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支付宝试图逆袭红包战,最终却落得个“闹心中国”的评价。返观企鹅家,没了春晚凭借力,上升势头一点不减。2014年中国人发了1600万个微信红包,2015年10亿个,2016年80亿个。不少评论都已指出,红包是一种社交产物,而非一种支付产物。回到切身体验,微信红包的扩张,不在于商家加发了多少多少红包,而是以前想都没想到会抢红包发红包的人,如父母,如老师,居然也热情洋溢地参与到了红包大战中,还有台港朋友,千方百计找人办内地银行卡,也要投身红包事业,这说明,包儿为什么那样红,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无红包,不社交。
说到底,红包是一种礼物,用于传递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心情。但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它让“弱关系”变得更强更稳。如果一个人每天早上给你添个茶叶蛋,晚上添个烤串,逢年过节都有红包侍候,长此以往,TA会不会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要还礼,但你不会单独发个包还,还是群红包,还是利益均沾,人际关系的变动就像涟漪一样荡开去,一点一点改变着我们的朋友圈,其意义,又岂是每个包里那几元几角几分可以衡量的?
有时想想,那样的或熟悉或陌生的人群组成的共同体,跟天南地北各种目标聚拢一起的微信群,还真有共同之处。只不过,所有的善意与虔诚,都融进了一个小小的红包。
一个"抢"只要自己抢到红包,那管他人。这是什么风气?这样下去好端端的社会主义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都被这个"抢红包"腐蚀殆尽了。将来谁还为社会作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