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清代康熙三十三年间的《都昌县志》地舆篇,有这样的记载,在距县城一百二十里的东北方向有一座小山村,名曰“忘晓源”。后经多方查证,我们认定她就是今天坐落在都昌县“三尖源景区”,武山山脉深处的“望晓源”村。
忘晓源村,深藏在连绵百里的武山山脉中段,号称为都昌第一高峰的三尖源峰下。这里山高林密,峰峦重叠、沟壑幽深,广袤的茂林修竹遮天蔽日,使得山间的涧、冲里,整日荫暗昏黑,看不见天光云影,以至于,让那些住在大山的人们,每日里不知晨昏几何,时光几度,到最后,竟然忘记了日月星辰的起起落落,时序流转的匆匆轮回。因此,人们便给这里取了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名字“忘晓源”。
“望晓源”村的西头有两棵高大的红枫树,冠盖相连,虬枝相挽,傲立并肩,人们皆呼之为“双雄树”。那昂首挺立,无畏风雨,坚强不屈服的凛然气势,形象再现了大革命时期,赣东北的革命先驱者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时至今天,它的伟岸与刚毅,也还令那些心虚胆怯的逃跑主义者们,羞赧汗颜,无地自容。
在距“双雄树”不远的地方,有个清澈的小水潭,潭名曰:“龙潭”。潭前的石壁上,镌刻着斗大的“龙潭”两个大字。相传,这是真龙天子明太祖洪武元璋战时在村里汲水、饮水的地方。潭中泉水甘甜清冽,水中游鱼分明,翔游其间,好不自在。越过小潭往东去五六百米左右,便是当年朱元璋及将士们饱饮战马的水塘,故此,后世的人们便给这一潭一塘去了两个很好听的名字:潭名叫做“龙潭”,塘名唤作“龙塘”。无独有偶,当年,大革命时期的皖赣特委书记柳真吾同志,就也曾率领红军游击队的战友们,经常在望晓源里放饮战马,坚持革命斗争。
1935年3月,柳真吾在都昌曹炎口的鹰峰尖下,召集田英、陈守华、沈友知等人开会,研究在武山建立游击根据地问题。会后,柳真吾派田英、陈守华赴赣东北,与闽浙赣省委取得联系并请示工作。同年4月,匡龙海、田英率部回到武山,与柳真吾会合后,在都昌的“望晓源”村成立了中共都昌、湖口、鄱阳、彭泽四县的中心县委,由田英同志担任书记,委员有陈守华,戴其明,邵荣兴、华永标、苏远全、石书文等人。中心县委在以上冲、下冲、曹药、曹洪、石家大屋等5个村庄为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以武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并将红七军团的部分伤愈人员一起并入游击队,组建成了一支50余人的“中国工农红军都、鄱、湖、彭游击大队”,司令员由匡龙海同志担任,田英兼任游击大队政委。大队下辖两个中队,第一中队的中队长、副中队长、指导员,分别由翁祥来、王全明、饶炳成担任;第二中队的中队长、指导员,由谭谋,曹连洪担任。每个中队各下设有两个班的兵力。大队及中心县委下设一个直属警卫班。几个班的班长分别由陈永龙、张修全、方明、陈晓佐、黄光裕担任。这支由游击队员、老红军战士组成的队伍,在以武山为中心的赣东北地区开展起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1936年春,原皖赣分区的区委书记柳真吾同志,在率领警卫人员一起从望晓源到浮梁、婺源一带去寻找闽浙赣省委的途中,在行走到鄱阳途中住宿时,不幸暴露,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途中,时年仅三十七岁。随后,都、湖、鄱、彭游击大队的司令员匡龙海同志也因革命斗争的需要,被上级抽调离开了都湖鄱彭游击大队,因此,在这一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重担,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中心县委书记田英的肩上。田英同志不仅具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同时,他还具有杰出的指挥才能。他在指挥战斗中,不仅有胆有识,机智灵活,勇敢果断,而且还经常通过巧妙化装去奇袭敌人,夺取得过多次战斗的胜利。
1938年1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新时期里,田英同志根据陈毅同志的指示,带领原游击大队的短枪队返回了都昌的大港,并在大港公开设立了“新四军都昌留守处”,由田英同志任办事处主任,领导和开展都昌的革命活动。国民党反动派当局,对田英同志一直怀恨在心,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都昌当局于同年的4月5日,制造了震惊一时的都昌“大港惨案”,国民党当局将田英等留守处的七位同志一并杀害。田英同志牺牲时,年仅29岁。田英同志牺牲后,他的遗体被革命群众偷偷地安葬在望晓源村后的山冈上。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望晓源就是一本书,一本自然的书,生态的书,其实,她更是一本红色的宣言书。而我今天还要说,望晓源,她并不仅仅只是一本书那么简单,她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一座蕴含丰富的资料库;一幅融人文、生态、自然、红色革命于一体的历史画卷;一套红色封皮的小百科全书。只要你走进了望晓源,就会觉得自己原来是多么地渺小和多么的微不足道。
其实,早在中国革命的白色恐怖时期,陈毅元帅就曾经和皖赣地区的特委书记王丰庆同志,先后到过武山,来到了望晓源,他们是来武山革命根据地指导斗争工作的。也正因如此,昔日沉寂的山中小村望晓源,便与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赣东北的革命发展史上,有了属于她站立的位置。走进今天的望晓源村,革命战争时期的原新四军驻都昌留守处、土地革命战场、抗日战壕等旧址依然保存完好,真得不愧是一本现实的革命历史教科书。
一路叙述到这里,不由得令我遐思神飞起来:为什么后来“忘晓源”被改名为“望晓源”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37年的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的附近举行所谓的军事演习,期间,自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便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无奈进行了还击。从此,中国人民就全面就掀起了抗日战争的风暴。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沦陷,惨遭野兽的铁蹄残踏,国将不国;面对战火硝烟的弥漫,强虏的侵略与蹂躏,老百姓们何以为家?当时,正在忘晓源领导武山革命斗争的田英同志,他心潮激愤难平,咬牙拨出身上的佩剑,于村前的石壁上奋力刻下了“望晓源”三个大字。表达了仁人志士渴望早日驱除强盗,争取抗战胜利到来的迫切心愿。抗日战争胜利后,游击队的战友们为了告诉田英同志抗战胜利的消息,又在田英刻下“望晓源”三字不远处的岩壁上,刻下了“复兴岩”三个摩岩大字。表达了仁人志士致力于民族复兴大业的雄伟壮志和坚定信心。
为了永远记住田英同志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们,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从此,人们把“忘晓源”改称为“望晓源”。这便是现在“望晓源”村名的由来。
游走在大山之间,徘徊在望晓源的村前,我的身心竟然在顷刻之间,完完全全地被望晓源给醉倒了,醉倒在她深切的向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