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5阅读
  • 4回复

传家训扬新风之521丨汪墩乡向道山村:“芗林”向氏一族浅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94989
积分
1298067
贡献值
11606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22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5小时前
【家训家规】语云:一代亲,万代族。即帝王之胄,尚同姓之欢,况士庶乎?一族之中,我若出人头地,乃祖宗积德所致。凡族中失所之人,失所之事,不可视如陌路。当以富济贫,以贵提贱,以贤诲愚。

   都昌向姓有村庄31个,人口5500余人,承袭“河内世家”。“河内”为向姓郡望,大范围圈定在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当然也有狭义的“河内”,一说指黄河中游以北的地区,另一说就是指河南沁阳一带。
村祖祠据

   有关资料载,向氏之得,出于子姓,春秋时向父孙向为得姓始祖。都昌向姓奉唐代向贻孙为一世祖。向贻孙四世孙向敏中(949年——1020年)举进士,官至丞相。向敏中之三子向传亮生三子,长向经、次向铨、幼向挚。都昌向氏分属向经与向铨之后裔,分别形成“芗林”与“港南”两族脉。至于向挚,随堂兄迁金鹅山,今失记。
池塘

   “港南”一如表面词意,即港溪之南。这“港” 在今都昌县徐埠镇莲花村一带,此域有“双港”之说。港南向氏一支最早便由向铨约于南宋绍兴年间奉母黄氏择居都昌之港南。至于迁徙缘由,是担任直议大夫的向铨因谏宋高宗赵构而被“贬教都昌”,退居都昌港南。都昌属港南向氏分支的村庄有徐埠向家桥村,春桥向康村,左里中舍向村、石咀头向村、石浪咀向村、亭子岭向村、源树向村,北山乡向家垅村、芳淑向村、富湾向村、三舍向村、桥头向村、向子来村,汪墩集镇向家山村,中馆小河向村等。都昌芗林向氏一支并不是向铨之兄长向经直接迁入都昌,而是向经五世孙向士伯,与朱熹同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后于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前后)由临江军(今江西宜春樟树一带)芗林迁都昌三十都新田(今汪墩杨坞村委会所辖)。都昌属芗林向氏分支的村庄有汪墩向道山村、向家畈、向崇村、向子刚村、向可福村,县城夏家巷,北山彭家堰向村、湖下嘴向村、向打锡村,周溪后湖尾向村,大树白石山向村,徐埠窑富安向村、向家咀,左里傅桥向家,芗溪黄虎山向村等。
扫盲识字表

   我们顺着士伯公来溯向道山村之祖源:向士伯生两子,长向公永、幼向公振。向公永七世孙向继秋于明永乐年间由新田分居甲洲尾,形成如今的向道山村。向道山村因立村之地环境,起初叫甲洲尾向家——村址处于两港形成的洲上尾部。后将“夹洲尾”谐音成了“甲洲尾”,有“甲洲尾”,也有“甲洲头”,甲洲头属刘姓村庄,也属杨坞村委会所辖。向道山村名之得是源于向继秋之四世孙名道三,古人名字中的数字多为排行,“道三”表明向道三居兄弟辈中老三,后来便被写成了“道山(三)”。
   向氏“芗林”之名,有什么厚重的姓氏文化历史内涵呢?还是先从都昌向氏的世派讲起。向氏世派从五世至五十四世为:“传系宗子水,士公之大元。若人继祖道,可以至其先。世守重德善,庆延有本源。礼恭惟汝勉,节义必忠坚。永新明景训,克显尚希贤。”这世派诀沾了“皇”气,都昌明代向氏宗谱序如此叙:“我姓自始祖贻孙公世守商邱,至宋真宗、神宗两赐御派,及明崇阳王、辽王续赐共五十字,后之人宜共尊之。”向氏的世派为何由宋真宗赵恒,以及数百年后明代的朱姓崇阳王与辽王“续赐”,其历史真相待考,想必与向氏历史上的显赫人物相涉。至于从第十五世至第廿四世由宋神宗御赐,则是源于宋神宗赵顼的皇后向肃,是向经之女;宋神宗之子宋哲宗赵煦继位,尊向肃为皇太后。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北宋真宗皇帝就是“都昌向家的女婿”呢?当然不能如此表达,因为那个年代,向经还在清江(今江西樟树),向皇后是地道的清江之女。
村前通往徐埠的道路

   向皇后的贤德在都昌向氏宗谱上有记载,“神宗崩,元符三年正月(皇后)权同处分军国事,未岁还政”,说明向皇后有政能,但又不迷恋权力。她的父亲向经曾知陈州、河阳,迁明州观察使,进定国军留守等职,“勤吏洽事”,尽忠朝廷,颇有政声。向经也从不以女儿是皇后而言私,在女儿面前,“亦以善事为言,不及其家事”。
   在《向氏宗谱》中,有篇目录存“八世祖宋徽猷阁学士芗林公列传”。“芗林公”者,即向子諲。二○○六丙戌年重修的都昌《向氏宗谱》录入的向子諲此传略,原载于《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宗谱转录时有不少的错别字与句逗标点的讹误,导致对达意产生障碍,若以后重修都昌向氏宗谱,应该核对改正过来,以示严谨。向氏宗谱存此传开篇一句为:“向子諲,临江人。敏中四世孙,钦圣宪肃皇后再从侄也。”“再从侄”也就是娘家曾侄女。
   有资料如此介绍“芗林先生”的人生履历:向子諲(1085年-1152年),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宰相向敏中五世孙、神宗向皇后再从侄,与宋徽宗为表兄弟。开封(今属河南)人,卜居临江军清江(今江西樟树)。
本文作者(左)在采访村民向礼华

   宋哲宗元符初,向子諲以恩补官。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除镇南军节度推官。政和五年(1115年),知咸平县。宣和三年(1121年),除淮南转运判官。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为京畿转运副使。金人立张邦昌为楚帝,他拘囚张邦昌家属,并传檄四方。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知潭州。金兵围州城,他率军民固守,力为巷战,坚持数日始陷。绍兴元年(1131年),移知鄂州。次年,徙知广州。绍兴五年(1135年),知江州,改江东转运使。绍兴八年(1138年),除户部侍郎,出知平江府。以反对和议忤秦桧意,遂致仕,归隐临江。名所居曰芗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去世,年六十八岁。
   向子諲不只是抗金名臣,还是一代名词人。他立朝忠节,识虑深远,工文辞,尤长于词。他倾慕苏轼,词作深受其影响。词以南渡为界,词风变化较大。南渡以前,词以写男女恋情、离别思绪、唱和赠酬为主,词风清丽柔婉,不脱五代花间旧习。南渡后,词风转向苏轼一路,大凡故国之痛、离乱之思,一寓于词,词风感慨深沉。向子諲自称有诗数百篇,后闻徐俯论说诗病,不满意旧作,尽焚其稿。又有章表奏议,“明白直亮,可举而行,兼备体制”。著有词集《酒边集》,胡寅为之序。今有《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宋六十名家词》本等。在都昌《向氏宗谱》中,收录有落款“新安朱熹序”的《芗林文集后叙》。
都昌向氏村庄分布图

   在《宋史》关于向子諲的传记中,生动地展示着他的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子諲以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金使议和将入境,子諲不肯拜金诏,乃上章言:‘自古人主屈己和戎,未闻甚于此时,宜却勿受。’忤秦桧意,乃致仕。”同篇中如此交代向子諲的人生落幕:“子諲相家子,能修饬自见于时。友爱诸弟,置义庄,赡宗族贫者。初,漕淮南时,张邦昌伪诏至,虹县令已下迎拜宣读如常式,独武尉徐端益不拜而走。事定,子諲言于朝,易端益文资。退闲十五年,号所居曰‘芗林’。卒,年六十八。”向子諲晚年将他在清江幽微的居所自名为“芗林”,一方面展露的是他生活环境里是青山绿水环绕,有山中茂林丛丛,亦有溪畔芗草萋萋,另一方面更是以“芗林”寄寓着他高洁的品行、不屈的风骨。后人以“芗林”先生称谓他。他的后裔将清江边的“芗林”家风绵延至鄱阳湖畔的都昌县,开枝散叶的家族便以他的居室名号标示为“芗林”向氏。作为芗林向氏一族在都昌最早聚居地的向道山村,当下全村450余名村民在各行各业,传承着芗林家风,展示着不凡风采……


来源:文/汪国山
九江都昌发布


1条评分积分+20
都昌零距离 积分 +2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5小时前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834
积分
876
贡献值
2
都币
0
在线时长: 98小时
注册时间: 2024-03-21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4小时前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32309
积分
835088
贡献值
23191
都币
0
在线时长: 378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5小时前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21868
积分
155286
贡献值
359
都币
0
在线时长: 25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30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5小时前
感谢汪部长精彩分享

发帖
7946
积分
25272
贡献值
98
都币
0
在线时长: 4151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6小时前
看文中图片:都昌县向姓村庄几乎都是“内陆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