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红
沉浸他的乡音世界
嫁与先生刘章高,没得到别的什么好处,却有打不完的文稿。
当他的一卷卷手稿终于变为一本厚厚的《群众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群文集时,我再次闻到了书中飘逸的田畴芬芳,沉浸在他的乡音世界。
先生说:“总想把几十年来做的群众文化工作结本集子,作为一生主业的总结,也作为对本土文化的一种贡献。”可是,他爱好又比较广泛,教过书,演过戏,搞过音乐、舞蹈,学术研究、家庭教育都曾在全国、省、市有所成就。他想了一个多月,竟想不到一个可归纳这诸多内容合适的书名。没办法,就把这个不为人看好的总题扣在该书的头上。他说:“书名不引人,但内容可经得起历史的搓磨。只要有乡土情怀的人,只要对民间艺术有喜好,只要想做称职的父母,都可以从中找到知音,为我实用,并且会作为文化遗产来收藏。”
先生并不是说他有如此伟大的创造力,而是由他搜集整理出的本土文化有如此神奇的魅力。
“文革”之后的这代人,对民间艺术甚为陌生。我第一次听到这么多鄱阳湖的美丽神话,“沉鄡阳”、“造饶州”、“八哥鸟”、“瓢儿菜”……无不是先人勤劳、善良、带泪的写照。那一首首民歌,如天籁之音从遥远的旷野飘来,传唱着美的向往,苦的诉说,记录着社会的变迁。想不到老祖宗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艺术。《四季相思》的缠绵可以让所有男女勾魂,而《散花调》可以令男女老少落泪!在这里,我们听到了红遍全国的母音——《江西是个好地方》的原曲《瓜子仁》,《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前身《八段景》,唱进中南海的《奉香茶》始祖《姑嫂望郎》;写进国家及地方志书的《嚎船歌》、《数路程》、《栀子开花》;濒临绝迹的生活“录音”《打夯号子》、《补碗》、《叫化子唱菜》。循着歌声:“家住冀州城”,“说凤阳道凤阳”,“一买杭州粉,二买苏州花,九江去买螃蟹镇江去买虾,抚州去买蛮大西瓜”,“卖油郎”、“孟姜女”……我们可以感到鄱阳湖博大的艺术胸怀,是本土的也是民族的。
鄱湖地区,是赣剧之乡,弹腔、饶河调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艺术共鸣。历朝以来,民间多以口传授徒,或以“尺工调”抄传,多有残曲断章。先生投众之所好,将这一地方大戏,全曲整理配套,记成简谱。一书就是一位终身相伴的艺师。
先生独具慧眼,把鄱湖文明挖掘得更深更远更大。他不是考古者,却能令文史家警视,也颇能为大众认同。对鄡阳文化的研究,阅数百万字而成数千字。他说“都昌人创造了中国‘CHINA’的国名”,事理清晰,难以推覆。书中展现了自汉、晋至民国的先贤名儒,作为地方之荣光、之崇模。从这里,后人可以认识自己的祖宗。
从这里,人们可以重温失去或淡化的优良民俗,感受那种淳朴和道德。生养寿葬,从生到死,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乡规礼仪。它的意义不只是介绍民俗,而且还是一种对人们规行的教材。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对于浮华的今人仍然是一笔精神财富。让人们抑恶扬善,共建和谐。
先生爱孩子,关心下一代成长,以切身体会,从成功的实践中总结一系列的家教方法,获省、市授荣。他说:我的孩子不是神童,但全部都在父子相处轻松愉快中定向培养达标。很多家长都能做,但没做;很多家长时间点抓错了,战略布局颠倒了。他的经验对家教比重愈大的现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先生说:“这样的书,我一辈子只能出一本。”也是,四十年心血都在这书里,还能再有这样的年华?如今的年轻人,都沉浸在时尚的文化中,偶尔一听这袅袅乡音,觉得那么善美、真诚、含蓄而有意境,难怪,能千古流芳。感谢先生,把乡音留住,让民众方便传承。
(上二书都昌新华书店、求知书店有售)
通讯地址:九江市南湖东路怡景阁2单元201室
邮编:3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