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讲给世界听的故事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记忆·景德镇》解说词 (节选)
* 故乡在景德镇,外人称我“镇巴佬”。
珠山是父亲岭,昌江是母亲河,世世代代的瓷都儿女在这里繁衍生息,摸爬滚打。
一千年窑火不熄,十三里陶歌依然。正是这草鞋码头上四山八坞九条半街的“镇巴佬”,硬是将瓷器做成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把瓷姑娘扮得青花眉,玲珑眼,釉色颜面,粉彩衣裳,将景德镇嫁得老远老远,将中国做到了整个世界。
坯房里结胎,窑屋中孵化,一千年的缘份,一千年的手里心中,“镇巴佬”呵护着一批批的瓷器出窑出阁,瓷器发子酿孙,养活了世世代代的“镇巴佬”。大型实景山水演岀《记忆•景德镇》,分四个篇章:《东江东》、《茶径幽》、《老弄口》、《丝路长》,围绕着千年瓷茶古镇青花妹子窑里郎的故事,展开一幅气势恢宏的景德镇“百子闹春图”。
* 这是母亲河昌江的支流,它叫东江,瓷之源,海上丝绸之路的始端。
人要吃饭,瓷器一个样,老辈子一直这么传下来的:“东江东,先做东”。住在我们这里的,无论大家小家,都是先淘瓷土后淘米,锯好窑柴再劈烧火棍,端着饭碗守水碓的,年头到年尾,把瓷器吃喝的事,作为开门的头一件事。
*“摘叶为茗,坯土为器”。瓷知茶味,茶通瓷性,同生于斯,共融一杯。千年古镇,有多少瓷茶缔结、物外佳游的爱情故事?
*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的人居标志,而里弄、窑砖屋则是景德镇的文化名片。一百单八弄的古镇昌南,每一条弄都通往坯房窑场——
* 坯不冻了,一丝丝新绿从窑砖墙缝冒出,春天来了。
废弃的破匣成了家家必备的花盆,大钵小钵的茉莉花在里弄里竞相开放,街上传来卖花声。镇上女人的颈项上、发夹上、扣环上全是编排成串的茉莉花,手绢也会兜几枚花蕾,一夜间,小镇无处不飞花。
*【景德镇人的百衲衣】:由陈旧杂碎的布片洗净后拼缀而成衣,粗麻绳线走行针,厚过夹袄,结实无比,镇上人俗称“开窑背褡”。无论酷暑隆冬,一件开窑背褡,一双开窑护袖,三尺白架机布,擦汗为巾,缠腰为龙,这是窑工独有的行头,景德镇人的功德服、无畏衣。
*【瓷殇】:容不下半点夹生,热过头必生焦火。通灵性的瓷儿,也常犯毛病,佝偻变型、欠釉起泡、毛堧脱坝,犯缺嘴,长黑痘痘……,未成正果的官窑损器被深埋在御窑厂地下,夭折的民窑瓷倾倒于昌江河中。年年的对症号脉,日日的改变处方,瓷器之恙成为千年文化堆积,满江碎片,一河瓷殇。
* 草鞋码头,七十二岗,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国的“百家姓”在这里成就了一条弄,一坊街、一座岭、一仞峰;成为料记、成为坯房、成为窑号、成为红店,成为瓷社、成为茭草行、成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昌南船邦,成为世界的“景德镇制”,成为唐人街上的传说,——
* 千年古镇是江南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舟帆日日蔽江来”, 沿河的曹家码头、湖南码头、南洲码头、袁洲码头挑夫如织。画青花的波斯料苏麻离青进来了,洋碱洋火洋棉线进来了,瓷器又要过海,茶叶又要飘洋,漫漫海上丝绸之路,一条昌江,从来没有轻船——
“工匹八方来,器成天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