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碎语
李志强
跟文友谈心得,读了几十年的书,写了几十年的文章,文字装修得比一般人光鲜,流淌得比一般人畅快,实在不应欣欣自好。犹如做木匠石匠的,桌子凳子比我们做得好,亦是不足为奇。
何况,我们很多的文章,是在大量阅读之后,不经意的借别人眼晴的审美和思想,用自己话语重新作的一次表述。如此文章,似浮萍漾漾,难以抵达灵魂的内在。
因而要记住王开岭的提醒;在一个表达泛滥耗纸成灾的时代,有限的表达和节制的表达,皆为美德。
身边的人似乎都很忙,除了忙工作忙事业,还要忙交往,忙交流,忙应酬──忙得陀螺转,被生活的高速与杂芜拖着走……
人若很忙,就无法安顿内心,就无法看清生命的出口。
人活于世,真正与之相关联的人,我认为应该不会太多,与之相关联的事,也应该不会太多;多了可能是假相,多了可能是混乱。
很想对忙碌的亲友说上一句,岁月静好哦。
人们都说,理越辩越明,可结果往往有违人愿。尤其是网上的争论。
争论很难围绕一个标靶,从树干,树枝,树叶,再转换到树上的虫子,再转换到长虫子的天气……话题一直不停地分枝开杈,你一路追赶气喘吁吁也甭想论个明白。
你我都说就事论理,可只要一开“争”,就极易滑入情感的泥沼,说事必及于人,谈人必夹以情,事理之争,也就衍化成情绪的对抗,与情感的互殴。争论进入非理性,人就失明了。
再说很多争论,是发生在“是”与“是”之间,无关对错。或者说不成争论。比如我说黑色好,它肃穆庄严,你说不咧,白的多好,洁白素净。我说高山巍峨崇高好,你否定说大海广阔浩瀚好。如果争论中再加上“偏执”“局限”的指责,只能徒增气耳。
因此,我更喜欢无声的阅读,和傻傻的参悟。
49岁了,算是进入了人生的秋天,我已没有春天的蓬勃,也没有夏天的火热。我不再年轻。
但我不羡慕年轻。
因为,我年轻过,我走过了春之暖,走过了夏之热,走过了蓬勃火热伴随的匆忙。可还没有尝过秋之凉,冬之冷。
因而现在的我,向往的是秋的沉着与从容,冬的坦诚与安详。
我想,生命应是现在时,是未来时,而不是过去式。当一个人,老是羡慕年轻,老是喋喋不休过去的辉煌,说明生命的征象已近消亡,尽管还有生理的呼吸与吐呐。
明知生与死是黑白二世界,我还是固执地把生命与死亡看成一个整体。
换句话说,死亡,我把它视作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样对我有一个好处,活着的时候,有死亡的照耀,我可以活得更加透明真实,从而可以爱得起,也可以恨得起。
朋友讲了一个故事,说是真实的:
一女子的丈夫,长年在外,并另有家室。女子善良本分,知晓丈夫变了心,也不愿离婚,一心守着孩子过日子。年迈的婆婆劝儿子收心,劝儿媳离婚,均无效。不忍儿媳韶华任逝,婆婆嘱咐自己的女儿帮儿媳访一个相好……
朋友讲这个故事,另有人在场,都评说婆婆不道德,为老不尊。
泪水几乎冲出眼眶,我为这样的婆婆感动,也为人们的评说气恼:婆婆没有母亲只会护儿的狭隘,体会做女人的难处,懂得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这样的母亲,是儿子的母亲,也是儿媳的母亲──还是人的母亲。
对这样的长辈,我可以叩拜。
不轻易认可约定俗成,不随便合拍人情世故,我坚持了自己的生命鼓点和生活节拍,因此,“误会”,如影随形,追着我,罩着我,成了我一直逃离不了的烟罗。
尽管我行我素,心里却是挣扎不安,总想表明些什么。
现在看来,真个糊涂:独行于小径,是自己的选择──既是独行,就没理由要求别人理解;既是自己的选择,就无资格叫屈和抱怨。
[ 此帖被咸济在2016-12-30 16:5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