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25阅读
  • 3回复

[杂文]从苏轼的《定风波》中领悟人生哲理   —— 以及对传统儒学的新批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
积分
121
贡献值
1
都币
0
在线时长: 0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6-19
我的老家
阳峰乡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6-19

               从苏轼的《定风波》中领悟人生哲理
                         ——及对传统儒学的新批判
      人生无穷,尘杂太重。人,行走于世上,若只为生存,只为立足,何来纷争,何来喧嚣?稀薄而又平静的天空,往往不会有云彩的停留,那姹紫嫣红的后面一定是高冷、潜藏的气候。至圣孔夫子有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①一语道尽人世之大价值所在,他所倡导的,是非功非利的世界观,看似儒家之至理,其背后,悄然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政治利益集团,由权利引出的欲念,不可猜测。影响了后世无数世子文人的价值观以及人生取向。孔子周游列国,可另作推论。其一,为解救天下苍生,还其淳朴。为人所赞扬,殊不知。与此同时进行的另一项任务,并非政治压力所带来的,他所宣扬的“礼”制、“仁政”、“因材施教”,浅显看来,与之无异;深究其缘,莫不是以己之口才,惑天下之心。这向我们释放出来一个微妙的信号,孔子若真无杂念,为什么要讲学传礼,安心的去做他的文人说客罢了。千世万代,孔子的儒学早已发扬光大,立宗建祠,广为传唱。由此叙来,莫非至圣孔夫子也非无欲念。谈笑之余,我们伟大的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走群众路线了。
       寻找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平衡点,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稳定的途径。许多人在物质充盈的世界,失去理智,不可自我,就像一艘装修豪华至极的船舶,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中,如果没有导航,它最终也只会是“南辕北辙”②,沉沦汪洋。中国古代文人对此观点,厉有争端,引发了一系列的言论,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学术之驳。恰巧的是,这些儒学者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都走了一个“极端”路线。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③提出,着实有气势,如雪山忽崩之象,无论屋舍,皆掩之。又如王守仁所提出的“致良知”④、“知行合一”⑤论述,又当何解?我且试问,何为良知?大概是以道德为基本准则的吧,对于个人修养良好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束缚”。可还有许多“顽固分子”,大肆横行其道,将这种人强行置于“致良知”的条框中,定位不妥。再看“知行合一”,这个言论影响了很多人,包括鄙人自己,也曾按照这个思想而去生活,到最后,或许不能走下去了。因为一个人大脑的物理容量是有限的,而它的“无限”存储,在于外界的刺激,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欲念的渴求,等等,都可以激发大脑的扩充。一个人所具备的实际能力和它对问题思考的境界是否相同?如何将这两者统一起来,是个值得王守仁重新思考的问题。“知行合一”,在这个角度提出来是否恰当?自然有所欠缺。如此看来,凡事都有角度,切忌走“极端”,那将是个很危险的萌动意识。
     北宋大文人苏轼在《定风波》一词中,有他的个人感叹,以及对人生的领悟。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狂风乱雨,声声作响,并不能打扰我自由自在的走在山间的路上,一路走来,一路歌来,好不悠闲。这是何等的气量。大有三国草船借箭,孔明悠然坐在船坞中,饮酒畅怀,何人不知,江面已是万箭齐发。苏轼的豁达情怀,与生俱来,很有文人气质,有品,有格。在他的另一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赤壁赋》有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这为生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⑥。天地万物,包罗万象,在苏轼的眼中,寥寥数字,概括为二人共享。纵观历史长河,也许只有他能如此,生活中有很多挫折与困扰,大可不必去过度留意,平静自然地去面对他,沉下心来解决以豁达包容的心态迎接世界,将会是很美好的,很闲适的。
    二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诗人抛下华丽雍容的服饰,丢掉高高在上的官位,忘记世族显贵的身份,回归纯朴,在自然中徜徉,得到了解脱,不计较旁人的言辞,有何畏惧?洒脱的风格在诗人身上表达的淋漓尽致,管他什么风雨,任它吹打。现在的知识分子,大缺诗人这种“我行我素”的精神。在法律,道德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灵魂对话,精神的放空。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成长与体会,可以展现出不一样的人生。个性的张扬,不是肆意的疯狂。诗人把儒家中的中庸思想在词中向读者一一呈现出来,这既是自我感情的表达,也是思想交流的方式。
      三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放荡”之后,不是无止境的痴迷。苏轼进行了一场思想与物质的对话,灵魂与现实的交流,欲念与自我的权衡。他懂得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春风春雨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⑦。就如春分之时,播种下的种子,要想开花结果、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必须有序生长,把握好每个阶段,踏实的进行每一个过程的成长,吸收水分,汲取养料,才能长成一个灵动而又挺拔的植物。
     末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句大有收笔之意。颇有哲理之味,有自然联想到人生,引申到官场名利,,是主题的升华,大自然有不测风云,变幻莫测,更何况社会?自然有理,循道而行。旬子劝学篇有云: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⑧人在社会中生存,并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可现实中还是产生了差距。这并不是个人的差异太大,而是那些精明之人,善于寻找途径而已。苏轼的回首,是千年的觉悟,看破了人情世故,直觉无味,还不如归去。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⑨生活很漫长,地域很宽广,在时间与空间中穿梭,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让自己得到提升。做一个理性中透露着感性的人,怀着一个虔诚的心去生活,不骄不躁,平淡的度过,热烈的爱过,就够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⑩所有的,都只是或短暂或漫长的经过。世界本来就是个坐标系,各种生存条件,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组合成不同的坐标轴,将每个人定位在其中,定位准确,属于你生命中的那个函数图像将会经过;反之,定位有误差,则恍若隔世。各种元素构成了这个繁华的世界,有可能你的人生是一一映射的关系。把最好的印象定格在那个瞬间,便会成为永恒。人生很简单,不过一辈子,不过一刹那。
                                                                                                                                          2016年6月14日晚沈文锦于九江学院
            后记: 前几日因观詹冬华教授《春江花月夜》中的时间意识一文, 深受感染,夜不能寐。有所思考,加之高中时期对于苏轼《定风波》一词甚是喜爱,故凭口草就,写此文!如此而已。
  引用出处:①《论语.雍也》 ②《战国策.魏策四》
                                          ③《朱子语类》卷十三条二十二条④《孟子.尽心上》
                                                                                              ⑤王守仁《传习录》⑥、⑨苏轼《赤壁赋》⑦郑板桥《题破盆兰花》                                                             ⑧《荀子.劝学》⑩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引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条评分积分+8
古月胡123 积分 +8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16-06-21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6-20
为楼主信口拈来的文笔功底点赞,看来楼主也是看破红尘思想豁达之人~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


发帖
2586
积分
19232
贡献值
8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800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5-17
我的老家
北山乡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6-20
楼主感慨万千啊!
人象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不可能独善其身。
江湖名言:你既然改变不这个社会,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反之面对的只是孤独“不如归去”。
呵呵!

发帖
98046
积分
650
贡献值
340
都币
0
在线时长: 935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4-19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6-06-21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