的万千变化;用淡然的文字与静谧的笔触去对人、事、物进行准确的铺排与陈述。这样作出来的文章虽然没有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摄人心魄,但却亦如一缕心泉,让人遍体生凉,通体舒泰。潘显春老师曾经在与我讨论散文写作的体会时说:“杂文用险,散文宜淡。淡是江上清风,林间明月,随手拈来成雅趣,从容漫笔著文章。我心目中的好散文,应是七分意气,二分天真,外加半点严谨,半点散淡。散淡断不可少,是情趣所在,是情性使然。一本正经,是学术论文,亦庄亦谐,才是散文格调”。我很是赞同他的观点,觉得在散文的写作中能保持一份“淡然”,这是很高的境界。记得程爱鸿老师也曾经告诉过我:“把话语写到近俗,把文章写到似平,让意韵悠悠的、淡淡的放,这是《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要求。”由此可见,保持一份“淡然” 的心态是多么紧要的一件事啊!
最后谈到“精准”。这里提到的“精准”是指在散文的遣词造句,文字语言的表述上要用词自然、生动、准确、精炼,而非是拚了命的去雕刻打磨,人为地套件漂亮的外衣来装饰它。散文的语言使用十分重要,首先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尔后,再讲究一些语言的技法来使它更适合于让人阅读,例如:句式的长短之间要错落有致,随物赋形之中隐含人生的妙悟;再譬如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隐喻,拟人等手法,它能轻松地把读者带入到一种妙趣横生的意境中去;另外还要注意到在语气、音调、节奏、韵律等的美感,认真地把握,让它们能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总之,我们不能用一些模糊的、概念式的、笼统的、含糊的语句来进行描写和阐述文章的观点,给读者留下一份清新、素洁、纯净、唯美的质感。
在写作中,我们不要受散文文体的局限,在文体的小圈子里面打着转而走不出来;也不要被传统的写作方法所束缚,认为这样子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散文,那样子写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散文,左右都不得法;更不要受散文篇幅以及字数多少的限制和约束,觉得散文就是短小精悍的文体,写长了就不像似的,其实,散文也同样是可以写成长篇大论的。这就叫做大散文!
总之,一篇好的散文,应该是一壶成年的老酒,耐读、耐品,让人有嚼头。它应该是集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身的有机结合体。关于这一点,我建议大家可以参考我的《散文写作乱弹》一文,我在那里面就文章的四性有过专门的论述。
如果我们在写作中能够采用“新视点”的方法切入进去,使用“全镜像”的摄影模式去搜集和整理素材,采取非模式化的写作手段组织文章,就一定能够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散文,写出完全属于自己个性化风格的散文,也一定能让读者从中学习和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散文之风和清纯的散文味道。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我的创作观点是:“将灵魂植入文字,文字栽种心田。任她肆意伸展自己的触角,在文学土壤中触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感受生命四季,领悟四季物语,以出世、入世情怀,以无为姿态,直达生命主题。” 以出世的心态与情怀,做入世的文学事业。
谢谢大家!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1735
积分
41155
贡献值
19
都币
0
在线时长: 413小时
注册时间: 2015-10-06
我的老家
大树乡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8-03
无奈我们看懂,彼此是彼此的过客啊!

来自:都昌在线iPhone客户端


发帖
2267
积分
35199
贡献值
357
都币
0
在线时长: 1143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7-0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8-03
祝贺你写成了通俗版的《文心雕龙》!

发帖
1335
积分
171381
贡献值
388
都币
2
在线时长: 5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芗溪乡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6-08-08
回 苗山莺 的帖子
苗山莺:祝贺你写成了通俗版的《文心雕龙》! (2016-08-03 17:24) 

谢谢朋友鼓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