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6阅读
  • 0回复

[地方文化]传家训扬新风之563/南峰镇梅树园冯村(三):“四大金刚”之首冯承就的瓷业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34018
积分
880391
贡献值
24404
都币
0
在线时长: 389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6小时前
— 本帖被 鄱阳湖 从 版主会议室 移动到本区(2025-10-06) —

【家训家规】修身济世  敦族睦宗
  “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之谓,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景德镇的富豪榜单,“大佛”“金刚”“罗汉”皆为诨号,分属三个层级(详见本系列《南峰镇余晃村:1926景德镇“三尊大佛”之首余英泾的时代榜单》)。景德镇是都昌人的码头,“上镇下乡”先前是很多都昌人的生活方式。距今百年前的景德镇富豪榜上,都昌人上榜者过半——“三尊大佛”有都昌余英泾、余望青“两尊”,“四大金刚”有都昌冯承就、余略盛“两大”,“十八罗汉”都昌人也占了第九位。用神佛用词去给他们画像,民间易认可,实际这25位皆为景德镇近代实业家,大多为瓷界。这些民国年间的富豪,每个人都有一部创业史。今天此篇,来追寻“四大金刚”之首的都昌县南峰镇梅树园冯村人冯承就的人生之路。
承勤勉之力铺就富家路

   冯承就,字重山。都昌灵芝冯氏南峰仟四公幼子闰五这一支后裔排行,第70世至80世是福、禄、世、运(道)、正、兴、隆、躬、承、宗、祖,冯承就是第78世。清同治五年(1866年)寒冬,冯承就出生于都昌县十都南峰街梅树园冯村四房支族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冯躬治生六子,承就为幼子。南峰属都昌典型的湖区,人多地少,洪灾频发,饥荒连连,去景德镇学徒做窑是很多农家子弟的命薮。冯躬治家的老四、老五早早地随亲友去了景德镇,从装窑的初级工“一伕半”,能干到拉坯成型的“二伕半”,几乎是一般学徒工的谋业天花板了。在景德镇窑业有“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一个把桩师傅”的俗语,职业顶层的把桩师傅是学徒工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南峰街冯氏宗祠旧址

   冯承就10岁那年,随四哥、五哥上镇,在本家爷爷冯隆典的老蔡家街窑户当学徒。聪颖好学的冯承就学文化、习珠算,吃苦耐劳、为人诚实,得到老板和管事先生的器重。三年满师,自己也跻身管事先生之列。冯承就对于各个行当均有涉猎后,丰满的除了技艺满身,还有渐鼓起来的装钱荷包。冯隆典也看重冯承就的人生前景,主动借了一笔钱给族孙,让他与人合伙立户烧窑。冯承就事必躬亲,自家窑里的柴火映得这个小后生脸膛红红,心中的发家致富的希望之火也被燎旺。
梅树园拼装的南峰古居

   20多岁风华正茂时,冯承就回乡过年,娶南峰街石桥头樟树药店张家千金为妻。张氏婚后随丈夫来景德镇,住小强家弄,以贤淑助燃旺夫兴家之火。又历数年,冯承就三兄弟买下了绣球弄窑屋投入经营,生意越做越红火。这其间,有冯承就的“技术控”之功。冯承就对柴窑的把控,从进料到烧柴,每个环节可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熟悉镇内镇外各个山头、港口的柴源,以等级区分采购。烧窑时,又分阶段递送质量有别、干湿不同的松柴。比如点火时用蓬松的枝丫松柴;追档头要块状椴松,干柴烈火快速催升窑温;养火时用有点湿气的松柴,维持窑温。这样,既节省了烧窑的成本,又恰到火候引领瓷质优化,出窑的瓷器窑窑好货,供不应求。
   冯承就既有与人合伙的窑场,也有独自经营的窑体,最多时同时经营四座半柴窑。他在而立之年与张氏生下独子冯宗乾(1896年——1941年)。儿子幼时犯病而瘸腿,外号“冯拐子”。冯宗乾身残志坚,承继着父辈的勤勉,艰难地支撑着家业。冯承就给自家的窑号取了个名叫“乾泰窑”,内嵌了儿子之名。
新砌景德镇御窑风火窑 (宋小勇 摄)

   冯承就在1926年被封“四大金刚”之首,正是知天命之年,其时他拥有柴窑7座半,房屋(含坯房)48幢,新龙公庙1座,都昌、鄱阳两县乡下房宅数栋,景德镇周边田产180余亩。
   承开明之格铸就“金刚”身

   冯承就名列“四大金刚”之首,与其说是财产多寡的一纸认证,不如说是开明逐新的人生格局的铸就。  
   对于百年前那份富豪榜单的出台,景德镇老革命、都昌北山乡人谭克镛(1903年——1993年)有如此讲述:“那是1926年,北洋军阀刘宝提从前线败退下来,经过景德镇前往祁门、屯溪方向朝浙江撤退。败兵过境,勒索钱财,向景德镇商会‘借饷’,提出要借鹰洋100万元,并限数天内交清。不然,即以士兵们上街自由解决相威胁。商会会长吴瑶笙迫于事态严重,不敢怠慢,一面讨价还价,商定80万元,一面在商会召开全镇工商业以及财东富翁的联席紧急会议,商讨对策。最后决定,按照不动产的多寡比例,负担借款数额的原则,并根据这个原则,立即在全镇富户中,按财富多少进行排队。于是通宵达旦,大家评比。经过一天两夜评议,得出了一张名单。后来有人按照名单排列的先后,称前三名为‘三尊大佛’,第四至七名为‘四大金刚’,第八至二十五名为‘十八罗汉’。这就是诨号的由来。可见当时并非单指窑帮,而是全镇各行各业都在内。”
   带了兵、提了枪来借款的军阀,肯定是有借无还的,可以说当年认借的景德镇实业家本身就是疏财保一方平安的无奈之举,也算是一种乱世下的“小格局”,不是每个富家都有这样的“格局”,这中间就有吴瑶笙、陈仲西等大富翁的顺势退缩。
景德镇柴窑前的机器人 (宋小勇 摄)

   冯承就为人豁达,胆识过人,能顺应时代潮流而动。他在景德镇带头募捐,热心参与公益事业。他投资入股创办于雷公山下的景耀电灯公司,后迁至里村,成为景德镇最早的发电厂。他投资赞助成立杨家坞水龙队,是热心景德镇城市消防工程最早一批实业家。他捐田亩和资金创办延鲁小学,并资助过景德镇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活动。光绪廿三年(1897年)授监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钦加同知衔,诰授奉政大夫,住宅冠“大夫第”(原景德镇市中华路186号)。冯承就50岁寿庆时,那个将浮梁县县治由原址迁至景德镇市御窑厂东南侧的浮梁知事陈安,送横匾书“有功文教”祝寿。60寿庆时,都昌同乡、浮梁县知事邵贤南赠匾“永赐难老”贺寿。 1934年至1937年间,卓越的民主战士、实业家杜重远受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之邀来江西,改革江西瓷业,振兴瓷都事业。杜重远主持成立了陶业管理局,自任局长;办起了陶业人员养成所,并为九江光大瓷厂奠基。冯承就积极响应杜先生的改革举措,并以自家的天后宫窑作为试点,对窑身作技术革新。抗战初期,冯承就还带头一次购买公债万元,支持抗日。
   冯承就的人生还有一段红色记忆。1930年7月6日,方志敏、周建屏带领的红十军独立第一团攻克景德镇,冯承就乐助红军军饷千元,并将自家的宅院作为红军七区办公地。当时冯承就的夫人病重在家,红军视冯家为开明窑户以关照。
承行善之举搭就积德台

   冯承就总是教诲子孙,为富要仁,多做积德行善之事。他常以此为人生信条。
   冯承就之孙冯秉清是景德镇陶瓷厂退休职工,1991年他曾讲述祖父在荒灾年为家乡父老乡亲慷慨解囊,施粥散粮救灾的事。第一次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第二次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由冯承就之子冯宗乾主持。对邻里,施粥聊解乡民之饥;对同宗及亲友散粮,每人每天一升米,持续一个半月,直到新米上市,耗粮千担以上。当年交通不便,冯承就派亲族往南昌、余干、万年等地购粮,船载回都昌南峰街。冯承就的义举,也得到众亲友和冯氏宗亲的褒扬。他70岁寿庆时,南峰街冯氏族人公议,决定开禁立匾,在南峰街冯氏祠堂为冯承就立匾,上书“霖被宗支”方正四字,并赠杨德涧正山一块祖坟山地,这已是家族中的隆享了。
   冯承就1935年底病故,享年70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对景德镇狂轰滥炸,冯承就家的窑屋大多被炸毁,在家国之恨中,冯家日渐衰落。冯宗乾领着全家十余口人辗转鄱阳、都昌避难。在都昌,生活“坐吃山空”时,便出卖房产、田地为继。1941年,冯宗乾因脚关节感染于46岁壮年病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承就创立的家产还剩存的,由其孙辈融入筹建景德镇国光瓷业有限公司,从最初的私营联营到后来的公私合营,他的后裔在社会主义建设大家庭获得新生。
2025年9月1日本文作者(右四)在南峰街采访

   2025年9月1日,笔者赴南峰镇少松村采访灵芝冯氏人文历史。据老一辈村民讲述,少松村的冯宗通先生是景德镇商界的烹饪名家,与冯承就是同庚老乡,私交甚笃,族缘颇深,冯承就两次在家乡施粥赈灾都是委托处事公道细致的冯宗通协助办理。1947年出生的梅树园四房里冯宗秀先生2020年初被九江市文广旅局授予“都昌花龙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冯宗秀老人向笔者讲述,20世纪60年代末,冯承就的孙辈到乡下家中处理变卖了一幢老棋盘屋。因为与冯承就同支族,又是近邻,他的后人还送了一个旧式香案桌给冯宗秀留个纪念。现在,他与冯承就的后裔也失去了联系。
冯宗秀在家中收藏的冯承就子孙所赠香案桌前

   查《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对冯承就的身份定位为“中国近代陶瓷实业家”。都昌南峰人冯承就在民国年间的“金刚”之身,分明是由特定时代的勤勉、开明、行善而铸就,对当代实业家培育企业文化亦是有一定的启发价值的……


来源:图/文 汪国山
九江都昌发布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