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1阅读
  • 10回复

[诗词雅韵]老家的“三间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74
积分
6285
贡献值
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212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5-10
我的老家
徐埠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3-27
老家的“三间屋”
    30年前老家的房屋都是所谓的“三间屋”,砖木结构,最好是坐北朝南,但要依村子的地势而定。一般房屋后面都靠着山,没有条件的话也要有些树,这是所谓的“靠山”和“座峦”。房屋前面临水最好,但也不一定都能够。晒场是要有的,农家生活,洗洗晒晒是免不了的,还要晒农作物,如水稻、红薯粉、萝卜丝等。如果把晒场围起来,变成自家的小院,自然是最好的,晒粮食的时候不用担心邻居的猪或鸡们来偷嘴。
    从房屋的侧面看,呈“人”字型,屋顶盖着瓦,墙是用青砖砌的,中间灌泥土。瓦和砖要到附近砖窑上购买,需要不少花费,因此能够全部用上青砖瓦的家景是比较好的。一般的家庭,正屋还是要用瓦的,但墙不一定全用青砖,特别是后面和两侧的墙,会用一些土砖。这种砖可以自家做,从生产队申请一块田,灌上水,用牛耙耘整平,然后放水晾干,再用人力夯实,最后用专门的工具切成一块块的长方形,这种土砖就做好了,挑回家就可以垒墙了。记忆中这种砖是够重的,特别是爷爷砌的,小时候我一头挑一块,累得气喘吁吁的。
    正屋的后面或者侧面,是“撒屋”,一般是厨房,或者堆放柴、农具等杂物,多半是用土砖垒的。靠近“撒屋”是猪棚,不仅用土砖垒,而且不要瓦,用茅草,自己盖。
进得大门是堂屋,面积相对大些,上方有供桌,中间摆张八仙桌,是一家人吃饭、欢聚、会客甚至祭祀的场所。堂屋后面叫“拖铺”,一般是老人睡觉的地方,或者放置石磨,用作磨坊。堂屋和“拖铺”间用木板隔开,是中堂,上面会张贴领袖的肖像画,最早当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之后有英明领袖华主席,但时间不长;再后来是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几大常委或者十大元帅的集体画。除画之外,也会挂匾,比如建房子上梁的时候,或者老人祝寿的时候,亲戚朋友送的;最显眼的地方一定是舅舅家送的,位置不能错,不然会伤和气的。
    堂屋的两侧是厢房,左右各两间,共四间。一般成年子女或者年轻夫妇睡前面,父母或祖父母睡后面,年幼的子女视情况跟父母或者祖父母睡。那个年代的家庭一般孩子比较多,但盖房子可是件大事,因此有时兄弟都成家了还住在一起,经常一张床上挤好几个。实在挤不下,就在前后厢房间的过道,用老家话叫“行间里”搭个铺睡。
    正屋(三间屋)加“撒屋”加猪棚是当年老家典型人居环境,当然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具备的。主要因为孩子多,成年后能够分到的房屋不多;盖新房是非常困难的,往往是乡亲们一辈子努力的目标,反正在我幼年的记忆力,村里没有几次关于盖新房的记录。
    除“三间屋”外,老家有的村子也能见到所谓的“棋盘屋”,有上下堂屋和厢房,中间有天井,通气透光,水往家里流,据说聚财。房屋里雕梁画栋,匠心独具。也有几个“棋盘屋”连在一起,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形成一个个建筑郡。比如,我奶奶的娘家汪墩刘村,走在青石铺的路面上,只见两边的高屋广夏,碧瓦朱檐,青砖墙面上一簇簇绿色的青苔,显示着年代的久远和厚重。这样的建筑,其主人的祖辈一定是非富即贵。
    多少年之后,刚刚富裕起来乡亲们第一件事大致是盖房子。成家的儿子盖属于自己的房子,从大家庭中独立出去;没有成家的父母也要先忙着盖好房子,再张罗娶媳妇。早先还是“三间屋”,之后全是钢筋水泥的两层或三层的小楼结构。为了建房的宅基地,甚至不惜拆除祖传的“棋盘屋”。虽然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我总觉得缺少某种建筑之美和小桥流水的江南乡村的韵味。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255
积分
6034
贡献值
4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5
我的老家
汪墩乡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3-28
楼主好像也是一位念旧之人啊!

发帖
21688
积分
2196889
贡献值
1959
都币
18
在线时长: 3885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6-06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3-29
好像是这么回事。
发帖
274
积分
6285
贡献值
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212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5-10
我的老家
徐埠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5-03-30
从衣、食、住、行上看,30年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确实是按照这个顺序,谢谢各位关注!
发帖
110
积分
245
贡献值
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50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5-13
我的老家
徐埠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5-03-31
老同学:难得你的雅作.
切土砖,我这边是弄平田后再请石匠来划好方,之后自己铲,铲土砖是份力气活,前面一个人拉绳后面一个人扶铲,一块一块的铲,一天二人也能铲几百口土砖.

发帖
21365
积分
5079
贡献值
819
都币
5
在线时长: 1728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9-15
我的老家
和合乡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3-31
又一次拜读到先生的大作,感觉浓浓的赣北风情扑面而来,我家的老三间屋是1982年造的,当年村里能造得起这种房子的确实是不多,我也在自己的拙作中描绘过有关老屋的建造过程,不过没有像先生的大作中如此的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毕竟末学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对文学修饰全然不懂,写文章也是信马由缰,天马行空。
先生的那些连载我基本上都拜读了,写得真实、自然、传神。很想能与先生成为朋友!
发帖
274
积分
6285
贡献值
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212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5-10
我的老家
徐埠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4-01
回 经过四山林场 的帖子
经过四山林场:老同学:难得你的雅作.
切土砖,我这边是弄平田后再请石匠来划好方,之后自己铲,铲土砖是份力气活,前面一个人拉绳后面一个人扶铲,一块一块的铲,一天二人也能铲几百口土砖. (2015-03-31 09:53) 

确实如此,谢谢!
发帖
274
积分
6285
贡献值
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212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5-10
我的老家
徐埠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4-01
回 经过四山林场 的帖子
经过四山林场:老同学:难得你的雅作.
切土砖,我这边是弄平田后再请石匠来划好方,之后自己铲,铲土砖是份力气活,前面一个人拉绳后面一个人扶铲,一块一块的铲,一天二人也能铲几百口土砖. (2015-03-31 09:53) 

确实如此,还是老同学记得确切!
发帖
274
积分
6285
贡献值
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212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5-10
我的老家
徐埠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5-04-01
回 风花雪月 的帖子
风花雪月:又一次拜读到先生的大作,感觉浓浓的赣北风情扑面而来,我家的老三间屋是1982年造的,当年村里能造得起这种房子的确实是不多,我也在自己的拙作中描绘过有关老屋的建造过程,不过没有像先生的大作中如此的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毕竟末学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对文学修饰全然不懂,写文 .. (2015-03-31 11:19) 

朋友太客气了,我也是业余水平,好玩而已,与论坛里有文字功底的朋友,比如苏山湖小草、一得愚生等辈相比、差距很大。
你的很多文章我都拜读过,清新真切,非常好。以文会友,风雅之举,大家都是朋友。

发帖
21365
积分
5079
贡献值
819
都币
5
在线时长: 1728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9-15
我的老家
和合乡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5-04-01
回 徐埠河晓风残月 的帖子
徐埠河晓风残月:朋友太客气了,我也是业余水平,好玩而已,与论坛里有文字功底的朋友,比如苏山湖小草、一得愚生等辈相比、差距很大。
你的很多文章我都拜读过,清新真切,非常好。以文会友,风雅之举,大家都是朋友。 (2015-04-01 14:43) 

先生写的文章构思缜密、结构严谨,与你本人精于学问是不无关系的。感谢您抬爱,能与您交友,末学倍感荣幸!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