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75阅读
  • 28回复

明然散文系列——都昌八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698
积分
141969
贡献值
-42
都币
0
在线时长: 0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7-28

 


一 西河晚渡


 


夕阳江天,红彤彤的火烧云燃遍了西边的天际,是那么的壮观美丽。夕阳里,一湾河水自南向西绵绵流去,鳞鳞水波闪着金色的光芒。河面上舟楫灵动,渔翁站立船头撒开了鱼网;渡船上的客旅敲击着竹木扁担唱起了南词小调,《十条手巾》让男客们兴奋。《十八摸》的曲调先就臊红了女客们的脸庞,让她们不好意思抬起头来看人,神情里罩上了一抹满足却又轻含的涩晕,娇羞动人。


穿梭的渡船往来奔忙。两岸的垂柳在清风里舞开了腰肢,披上了金黄的外衣,婀娜动人。鸦们回到了搭窝的高柳上,聒噪地叫着。声音虽然不大好听,甚至有点让人生厌,但听到幼鸦“呦呦唧唧” 哺食的鸣叫,又让人有了一丝的温馨,心底涌出几许的怜爱来。


夕阳西下,雾霭慢慢地浸了过来。河边的渔舟上渐渐亮起了灯火,灯光随水波摇曳,星星点点。阵阵清风掠过湖面,拂过面颊,带给人一种舒适与沁凉。好一幅夏秋之交的晚河图啊,如果是描入画中,便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误认故乡当做是潇湘了!


这便是几百年前都昌城外西门晚渡的一个场景。记得曾经有诗云:“昏鸦取自返垂杨,来往西河渡正忙。两岸苍波浸渔火,满船红柳载斜阳。溪翁敲柱歌初静,水月涵空气觉凉。景物恍然图画中,秋风秋雨即潇湘。”


只可惜,我们今天是无法还原历史的真实了。但是,当我漫步在高高的西河堤岸上,看一湾河水从南山脚下滚滚奔来向西而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不由把我的思绪也带到了遥迢的过去。


如今,往来西河再也不用摆渡了,雄伟的西河大坝早已让两岸连通成了坦途。泄洪闸,建造得十分巧妙。八角飞檐的古代造型让人充满了遐想,浮思翩翩。都昌造船厂万吨级的船坞就座落在西河岸上。从这里下水的轮船带着都昌人民的深情厚谊,驶进了荷兰、非州等国的港湾,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西河大坝上,整日里车流如龙轰轰不绝,好一番繁忙气象。堤脚下,三三两两的钓翁散落在水边悠闲地垂钓,极富情趣。他们用极具情调的低喃声轻哼着乡间俚曲,让人在潜意识里莫名地产生一种想要解密的冲动。


游走在西河岸边,徜徉在远去的历史中,轻诵着《西河晚渡》的诗句,真的让我恍惚产生出眼前亦真亦幻即潇湘的感觉。于是乎,我在心里暗暗地说:“故乡真好!”


2009711清晨于怡然斋中


 



 


月照野老


 


明月邀我读清风,南山崖前问坡翁。披月着色银如水,野老泉边赏遗踪。


夏夜的星空一轮明月如水,清风徐徐,迎面向我拂来,给人一阵沁凉的感觉。我缓步当车悠哉游哉地行至南山脚下的东湖坝上,漫赏东湖美丽的夜色:但看霓虹闪烁、灯影迷离,曲桥迥廊处当明则明该隐则隐,对对情侣相依相偎,一派浪漫气息。眼前的良辰美景勾起了我遥远的思绪:“想当年东坡老先生南山赏桃,无奈之下叹出了“水隔南山人不渡”的感慨,看今天,坝雄势伟,灯火阑珊处,宽阔大道平坦无比。哪里还找得见‘人不渡’的半点痕迹?”看着眼前的繁华景象,倒不由让我有了夜访野老的念头。


于是,我快速穿过人头攒动的南山广场,抬腿迈步进了园门上了山道。


茂林与修竹掩映下的登山小道上,深邃、静谧而清幽。月光穿透林梢洒落一地斑驳的细影,细腻而幽长。路边树下,不时见野兔出没,“卟”的一声钻入丛中便不见了。


山上有座巨崖,崖壁上题有“南山”两个遒劲大字,笔力雄浑,十分的沉稳,颇见功力。崖下有一泉,泉水清冽甘甜,泉旁石上题有“野老泉”三个刚健峻挺的大字。诗云《野老岩泉》:“岩前如绣草芊芊,下有飞泉百尺悬。石窦雨佘翻蟹眼,潭心日暖喷龙涎。自从混沌分原候,便是潺潺赴壑年。几许登临界无尽,欲将洗耳听钧天。据考证,这两处墨迹均自出东坡居士之手。相传,当年苏东坡由岭南返归朝中时,途经都昌,因久闻“野老”之名,故登山造访遗踪,临行留下诗文墨痕:“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的《过都昌》诗篇。令一代又一代的湖都人传唱不衰,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骄傲。


相传在汉朝时,都昌县城南外一公里的南山上,有一位不知名姓的皓发老翁,倚壁搭棚居于一崖下泉旁,采药炼丹为百姓治病,有妙手回春之力。一年,汉武帝南巡途经鄱阳,听说此老,便慕名前来寻访。他想请老人出山为官,可老人坚辞不就。次日再来请时,却发现老人已不知去向,唯留这清泉一泓,水平如镜,甘甜清澈。刘彻见了不胜感叹,故敬称此老为“野老”。后人遂将此泉唤作“野老泉”。曾经有诗云:“石骨溢清泉,冷冷注江浒。野老爱幽栖,酌泉洗心腑。荣辱任去来,濑枕自寒暑。”


后来,当北宋诗人词家苏东坡路过都昌时,到南山见了此泉,心甚爱之,欣然于泉旁石上写下了“野老泉”三字,野老所居之处的崖壁上题“南山”二字。后人见了遂凿刻于壁,留下了难得的人文遗迹。由此,“野老泉”及“野老”之名便越发的传开了去。这便是野老的由来!


静坐在泉边石上,看天上一轮明月漫洒清辉,冰清玉洁;览鄱湖浩渺,氤氲朦胧、苍茫迷离。湖月涌动,生机蓬勃有一股活力;小东湖水泛涟漪,波光粼粼,月卧其中与岸上霓虹相映成趣,互相媲美,自成一番风景;近看泉中,水波不惊。恰似一面铜镜,揽月入怀更是别种风情。喜眼中一山四月,风清月明,我轻轻起身叩响了崖门。真的好想借问野老,是如何觅得此中风景?可否告之一二?“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想,天上的那一轮明月总该可以告诉我了吧?我默默地细声自问,似乎一下子就要找出其间的奥妙所在。


就在我冥思苦想之间依然找不到问题答案的时候,“荣辱任去来,濑枕自寒暑”突然就涌上了我的心头。我今天为何不做一回“野老”?“ 酌泉洗心腑,俗世自在游”呢?


一念及此,情怀释然。我迈着轻盈的步履,踏着林中碎碎的月光走下山去。


00九年七月三日于南山夜游归来以记之,聊慰情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1 6:48:26编辑过]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
积分
*
贡献值
*
都币
*
在线时长: 小时
注册时间: *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09-08-11
以下是引用雨中飞在2009-7-28 11:32:00的发言:
读来上面的文章,家乡的八景,对我感触很深!


发帖
698
积分
141969
贡献值
-42
都币
0
在线时长: 0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09-08-10
以下是引用广平游在2009-8-2 12:12:00的发言:

 同感、了解都昌,热爱家乡!


谢谢

发帖
245
积分
588
贡献值
-44
都币
0
在线时长: 2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01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09-08-02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发帖
698
积分
141969
贡献值
-42
都币
0
在线时长: 0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09-08-01
 

苏仙剑池


 


磨剑仙翁去不回,犹传遗迹水西隈。春风丹灶苔空合,夜雨石坛花自开。寒碧远涵汇泽润,龙光横射翻经台。胜游谁有飘然兴,布袜芒鞋约日来。这是都昌学贤邵遵首赞苏仙剑池的诗,诗歌所说的是苏仙在此磨剑的动人故事。剑池在今都昌一中校园之内,早年被毁今已难觅其踪。诗云:“胜游谁有飘然兴,布袜芒鞋约日来。”我今却是“慕名胜迹有游兴,简装休闲顶雨来” 了。


据旧《古迹志》云:“苏仙剑池在治西旧紫清宫内,居民黄氏屋侧。即苏仙淬剑之所,今犹在黄氏园内。其《封域志》云:在汇东书院西北,今新开寺西。旧为紫清宫,以祀苏耽。宫中旧有池,传是苏耽居元辰山时往来此地,佳池水之清洌,为之砺剑。九还丹成,随物著象。挹池水於桶、盂、瓶、盏之内,宛然各见一红点,故又名丹泉。历世既久,为好事者所污,红点遂不可复见。旧宫亦旋废,池畔四至余地多为附近居民攘为疏圃矣。”今都昌县第一中学即建在旧紫清宫,汇东书院的废址之上,如今已是面貌大变,剑池亦不复得寻也。由此亦可见都昌一中的渊源甚深,亦可深挖至古代的汇东书院办学时止。真可谓是源远流长,山高水深了。


苏仙,俗名苏耽。传说在晋朝,有个叫苏耽的道人,和他母亲一起,隐居在都昌西北的元辰山修仙慕道。有一日游历鄱阳湖时,途经此地,爱上了这一池好水,从此便常来此磨剑。后来,苏耽在九转还魂丹炼成之后,得道成仙修成了正果。可说来也怪,连着这池水也有了异象。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池中的水也能随物著象,人们只要将这池里的水舀起来,盛于碗、盆、杯、盏之中,便可隐隐约约地看见水中有一红点在飘飘忽忽。于是,当地人便敬称此泉为“丹泉”。苏耽修道成仙的元辰山,后人便称做它为苏山。这也亦即是苏山乡名的由来!


徜徉在都昌一中的校园内,默念着“磨剑仙翁去不回,犹传遗迹水西隈” 的诗句,心头不由泛起了一丝酸楚,真个是“磨剑仙翁去不回,已无遗迹水西隈”了。不过回过头来想一想,心里却又多了几分欣喜:今天的都昌一中人才济济,为我县的莘莘学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碧空蓝天,无垠的海洋上。有道是:“春风丹灶苔苗翠,夜雨石坛花盛开” 了。从这里源源输出的人才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奋战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真可称之为“水碧远涵汇泽润,龙光漫盖翻经台”令人感到更加可喜了。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为什么今日的都昌一中能取得如此好的教学成果,不能说不是藉借了汇东书院的源泉和剑池的仙气、灵气吧?我一路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寻寻觅觅,不由神思恍惚,意念迷离:“欲寻剑池撞紫微,文曲临了风水地。梦里苏耽常笑我,觅踪带雨已然痴”。 在依依的留恋与不舍中我踏上了归程。


00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寻剑池冒雨游都昌一中归来而作文以记之,怡然开怀。


 


 



八 矶山樵唱


 


《都昌县志》(清同治版)载:“两矶亘彭蠡湖上近十里,山木畅茂,湖鱼繁殖,水石相为吐吞,渔樵各得分愿。薄暮阳微,樵子咏归渔夫歌反(返),乃间作唱与和。禺风起,水涌山鸣谷应,林壑自适之乐,即帮家升平之象也。”故同“野老岩泉”“ 石壁精舍”“ 陶侯钓矶”“ 苏仙剑池”“ 南寺晓钟”“ 西河晚渡”“ 彭蠡渔歌” 七者旧传为汇东八景也,亦之是今人口中所说的“都昌八景” 矣。


前文已经说过,大小矶山是上天司辰酉星官的两个儿子。他们当年遵奉父命来到凡间,协助彭蠡与蜈蚣精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经过几个昼夜的鏖战,蜈蚣精终于被大鸡断其头小鸡断其尾,战败气绝而亡。之后,彭蠡遂开成了鄱阳湖。而死了的蜈蚣精亦仰翻在鄱阳湖上,金黄色的肚皮朝天飘浮。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松门沙山。而大鸡和小鸡兄弟俩怕蜈蚣精会再为祸人间,便化作了大矶山和小矶山站立在鄱湖岸边一个盯着头,另一个看着尾,时刻监视着蜈蚣精的一举一动。似勇士兀立,俊挺英武。


大小矶山座落在县城西门二十几里外的鄱阳湖边,绵亘十余里。山上树木繁茂,林壑幽深。山脚下临湖的隘口与彭蠡湖水相连,风生水起,惊涛拍岸,纶音不绝。水落石出,列石奇诡,形态万千。陶侯钓矶便座在大矶山前!登矶山极顶,览鄱湖浩渺烟波,深长悠远。湖面上渔舟往来穿梭,一番忙碌景象;听矶山樵子,空山放歌,回音绕久不绝。时与渔歌互答,真情唱和,构画出一幅动人的渔樵图,让人好不向往。此刻的你是不是觉得此真乃人生一大乐事矣?如果你不信,那你就听着:


“山峰隐翠微,林木蔽青屿。樵者不知劳,歌声白云里。表出夷齐心,荡洗巢由耳。”这是山中的樵子在歌。“烟波一叶舟,款乃数声曲。风雨细更斜,青笠映蓑绿。本是沧浪流,不向红尘逐。”这是湖上的渔人在答。唱和之间其乐自见:柴火换鱼味,怡在和声里。彼此之间相得益彰。


你再听:“蠡湖之上任风波,一棹渔蓑一曲歌。随浪去来无系束,声声常在月明多。”“叠石峻傍水,腰镰斜上路穿云。空林响答人何处? 韵入溪声字不分。”突然,不知是林深何处又传出游山人甜甜歌声:“斤斧随身入翠微,前歌后答兴遄飞。乍疑古寺传仙梵,绝异登山赋薇。拂树穿云初婉曲,随风落谷渐依稀。浮生却羡樵人好,石畔高吟没是非。”


是啊,“浮生却羡樵人好,石畔高吟没是非。”这一份清纯,这一份怡然,想说就说,想唱就唱,依然故我的生活是多么的惬意。现代生活的灯红酒绿,迷彩霓虹的炫烂夺目,经济大潮的汹涌、猛烈,冲击得人心失去了依托,澎涨了人们的欲望,导致了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普遍盲从与虚伪。如何还能收得住那颗躁动,不安份的心来?每个人都只知身已疲,体已劳,心力交瘁。哪里还有“樵者不知劳,歌声白云里” 的心境?


一念及此,我不由默默念道:“一曲歌出水云边,腰镰斜插穿云间。空谷幽壑任由我,不羡高僧不羡仙。”任意念陷入一种深深的思索之中,迈步走下山去。


00九年七月二十九日一稿于怡然斋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1 6:52:13编辑过]

发帖
698
积分
141969
贡献值
-42
都币
0
在线时长: 0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09-08-01
 

六 南寺晓钟


 


在都昌县城南二里外,隔东湖有一轻盈秀美的小山,邑人们称其为南山。山上有一古寺,寺名“清隐禅院” 又名“清隐寺” ,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座落在山腰的一处岩壁之上。历经千年,香火虽时盛时衰但其晨钟暮鼓却始终悠扬地回响在鄱水群山之上,年复一年地萦绕着万家灯火的都昌县城。寺内一口大钟,钟声清越。至今留存在寺的青铜大钟系清朝光绪年间所铸。每日清晨,南山寺院里的钟声清馨,悦耳脆亮,十分动听。因寺落南山,都昌人习惯性地称其为“南山寺”。


可曾记得古诗云《南寺晓钟》:“声敲八百梦初醒,清隐钟鸣水一隅。风澹白频霜气冷,去收碧落月华孤。轻开枭邑千家市,重震鄱阳万顷湖。夜半山门有舟泊,愁绝不须更啼鸟。”


《南寺晓钟》说的是都昌县城南外二里处的南山寺内, 每日清晨传出的戒旦破晓之声,浑厚沉稳,刚劲有力,而又清亮激越,十分动听。停泊在山门下的船翁和舟子们,根本就不要去操心不知什么时候才知天晓,更不用发愁要在睡梦中去留意舱外的鸟鸣声来叫起第二天的航程了。


其实,据清同治版《都昌县志》载:“清隐寺据南山之颠,前临南山塘,塘北即县治,相距不过二里许。”其鸣钟戒晓之声直盖达于七门,实在是不止到客船而已。


声敲八百梦初醒,清隐钟鸣水一隅。风澹白频霜气冷,去收碧落月华孤。清晨,南山寺里响起的一声声清脆钟声,何止是敲醒了禅院中的八百僧侣,它还悠然飘荡,响彻了山门外的鄱阳湖上一隅。泊于州头、岸边的船翁船娘、渔哥渔嫂、舟子船妹子们闻声纷纷钻出船舱,直起了腰身,迎接一个充满希望,全新的黎明。风澹澹吹而见白霜漫于州头,虽然带给人一种无限寂冷的感觉,但西山外,一轮明月孤零零地悬在那里似乎随时便要掉落下山去的景象。又留给人们一种热烈过后一番沉静的思索!诗的前半阙在这里只是慨要述说了南寺钟声对山上、山前、山下产生的影响,从一个侧面突出说明了晓钟的功用。


可是从后四句来看,它的气势便一下子恢宏起来了:“轻开枭邑千家市,重震鄱阳万顷湖。夜半山门有舟泊,愁绝不须更啼鸟”。钟声响过,二里外的都昌县城(古枭阳)已然是万家开市,生机蓬勃了;钟声震醒了万顷碧波的鄱阳湖,湖面上舟楫摇曳,桨舞橹唱,灵动穿梭,帆走鹭飞,好一派兴旺繁盛气象。即便你于夜半来到山前泊下舟船,也不用惦记明早何时启程远航,更不用借助啼鸟的鸣叫来决定出行的时间了。从这里看来,南寺晓钟就远不止是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可比的了。你们试想,如果张继他真的来到了南山寺,是不是能创作出比“枫桥夜泊” 更好的诗作来?我想应该是的。


清晨,我沐浴钟声昴扬走在东湖大坝上,看眼前一派兴旺气象,自有一股豪情顿生,随口吟来几句絮语:“南寺晓钟响千秋,清越激昂心中留。声震寰宇音高绝,今日都昌尽风流。”语罢,顿觉神清气爽,耳聪目明。一种骄傲与自豪之感油然自心底而生发出来,便不由加快脚步赶回家去把这感受键录了下来。


00九年七月二十七日用笔行走于怡心静室。

00九年八月一日清晨改于怡然斋

发帖
12419
积分
71876
贡献值
50
都币
137
在线时长: 587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2-15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09-07-30
前几日欣赏到“我是海”老乡拍摄的叽山图片,再结合余老师的文字讲解,心中浮起了美丽的影象,美不胜收。。

发帖
698
积分
141969
贡献值
-42
都币
0
在线时长: 0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09-07-30
以下是引用rose-ping在2009-7-28 11:30:00的发言:

 


 


 


这样就一目了然了,这样看的很让人激动啊!


 


把老师的这两部新作放入了下面的跟贴中,让大家看起来方便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9 20:21:36编辑过]

了.


发帖
140027
积分
10184470
贡献值
334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888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9-07-29
矶山我经常去的,那里有我太多的美好回忆!

发帖
698
积分
141969
贡献值
-42
都币
0
在线时长: 0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2-15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9-07-29
 

 矶山樵唱


《都昌县志》(清同治版)载:“两矶亘彭蠡湖上近十里,山木畅茂,湖鱼繁殖,水石相为吐吞,渔樵各得分愿。薄暮阳微,樵子咏归渔夫歌反(返),乃间作唱与和。禺风起,水涌山鸣谷应,林壑自适之乐,即帮家升平之象也。”故同“野老岩泉”“ 石壁精舍”“ 陶侯钓矶”“ 苏仙剑池”“ 南寺晓钟”“ 西河晚读”“ 彭蠡渔歌” 七者旧传为汇东八景也,亦之是今人口中所说的“都昌八景” 矣。


前文已经说过,大小矶山是上天司辰酉星官的两个儿子。他们当年遵奉父命来到凡间,协助彭蠡与蜈蚣精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经过几个昼夜的鏖战,蜈蚣精终于被大鸡断其头小鸡断其尾,战败气绝而亡。之后,彭蠡遂开成了鄱阳湖。而死了的蜈蚣精亦仰翻在鄱阳湖上,金黄色的肚皮朝天飘浮。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松门沙山。而大鸡和小鸡兄弟俩怕蜈蚣精会再为祸人间,便化作了大矶山和小矶山站立在鄱湖岸边一个盯着头,另一个看着尾,时刻监视着蜈蚣精的一举一动。似勇士兀立,俊挺英武。


大小矶山座落在县城西门二十几里外的鄱阳湖边,绵亘十余里。山上树木繁茂,林壑幽深。山脚下临湖的隘口与彭蠡湖水相连,风生水起,惊涛拍岸,纶音不绝。水落石出,列石奇诡,形态万千。陶侯钓矶便在大矶山前!登矶山极顶,览鄱湖浩渺烟波,深长悠远。湖面上渔舟往来穿梭,一番忙碌景象;听矶山樵子,空山放歌,回音绕久不绝。时与渔歌互答,真情唱和,构画出一幅动人的渔樵图,让人好不向往。此刻的你是不是觉得此真乃人生一大乐事矣?如果你不信,那你就听着:


“山峰隐翠微,林木蔽青屿。樵者不知劳,歌声白云里。表出夷齐心,荡洗巢由耳。”这是山中的樵子在歌。“烟波一叶舟,款乃数声曲。风雨细更斜,青笠映蓑绿。本是沧浪流,不向红尘逐。”这是湖上的渔人在答。唱和之间其乐自见:柴火换鱼味,怡在和声里。彼此之间相得益彰。


你再听:“蠡湖之上任风波,一棹渔蓑一曲歌。随浪去来无系束,声声常在月明多。”“叠石峻傍水,腰镰斜上路穿云。空林响答人何处? 韵入溪声字不分。”突然,不知是林深何处又传出游山人甜甜歌声:“斤斧随身入翠微,前歌后答兴遄飞。乍疑古寺传仙梵,绝异登山赋薇。拂树穿云初婉曲,随风落谷渐依稀。浮生却羡樵人好,石畔高吟没是非。”


是啊,“浮生却羡樵人好,石畔高吟没是非。”这一份清纯,这一份怡然,想说就说,想唱就唱,依然故我的生活是多么的惬意。现代生活的灯红酒绿,迷彩霓虹的炫烂夺目,经济大潮的汹涌、猛烈,冲击得人心失去了依托,澎涨了人们的欲望,导致了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普遍盲从与虚伪。如何还能收得住那颗躁动,不安份的心来?每个人都只知身已疲,体已劳,心力交瘁。哪里还有“樵者不知劳,歌声白云里” 的心境?


一念及此,我不由默默念道:“一曲歌出水云边,腰镰斜插穿云间。空谷幽壑任由我,不羡高僧不羡仙。”任意念陷入一种深深的思索之中,迈步走下山去。


00九年七月二十九日一稿于怡然斋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9 18:44:47编辑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