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散记
二、拜谒中山陵
钟山,又名紫金山。远远看去,算不得巍峨高峻。但钟灵毓秀,浩瀚林海聚满川烟霞。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园就位于此山之南麓。
抬眼望去,钟山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山腰松柏苍翠,古木参天。陵园大道,两旁栽种着许多高大的法国梧桐,枝丫交错,有如虬状。倘若夏秋之时,将是遮天蔽日,浓荫满地。此时却是枫叶似火,落英缤纷。大概香山红叶也不过如此吧!一直以来,原总以为这是一变种的枫树。可导游说,没错,这是盛产在中国云南的枫树,却被法国人发现,而且冠以了洋名。想想到觉得十分可笑。正如中国的美女真名实姓不被人知晓,而冠以的“玛丽、史密斯”之类的洋名却妇孺皆知。
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连明孝陵,东接灵谷寺。这是国家五A级景区。总体感觉,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庄严肃穆。
陵墓的入口位于景区的最南端,这里有一座宽大的广场。几座巨大的半圆形花坛中,各种明艳的鲜花光彩夺目。高大的雪松绿影婆娑。踏上大理石台阶,陵墓入口处有一座高大的花岗石雕牌坊,孙中山先生亲笔手书的“博爱”两个金色大字的匾牌,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广场南边与牌坊相呼应的,是一座高大的台基,台基的上面,安放着一尊造型别致的黑色三层宝鼎铜质香炉。
从牌坊开始,顺着陵园一条长长的缓坡式大道往北走。路两旁的巨大雪松,即便两个人也不能合抱。主干道的尽头,是一座规模比较大的广场。一对巨大的石雕狮子立在陵门前石阶下面的高高座基上。左右对称的草坪内碧草如茵,千年宝塔柏和海棠全都修剪成了一个个巨大的绿水晶球状。六颗名贵的千头松分外招人眼目。正中的陵门牌楼,罗马门高大空旷,蓝琉璃瓦覆盖的单檐歇山顶,一派非凡之气更添陵园庄严肃穆之氛围。整座屋身结构奇特,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这在建筑史上也是一个创举。正中拱门的上方,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金光大字。“天下为公”出自《孟子》《大道之行也》,展现了孙中山先生改造中国构建大同的理想和抱负。也是他一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佐证。伫立之余,思绪翻腾,令我不能不肃然起敬。
穿过陵门,顺着台阶往上走。上达祭堂,共有石阶三百九十二级,八个平台。台阶及平台全用净一色的花岗石砌成。离陵门不远的上方,有一座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下的高大碑亭。碑亭里面有巨大的大理石石碑一座。据导游介绍,此石碑来路甚远,有几百吨重。石碑的右方,镌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十三个描金大字,笔锋苍劲有力。左边也有一行描金小字,上书“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全用长方体大理石砌成。三道拱门前的门楣上,镌刻有“民族,民权,民生”的金字横额,标志着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三民主义”的理想彪炳千秋。正中门的上方,镶嵌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四个金光闪闪的匾牌。字体行间,展示了孙中山先生高尚的情怀和伟人而独有的人格魅力。瞻仰的人非常多,顺着人流环东边的平台往里走,进入祭堂的大厅。堂内是净一色的大理石铺就的地面,前后左右排列着十二根巨大的石柱。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雕像放置在祭堂的中心位置,举止大方从容,神态安详飘逸。多一分则淡,少一分则俗,设计者可谓独具慧心,情到手到。 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两扇铜质大门,用锁封闭。据导游说,里面就是寝陵,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卧雕和遗体。出于多重考虑,可惜不开放。
祭堂周边的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平台面积很大,俨然两个广场。西边广场的中央有一个高大的立柱。广场南边是十六棵巨大的龙爪槐,北面是几十棵高大的雪松和古柏。东面小广场方形立柱上有一只巨大的黑色铜鼎。这里视野开阔,气象万千。凭栏远眺,群山如黛,秦淮似带;道路和桥梁纵横交错,南京城大小建筑历历在目。成千上万的游人前呼后拥,有如潮涌。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当无愧于天地,当无愧于华夏子孙。
愿先生的英灵永垂不朽,光照史册,万古流芳。
[ 此帖被梦里鄱湖在2012-12-01 22:3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