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69阅读
  • 1回复

[散文]鄱阳湖文学走进德兴专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74
积分
114
贡献值
368
都币
0
在线时长: 50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7-24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4-28
德兴,动感地带
明然(江西·都昌

    走进德兴,犹如走进了一条动感快车道,让我的身心感受到了来自她身体内的强劲脉动。
    那天,我们来到了大茅山,游历了梧风洞;顺着会源桥上遗落的历史车辙,一头扎进了古老的石头部落;走进了气势恢宏的矿冶博物馆,感受到了青铜文化的无穷魅力,让我抖落了一身的尘俗,予自己心灵一片回归后的怡然宁静。
    行走在德兴的山川大地上,看溪水澄碧,眼神清澈,寻山泉来处说过往;观群峰若黛,神情静谧,觅松涛声里话风流;徘徊在铜都的风景名胜之侧,徜徉于山城的田畴阡陌之间,每每让我于静止之中,强烈地感受到现代的德兴,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传递一种变革的声讯,一种激越、强劲的律动,让我的内心既感到无比振奋,浑身亦仿佛在瞬间,就平添了无穷的力量。
    漫步在大茅山的深处,披一身轻风,静静地看杜鹃花开,听山莺唱歌,任细雨打湿了衣身都并不曾察觉。当我们虔诚地跪拜在三百烈士墓前是,我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从历史的深处一路飘过来的战火烽烟,它是那么浓密、那么血腥、那么悲壮、那么惨酷,那么激越壮烈。六十多年前,在那场开天辟地,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中,我们的红军战士面对敌人滴血的屠刀,他们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没有人从敌人敞开的狗洞里面爬出去求生,他们不乞求、不屈服、不弯腰,英勇地为伟大的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那时候的大茅山里,哪里会有平静的时候?每天都是风起云涌,战火纷飞,炮声震天,大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无可挡,一路滚滚向前。
    游弋在马溪涧中的栈道上,不时地见山野四处散落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茅山农垦运动中建造的职工医院遗址和干部职工们的住房,我的心中情怀激荡,不能自已。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当代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而又特殊的事件:那就是,我们国家将上百万的干部们,都下放到农村、工厂去参加体力劳动。始于1957年的干部下放劳动运动,同毛泽东主席突出强调的,通过将干部下放到基层去参加劳动来克服党内的官僚主义、官本位主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指示,是紧密相连的。
    在1957年2月27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就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一再强调要精简机构、下放干部,从而“使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实践当中去”。
    为了响应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号召,当时的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中央的政策”。随后不久,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做出了建立国营林、牧、农综合垦殖场的重大决定,在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中的5万多名干部和4000多名转业军人以及省内外大批的知识青年们,纷纷响应号召,奔赴全省各地,在山区、湖滨、荒原安营扎寨,揭开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序幕。
    大茅山垦殖场,就是时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的方志纯同志,亲自带领一支先遣队前往大茅山腹地,进行实地勘测、规划、建设起来的大型国有农垦企业。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数百名退伍官兵也来到了大茅山;百余名扬州社会青年和近两百名上海社会青年也跟随着来到了大茅山,参加建设大茅山的农垦运动。那些志愿来山区的建设者们,是大茅山垦殖场初创时期的中坚力量。
    随着大茅山农垦生产的发展,大山里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都相跟着发展起来了。原本因中国革命取得全面胜利而逐渐变得平静的大茅山里,开始有了热闹的电影院、医院、学校,办起了医生训练班、护士训练班、财会训练班等各个种类的培训班,培养了许多实用型的农垦人才。
    山区要开发,首先就要留得住人。要留得住人,就要解决人住的问题。由于当时的生产点都是在山林荒地上,大家就先搭茅棚,后盖房屋,并成立了基建队,自己动手,烧砖烧瓦,搭建住房。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把山区建设得繁荣富强,修路是关键。大茅山垦殖场成立了筑路工程队,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修起几百公里的山区公路,让总场与各分场之间,分场与分场之间都开通了汽车,同时,还修起了林间公路、林间山路,使林区的交通网络变得四通八达,方便快捷。
    在解决了出行问题的同时,广大的农垦干部职工们,还积极地投身到电力生产建设的项目上去,土法上马,以部队下放军官为主力,筑大坝,建水库,装机组,架电线,克难攻关,解决了山区的照明问题。
    由于垦殖场的农垦人员,是来自四面八方,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干部,这就在无意之中,让各地域里的不同文化在这里产生激烈的交流、碰撞、兼容与融合,创造性地产生出一种属于她自身的文化气场和磁场,一种被人们看来,具有大茅山独特垦殖特性的大茅山垦殖场文化。行走在大茅山里,人们用来交流的习惯性语言是普通话,相互之间,让人们分不出彼此是来自哪个地区。不同的习惯与风俗,不同的语言差异,慢慢地在这里找到了协调与统一,甚至于将大茅山本土的原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改造,形成了独具大茅山区特色的,新兴的农垦文化模式。
    这种农垦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变革与创新,就是源自于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农垦运动。
    看着遗留在大山深处的,四处散落的,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房屋以及附带的建筑物,我的眼前仿佛看见从大茅山的山林深处,走来了一群又一群肩扛锄头,手拿铁锹,挑着竹筐的农垦工人们,他们这是又要上山垦荒种植去了……
    我的耳边,仿佛听到远处传来了他们“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声,情怀是那么地饱满高涨,声音是那么地高亢清亮,听起来是那样地清脆;是那样地激越;是那样地响亮。这是多么令人无比振奋和受到鼓舞的声音啊?
    踩着长满青苔的红岩台阶,我们来到了架在陈源河上的会源桥上,轻轻地伸出脚去,用千层底的鞋底去触摸青石桥面上留下的深深辙痕,我的思绪也仿佛紧跟着辙痕线回到了明清时期。
    会源桥,是一座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石拱桥,横跨在古老的陈源河上。桥虽不长,但桥体本身高大雄伟,势相巍峨,气度非凡。
    尽管,我已经知道会源桥历经了400多年的人间风雨,也算是阅尽了人世间的浮云沧桑,但是她表现出来的那么一副冷峻样子,是我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站在河岸的不远处,看她静静地立在两山之间,高架在陈源河上,默默地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不管是好也好,坏也罢,她都不言不语,纹丝不动。仿佛这世间的繁华、荣禄,完全与她没有了半点关系;这世间的兴胜、衰败,已一概与她的冷暖无缘,她静静地伫立在这河上成了一座雕像,似乎无关风月似地那般简单。
    其实不然。我不知道过去曾经有多少的人们,踩着她的身体往来于河的两岸出山进山;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残酷的铁蹄,裂伤了她的肋骨,撕开了历史的烟尘;我还不知道,曾经有多少的车轮从她的身体上碾过,运出去多少的盐巴、桐油、山茶;又运进来了多少的布匹、杂货和谷米?我更不知道她沉默的内心里,到底还藏有多少的心事,让人牵挂?但是,从她爬满身体上的滕蔓来看,在一枝一叶之间,都隐藏着她内心的苦痛。她的灵魂是躁动的,她的整个人是纠结、不安的。
    我猜想得出来,会源桥,她过去的生活是闹热的,曾经的历程是轰烈、悲壮的,是动感十足的。但是,她内心的那份纠结与不安,究竟是来自于何处,我却无从知晓,虽然,会源桥的内心里那份惶惑与忐忑的颤动,我是能感觉到的,但我却怎么也猜不透她的心事。无奈之下,我在心事重重地告别了会源桥之后,便一头扎进了龙头山中的石头部落,希望藉此来解脱内心的沉重与不安。
    原来,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所谓的石头部落竟然是大山里面的人们,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溪水中的鹅卵石和着稀泥一起垒砌而成的,独立而高大的民居。他们利用那一块块大小不等,形状不同,未经打磨的鹅卵石做建房的材料,采用泥浆作填充剂和胶黏剂,建成了一座座排列有序,独具风韵,姿容美轮美奂的古民居村落,带给我内心以异样的震撼与惊叹。
    看着眼前的石头部落,我的眼前看见的不是房子,不是墙体,不是一块、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而是一幅人类留给我们的,令人崇敬的上古图腾,不由得我们不崇拜、不景仰、不感叹。
    人世间,最美的事物莫过于给予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的色泽,给予鲜活的生命体征,石头部落,你做到了!看着眼前那一块块鲜活的鹅卵石,成排成建制地列着队跟我对话,我的内心里瞬间被释然了,感觉轻松了许多。
    挥别石头部落,一路驾车翻山越岭,走在云遮雾罩,梦幻般的大山深处,穿溪越涧,的确是够让人惊心动魄的了。但是,脚下这一条新修的盘山公路,不就是德兴的身体上新生的一条血管么?这来来往往,绵延不绝的车流,不就是她动感的脉律么?循着这条血管,我们被它带到了江西矿冶博物馆。
    走进矿冶博物馆,带给我心灵的是那空前的震撼。它让我深刻地领会到了“山川之宝,惟德乃兴”的丰富内涵。让我懂得了:“世界本无色,可怜世人涂。德惟兴大运,自然顺天成”的人生道理。
    因此,这也就难怪德兴自唐、宋以来,德兴大地之下,矿道里的矿工们嘶声喊出来的劳动号子声,他们用锄头、铁锹掘进时,不断碰撞生发出来的打击声,与地上浮华的喧腾声,笙歌炫舞的管乐声交织在一起,造就了德兴,这么一块一千多年来,令人向往的神秘动感地带。那真是所言非虚,一点也不夸张的了。
    我们应该知道,在浮华而又喧嚣的尘世里,还有谁不被那黄灿灿的金光所诱惑?还有谁不被那银亮的光芒所惑惘?无论是生活在哪块再深沉、厚实、寂寞土地上的人们,都耐不住会被那诱人的金黄和迷人的银白所蛊惑,从而变得烦躁和盲动起来,而惟有厚德以立,惟德以兴,才可以冲谈那世俗带给人的几许浅薄,予人的心灵以回归后的宁静。我今天走进了德兴才终于明白,精明的德兴人,恰恰抓住了“惟德乃兴”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以静制动,以德镇动,以德而立,以德而兴。
    这不由让我想到,这次应德兴文艺界所邀走进德兴采风,行走在德兴这块动感的大地之上,感受德兴浓厚的人文历史与绝美的山川风情,探究德兴地域文化的神奇与奥妙,不正是让我们走在了一条现代文明的动感地带之上了么?
    动感德兴,不就是当前文化大繁荣时期里,那独具其脉搏动律的动感地带么?不一样的德兴,不一样的动感地带!

德兴的背影
余英俊(江西·都昌)


    日子如黄瓜一样普通,又在不经意的出发中神往。恰似我在2016年4月2日的那个定格,纪录了大茅山与我盟约千年的一次赴会。
    大茅山逶迤亘古,阅尽金戈铁马,雪雨风霜,竟静谧如诗;我激动不已,似乎读懂她曾经的风云际会,翻江倒海,遍地英豪尽妖娆。尽管我只是一个凡夫俗子。
    不是么,大茅山傲立神坛,穿越时空,依然巍峨挺拔,云缠雾绕,千峰倚空碧,万障碍云飞。先贤的盛赞,若拼图我等凡夫“风光旖旎,江南九寨”的通感,兴许,大茅山会羞于耻笑的。那些目光高远,富有洞见的人们,必定义愤填膺,怨我辱没了仙山,葬送了佳句。我深知,大茅山大度,不然的话,怎愿接纳千百年来的飞龙走蛇;大茅山包容,否则,以她的壮美自持高傲,也不过分,将我的朝圣堵在想象之外。又何曾放纵我,那美图一桢桢,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芳颜。想起了这些,我卑微的感恩,很快便找到了回报的方式。我把一坨浅浅的思索馈赠与她——我心仪的大茅山,好一份见解粗浅的检索。
    在德兴,绕不开的梧(乌)风,一位古代的农民英雄,传说中的他,曾在大茅山腹地安营扎寨,杀富济贫。那一带,群峰环抱,深山幽谷。两坡夹一川,由此得名梧风洞,记住了梧风洞,自然怀想起梧风来。徜徉在梧风洞宾馆的林荫大道上,我思绪翻滚,真想顺着时光隧道,一睹梧风的风采,纵然只是梦见,也好让我铭记英雄的好。梧风是仗义的,百姓纪念他顺理成章,彪炳千秋的他,引得后世英雄竞折腰。不是么?朱德元帅三十年代起便在江西闹革命,他的壮举与梧风的倾情穷困如此契合。其实梧风的济贫只能缓解百姓的一时或几时,我们的朱老总心系人民,助力毛泽东主席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依靠人民改天换地,这需要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开放的视野,何等勇武的英雄气魄呀!
    记得清代诗人溥山自题"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出声"的佳句,此联勾勒出幽静恬淡,闲适高雅的文人生活环境,后世书法家倘若反复锤炼,着墨“月梧风松”,装饰宾馆客房,不也可以昭示人们,钩沉人文深处的启迪;梧风有灵,必然谋虑再三,渐渐开启灵智,往后拾拣一点点历练熟稔的顿悟,把古训中的文韬武略铭记于心。 
    点将台、跑马坪无一不是黄巢手笔下的遗迹。时光溯流,公元880年,黄巢退守信州(今上饶)一带,先前的他,英武气盖乾坤。然而兵败前夕,陈州困厄,竟采用血腥手段,靠碾碎活人充作军粮。如此敲骨吸髓般地食人狼性,不得不使史家的评判,多了几份笔墨上的矜持,后人考究黄巢不会有穷期,但保持必要的学术警惕性本身,恰恰顺应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此刻,想起了方志敏烈士的壮怀激烈。他的清贫就义,升华了工农革命的境界,他以气壮山河的决绝姿态,在党史丰碑上留下了深深的锲刻,成为万世景仰的惊叹。惟有方志敏!这,也许不只是信仰的力量,简直是灵魂的超度。
    清明前夕,我们追溯八十一年前的其时,国民党敌43旅血洗梧风洞,300多名红军伤病员和医务人员惨遭杀害,"皖南事变"的伏笔就此埋下。那是一个最黑暗的日子,也是一截最悲怆的断肠,英烈的忠魂,而今化作满山杜鹃,红遍山野。满坡的血红啊,分明是吐露的冤屈,更是血染的昭示。是啊!反人民者,终究掘墓于己。这是历史的教科书,更是颠扑不破的铁律。此刻,我们瞻仰乌风洞红军死难烈士纪念碑,咀嚼着石碑背面方志纯同志的题词,心中默念"笔架山高,马溪水长,遇难烈士,万古流芳"的挽句,回望今天,变革的步伐铿锵豪迈,迈出的每一步都雷霆万钧,都是发韧于先躯的慷慨。看到了,我看到了!长眠于马溪南岸的革命先躯邵伯平同志,不到三十岁的他,在血雨腥风中捐躯国难。邵式平省长题词哀敬,那行《菩萨蛮》里的"土石化劲松"的断句,便仿佛抖落了大茅山厚厚的革命风尘,让历史的悲歌长鸣,洪钟撞响。我们肃立,良久、良久,敬献上洁白的花篮,静穆致哀。心灵深处,垒实的分明是重重敦厚的基石。
    大茅山,可曾记得。祝世禄蛰居过的读书洞,洞中天然的石桌、石凳、石床依然,喃喃私语,还有那一窟永不干涸的清泉。睹物思贤,斯人去远。高风劲节,堪称世范。世禄进士及第不急于出仕,如此修为,后人谁及?书法、文学、诗人、三栖精深,其时,何曾有雅士配此头衔?是啊,岁月的评判须经时光的淘洗。名垂青史,智者无须自赏。 
    张潜,西汉名士张良后裔,北宋著名的湿法炼铜专家、炼铜鼻祖,著《湿铜要略》,命其子张甲献给朝廷,其家国情怀令人钦佩。张潜曾捐巨资兴修水利,造福桑梓。且看今天的德兴,享"金山"、"银城"、"铜都"之美誉,年产铜居中国之首,年产黄金列江南之冠。冶金名都竞风流,倘若德兴无张潜,源头活水何处来?离开了令人感叹的"三分之一",辉煌铜都纸上谈兵,德兴人津津乐道"三分之一"时,敞开的是博大的胸怀。是的,三分之一的本土人,三分之一的浙江人,三分之一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他们戮力同心、艰苦创业,德兴才有了如此包容万千的底气。况且,“山川之宝,惟德乃兴”的取意本身,足以感召天下。花香自有彩蝶来,千年深处的张潜光耀苍穹,辉映德兴冶炼青史,是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宋代德兴籍大学士汪藻曾赞曰:"然大江东去,岁以士荐之于京师者,其州十而绕为最;环绕之境,岁以士荐者,其县六,而德为最。"单有一腔故土情,此番壮语何以挺立。
    始建于公元1069年的聚远楼,迎奉过苏轼等名家的登楼赋诗,因宋高宗赐书"聚远楼"而得名。江南名楼,今朝华彩。东坡眺望,山高水长。当年送长子苏迈赴任德兴县尉,兴尽所至,天地华章,轻咏"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无限青山散不收,云奔浪卷入帘钩。直将眼力为疆界,何害人间万户侯"。遥想才子赋诗,皇帝赐匾。此等佳话,足以承传。苏轼有幸,儿子不辱使命,勤政、廉洁、爱民、百姓感恩,在县治尉旧址前建"景苏堂"。岁月长歌,青春不老,引得后人顶礼膜拜。
    大茅山,你是知道的。当年,楚宰相春申君曾避难于此。好个游学博闻'长于雄辩的黄歇。因为他的韬略,促成秦楚联盟。此时的秦昭王眼里,春申君不愧是人中翘楚,待他设法让太子熊完乔装出秦,太子回朝,黄歇居然向昭王道出实情,险些惹出杀身之祸,尔后援赵天鲁,算得上是一代人杰。然而,他的非正常死亡,触发了大诗人张继"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阴阴石泉水。日暮江南无主人,弥今过客思公子。萧条寒景傍山村,寂寞谁知楚相尊。当时珠履三千客,赵使怀渐不敢言"的幽深感叹。
    春申君治水,屡见奇功。申城上海,上海黄浦江,留刻世人对德政之君的最好纪念。
    有人说,长沙王吴芮曾隐居大茅山,我们不曾去过吴芮故里余干。那里的文友告诉我,余干的《吴氏宗谱》里,南宋学者王十朋曾诗云:"吴芮当年生此山,此山彩色锦官城。如今不爱繁华地,松林森森一青青”。吴芮初为番邑令,深得民心尊"番君"。
    泱泱德兴,巍巍茅山,文人武将,浩如烟海。是啊!德兴厚德,任天下英豪演绎传奇;德兴有幸,因风云人物增光添彩。人文荟萃的德兴热土,而今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勤劳勇敢的德兴人民自强不息,意气风发。
    德兴有福,祝福德兴;德兴有灵,灵动德兴!
寻找无染的心灵家园

毓敏(江西·都昌)

    久居俗世,喧嚣浮华。常常会在某个时候,忽然感觉茫然无措,质疑人生的来处和去向。心灵的归宿感,似乎真的是一件奢侈品了,可遇又不可求。
2016年,清明时节。来到德兴,来到大茅山,来到了这样一方堪比奢侈品的水土。投身于它的环抱,我一颗日益混沌而焦虑的心,竟感受到了一种灵魂的归宿感。多年来,觅而不得的属于自己的无染的心灵家园,就这样,不期而遇。
    初上大茅山,放眼望去,满目都是擎举蓝天的青峰,间以豪迈的飞瀑;;垂首凝眸,潭水沉静、溪流婉约……瞬间,天地开阔,心境畅透。
    漫步梧风洞,更是处处可见大茅山独有的刚柔并济的风姿。不知是哪位诗意的开拓者,将那沿途的每一处巧夺天工的景象都赋予了最美妙的传说。弼马谭前,留恋人间的天马惬意地躺着,和守护自己的猴将守望相助;天鹅湖畔为护佑仙女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天鹅,将自己美丽的躯体坦陈在清冽水中;观音瀑里手持杨柳净瓶的观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向人间遍洒甘霖;马溪山高水急,谱成一曲《高山流水》,仿佛大声询问每一位过客,可曾觅得人世知音?仙女谭下,如梦似幻,恍若自己已化身为那天边飘来的女子……
    忽然想起一位对德兴文化颇有研究的前辈曾说过的一句谑语:德兴,是一座特别有包容性、但也没有归宿感的城市。对于德兴的地理人文,我并无研究。但根据前辈和一些来自官方的介绍,我还是了解了其中一些渊由。原来,德兴的人口构成有三个三分之一之说,三分之一的祖籍本地人,三分之一的浙江原籍人,还有三分之一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德兴的地域归属,从东汉初置乐安县到南唐的德兴县,一直归属饶州府。在现代,则归上饶管辖。如此,从心理投射的角度来说,这些美丽传说倒也是前辈说法的一个印证。所谓心理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思想、态度等不自觉地反映于外界事物的一种心理作用。正因为德兴独特的有容乃大的人口构成和地域归属的变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某个方面来说,是极有可能滋生出一种缺乏归宿感的历史情愫。但所幸,这里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青山、生生不息的碧水赋予了德兴人一种沉稳而不乏灵动的生命气韵。于是,达观睿智的德兴人就把自身的归属感寄托于这山山水水间;于是,就有了这留在弼马谭的天马,站在观音瀑里的观世音和时时沐浴仙女湖的众仙女,甚至还有醉情山水而不归的睡梦外星人。
我不知道现代的人们如何理解“归属感”。这真的是个特别感性的词语,有时候,真的就只是一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搜索百度词条,解释如下:回到家的感觉,家里安全、放松,有关爱、认同、包容、和谐与温暖。家里可以疗养我们的身心,没有那种担心、暂住、寄人篱下的逃离感。对大茅山而言,我,不过是千万过客中的一员;在我而言,大茅山却是一位予我久违的归宿感、予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温暖感的人世知音。
    生为女子,哪个不曾经历为人女为人妻直至为人母的身份的轮番切换,哪个不曾从一个家庭辗转反复生存于另一个家庭?而最后,情归何处?魂安何方?那一方有着关爱、认同、包容、和谐和温暖的世间乐土,那一种叫做归宿感的东西,又有几人能觅得并长久拥有?大茅山用它最本真的面貌告诉了我一个人生的真谛:故乡的归宿感在于熟悉和适应,而生命的归宿感,却在于褒有一颗像山一样沉稳、像水一样灵动、山水常相伴的自然的心、纯净的魂。
大茅山啊,让我成为你怀抱里一座深悟生命之道的青峰吧,我将气定神闲矗立千年,任我脚下的深谷溪涧肆意流淌,却不变对我的依恋;或者,就让我化身为你怀抱里那一泓醒觉当下的碧水,我将朝夕仰望那属于我的座座青峰,日夜不眠追随他的视线,奔向那一片无染的心灵家园!
大茅山初见
陶燕(江西·都昌)

    清明前夕,我有幸与《鄱阳湖文学》编辑部的朋友们一起去上饶的德兴,走进了令人神往的大茅山,领略大茅山旖旎的大好风光。
    大茅山,地处景德镇、婺源、龙虎山、三清山合围的地理环境中心,与三清山东西并峙,是怀玉山脉的另一高峰,其峰巍峨挺拔,云缠雾绕,自古素有“千峰倚空碧,万嶂碍于云”的美誉。自古以来,享有“小庐山”之称谓。记得我国清代诗人程光璧先生,曾经作过一首叫做《大茅山》的诗,诗中是这样来赞美大茅山的,“巍然高峙势旋空,独表银阳岳镇雄。俯瞩烟霞峦岫起,遥看林树画图工。化身崖断三生梦,瀑布泉飞百丈虹。欲作悠悠天外想,白云深处梵王宫”。
    是啊,俯瞩烟霞峦岫起,遥看林树画图工。俯瞩漫山遍野,烟绕霞缠的座座山峰,仿如青云出岫般地臻美,那是一幅多么精致的人间写意。怪不得诗人会发出“遥看林树画图工”的,那委婉而深情的咏叹。
    大茅山的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明朝时期,大茅山就已经成为了周边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礼佛之风盛行,禅意浓郁。在我国大革命的战争时期,大茅山还是中国革命的先驱,方志敏同志开辟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据点之一。坐落其中的三百烈士纪念亭,就是为了铭记在大革命中,惨遭国民党发动派杀害的烈士们而立的碑。年轻的共产党人,革命战士邵伯平同志的遗骸就埋在离三百烈士墓几公里远的山坡上。可以这们说,大茅山不仅是一座文化的山,她更是一座具有浓厚红色文化底蕴的革命圣山。不信?你看那漫山遍野盛开的,火红、火红的杜鹃花,不就是被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给染红的么?
行走在马溪涧边的栈道上,我的目光被一座叫做天鹅湖的涧中湖泊给吸引住了。听工作人员告诉说,天鹅湖又名翡翠湖,因为,站在高处往下看,那一汪湖泊宛如一颗巨大的,翡翠绿的宝石,镶嵌在这群山环抱的大茅山中,仿佛是深山里的一颗明珠,夺人眼目,摄人心魄。不过,你如若细察其形,她不就像一只侧身而立的美丽天鹅么?静静地,一动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尽显自己的姿容美丽,顾盼生辉。
    看过了天鹅湖,我来到了静音池。但观池中溪水如镜面清亮,秀木山影倒映其中,各自绽放万千绰约的风姿,静静地相对视,欲语不语的样子,仿若让我看到自己的内心隐藏的那种无奈与安然。我默然地哂笑了一下,赶紧掩饰住了我内心的一丝颤动,无言地离开了去。
    沿溪而下,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做“响石滩”的地方。这里的溪谷里,大大小小的石头林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整个溪谷。汨汨而来淙淙流水一路沿溪而下,汇聚成一道强劲的溪流,来到这里的时候就与谷中的溪石猛烈地撞击,发出无数隆隆的声响。那些声音在溪谷中盘旋起来,便时而如钟如磬,如鼓如锣;时而如箫如琴,如泣如诉。在这里听群音荟萃,响彻云天,痛彻涧谷,自是有一份撩人的雅趣……
    是啊,徜徉在“净水池”与“响水滩”这截然不同,一静一动的环境里,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征服内心的平衡来调节自己,借以放松自己那每日里紧绷的每一根脆弱的神经,给自己那被羁押已久的心灵放一个假,尽情享受眼前这难得的轻松与平静。
    遐想中的我,脚步不由变得慢了下来。直到同伴喊我快走时,我远去的思绪才被给硬生生地拉了回来。
    看着面前万千风光旖旎的大茅山,我今天所走过的地方,只不过是她身上的一小角落而已,我要想对她有着更深入的了解,那我一定要另寻机缘来与她进行真诚而有剖心的对话。好在,今天的大矛山人,已经开启了“天然氧吧“的绿色生态山水风光游项目,那她就一定会吸引到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前来大茅山观光游览,这样子的话,我定当是不会缺席其中的。
    我相信,今日与大茅山的初见,她已经在我的内心深处永久地珍藏了。


                                                        



1条评分积分+20
古月胡123 积分 +2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16-04-28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98046
积分
650
贡献值
340
都币
0
在线时长: 935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4-19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4-28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