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就是农历九月九日.按照阴阳五行的理论,一三五七九为阳,偶数则为阴.阴阳相互转化,"重(zhong)阳则阴","阳极必变",所以九九就是阳中之阳,过一步就变成阴."阴"是不好的东西,是"邪",故要在九九重(chong)阳这一天,举行一些仪式来避祸消灾.这包括:

      1. 登高:居高临下,邪气不侵.

      2. 喝酒:酒能壮胆又驱寒邪.

      3. 服用菊花:因为菊花被称为"延寿客",放在酒中.

      4. 佩挂茱萸:将茱萸置于袋中,或同菊花同放在酒里.

      关于茱萸,这里多讲几句.茱萸被称为"避邪翁".茱萸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中药叫"山萸肉",是在"六味地黄丸"中用的,可补肾;另一种叫"吴茱萸",又叫越椒,因为产在吴越一带而名之,中药是暖胃止痛用的.这里用的是吴茱萸.它有强烈的辛辣的气味,古人认为有辟邪的作用.

      关于九九重阳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因为屈原的"远游"一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会,造旬始而观都清".但当时似乎还没有当节日来过.

      据南朝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重阳节的起始有个故事:东汉时,汝南一带常发生严重的瘟疫,当地有个叫恒景的青年,因父母在一场瘟疫中丧命,所以决心入山学道求仙.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寻访到一位叫费长房的道仙.一年过去了,又到了九月,费法师告诉他:"九月九日,汝南的瘟魔又要出来兴风作浪了.你快回去告诉乡亲:把茱萸装入红色布袋里扎在手臂上,喝菊花酒,登高避祸!"于是乡亲们照着做.那天,只见那瘟魔张牙舞爪扑上来,但强烈的酒味和茱萸的辛辣气把它给镇住了.事后回到家园一看,村里的鸡犬牛羊都暴毙了.从此以后这就成了习俗.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如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予锺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光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吃糕是因为糕和高谐音.<<梁梦录>>中有重阳糕的做法:"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族钉,插上小彩旗."您是不是也要试试啊?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