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5-01-18
- 在线时间1299小时
-
- 发帖90985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236060
- 贡献值11324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90985
- 积分
- 1236060
- 贡献值
- 11324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29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家训家规】敦孝悌,以丕家声;重和睦,以利家祥;讲仁义,以碑家德;行慈善,以扬家名。 有人不注意时,将“拿簿”村名写成了“拿薄”。竹字头是“帐簿”之“簿”,草字头是“厚薄”之“薄”。“拿簿”用作村庄之名,有崇德向善故事。“狮山”其名 斗山居委会党群服务中心 拿簿村属都昌县狮山乡斗山居委会,斗山之所以是居委会,是因为作为行政村一级的建制,狮山乡集镇就在斗山地域。“狮山”作为乡镇之名,源于其境内有狮子山。狮子山山型想必像一头蹲伏的雄视之狮。狮子山横卧狮山、鸣山、土塘、中馆四乡镇交界处,山势呈南北向,绵延二十余里,其主峰花垴尖在狮山乡境内,海拔超300米。狮子山下是狮山村委会江茂隆、柴用山、畈上、腊树塘、桥得下、上坳、中坳等村庄。狮子山东南半山腰,有一块敞阔的平缓地带,茂林修竹,蓊蓊郁郁,这方幽静之地坐落着吼月寺,成为周边善男信女的虔诚祈福之地,也散发着情浓郁的人文气息。“狮子吼”形容佛(或菩萨)讲法如狮子威服众兽一般,能调伏一切众生。《方广大庄严经》曰:“如来大法音外道悉摧伏譬如狮子吼百兽咸惊怖。”“狮子吼月”,听起来就有一半是雄威、一半是悠然的意境。吼月寺起初叫吼月庵,在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十六•寺观”能查阅到:“吼月庵,在治东七十里十三都狮子山,国初(注:指编志时的清朝初期)僧破尘建。”按此所记,吼月寺是由清代初期一个叫破尘的僧人所建。当地人流行的说法是,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朱元璋到过吼月庵,将原名云山庵更名为吼月庵,彰显出他换朝更代夺天下的霸气。说庵前一嵌名联“吼定从新开世界,月明依旧照山河”亦是朱元璋的揽山河入怀之联,不过此上联“世界”一词入联,思忖其语言风格,至少是民国年间的人撰联用词,元末明初一般不会用此词嵌联。临新街的乡中心小学 不管吼月寺是建于宋元还是清初,狮子山一带曾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区厮杀的一个战场是确凿的。狮子山周边有打鼓墩、洗马涧这些朱陈大战遗迹。狮山乡文化人邵徽美、邵猷道曾如此撰文介绍乡域内的这两处名胜,且收录入石和平先生主编的《都昌名胜古迹》一书: 元朝末年,鄱阳湖一带是“汉王”陈友谅与“吴王”朱元璋两军十多年拉锯战的主战场。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汉王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欲攻占洪都,围城八十余天,久攻不下。朱元璋率援军,自南京、安庆、湖口进入鄱阳湖并在湖口严密布防。陈友谅闻报,于七月中旬将围城水军撤到鄱阳湖康山一线,遗一部到都昌狮子山附近的大垴坡一带扎营屯粮,每人托一刀土筑就而成。用刀取土的西北面就成了一口长方形的大池塘,当作洗马池。相传,以大垴坡为中心,汉军营房,“连绵十里,漫驻长垅”,准备在鄱阳湖与朱元璋进行最后的一场决战。陈、朱鄱阳湖决战以朱胜陈亡而终。六百多年来,这场战争的遗迹留存无多,仅留下的长宽十几丈、高近三丈的土墩和一口约七八亩水面的长形水塘,人们一直称其为“打鼓墩”和“洗马池”。墩上杂树丛林,郁郁葱葱,池塘清水明澈见底。它见证了当年这里的金戈铁马,十里连营与腥风血雨。 《都昌县志》“卷十六•古迹”载“洗马涧”,就是当地人叫的洗马池:“洗马涧,在治东八都,涧流不息。前有土台,高近丈,广可二三亩,甚平。正东有校场,宽约数十亩,尽荒地。场南有马道,今为大路。台西亦有场,宽不及东场之半。传是明初(应为元末)陈将军扎营处。”说洗马池与打鼓墩是当年陈友谅的驻军用刀剑托土而成的此陷彼隆,显然是一种民间传说而已,当初肯定也是一番兵卒与民众的探锨荷担。由长涧而成如今方塘,则是岁月堙塞的缘故。吼月寺旁的一口古井,至今终年不涸、沁人心脾。稽考了一番拿簿村所在的乡镇其名,再来看居委会之名“斗山”。有都昌地名资料载,明正德年间有冯斗山从土塘冯家坊迁此,以冯姓祖先名“斗山”叫开来。也有当地老人认为斗山就是实体山名,又叫磨盘山,山顶有盘绕其上的路型,是当年朱元璋、陈友谅大战时的兵道。狮子山地貌 (来自网络图 ) 毗邻狮山乡行政中心的拿簿村,见证了乡村的历史变迁。狮山乡的沿革为:清末,为长宁乡。1941年,为仁让和谦让乡,属三区。1946年,为长垄乡。1949年5月,属第四区。1956年5月,为土塘区狮山乡。1958年10月,并入双桥公社。1962年10月,与双桥公社分开,设狮山公社。1968年,并入双桥公社。1972年11月,重设狮山公社。1984年,恢复乡制为狮山乡。斗山居委会办公地在闵家村,其历史沿革为:1949年前属长垄乡第十三保。1949年后属斗山乡。合作化时为新生高级社。公社化时称斗山大队。1962年分为斗山、新生两大队。1968 年又并为斗山大队,1978年再次与新生分开,仍为斗山大队。1984年,改为斗山村民委员会,属狮山乡。2004年,改为斗山居民委员会。正在建设中的狮山新街 (摄于2023年12月) “拿簿”其德 1948年出生的曹达淼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拿簿曹村人。曾任狮山中小副校长,退休后参与过曹氏宗谱的纂修。他讲述着拿簿曹村得名的故事。老村址处 说“拿簿里”,其实包括数十名冯姓、罗姓人家,冯姓早于曹姓落藉于此,罗姓是民国年间从大沙迁入拿簿村。全村人口560余人,曹姓人口占了九成以上,三姓亲如一家和睦相处。曹达淼先生讲述,拿薄曹氏属荐公龟山曹。曹荐十三世孙曹九成南宋绍兴年间由湖口长岭徙居都昌石山(今蔡岭镇北炎村委会辖地)。曹九成五世孙曹福隆因避元军之乱由都昌石山迁湖北麻城。其子曹正二(1307——1368年)于元至正年间由麻城返迁都昌八都西安畈,形成如今的狮山乡老屋村委会老屋曹村。正二公十三世孙曹嘉性(1655——1733年)于清康熙年间中期由西安畈迁曹家堰。狮山供销社旧楼 曹家堰改名拿簿村,故事梗概是:曹嘉性凭着勤劳和智慧发家致富,所生五子依齿序取名英麒、英麟、英龙、英凤、英鹏,个个呈展翅翱翔之态。曹家堰周边有一些他姓生活窘困的村民,遇有不测之事,或是灾年,就向一向乐善好施的曹嘉性借贷,有揣入布荷包的银元,也有挑在肩上度饥荒的稻谷。一般情状下,是上年借、下年还,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曹家账房先生戴着老花镜拿着毛笔,在账簿上出帐、平账记得一笔不差。可有村民遇上“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的厄运的,饥寒交迫,债便一年年拖着,还曹家之债无望。曹员外不只不带着账房扛着秤砣端着簿册去催债,对特别可怜的人家还尽力再借。眼看着账簿的一行行与一页页,在一季季与一年年地增加,曹嘉性也不在意。某一年除夕中午,曹员外将欠钱的乡邻叫来饱餐了一顿后,当着五个儿子的面,拿出柜屉里的账簿,对多年累积的欠债人通报了各自的借款后,点了一把火,将账簿化为灰烬。曹嘉性对欠账户说了些安慰的话,让他们放下心去过个好年,人生在世谁没有个困境?欠曹家的债务一笔勾销了。拿来账簿、付之一炬之举,让曹嘉性的扶贫济困、广施慈心的美德得到了更多人的嘉许,“拿簿曹家”从此叫开来。拿簿村村民介绍先祖曹嘉性墓碑载录 十多年前,狮山乡斗山村开展高标准农田改造,从老屋曹家中塘疏掘出两块古墓碑,一块厚大的,是拿簿曹村建村始祖嘉性公(号启云)的墓碑,另一块小些碑面的是清末曹光元的,其子曹明鉴是名秀才,给亡父立的茔碑。在以前,两块墓碑都被当作了洗衣石,或是过路沟的桥石,给沉入于泥塘中。拿簿村人极尽敬崇地将祖先曹嘉性的墓碑请进祖祠保存。这块青石墓碑字迹已漫漶难辨,依稀可见所署立碑时间为“皇清道光廿三年”,也就是公元1843年重立的,距曹嘉性去世已有88年,所以其碑文左侧部分后裔从孝男“英”字辈,到孝孙“华”字辈,再到孝曾孙“述”字辈,悉数列入祭奠者之列。右侧碑文“流芳名于百世……顺时处世,正直接物”字样颂亡者生前美德,且出现“拿簿以消”字样,说明拿簿善举是发生在约康熙年间曹嘉性身上的事。至于有资料载是发生在“1912年拿账簿销账”之时间,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先祖墓碑上有“拿簿”字样 发生在260余年前的“拿簿”,分明是乐善好施、救人困境的功德簿。拿簿曹村人弘扬祖先美德,续写崇德新篇。 新的村史簿册上,有“顾全大局”之奉献。拿簿村原村址都中公路穿村而过,1998年洪灾过后移民建镇,村址搬迁到狮山集镇的拿簿岭上。狮山集镇依狮万公路而兴,近年更有从原都中公路至集镇的一条纵街气势如虹地贯通,乡中心小学等单位依路而迁。现今的集镇上,不只拿簿曹姓按统一规划兴建宅院,也有其他村庄的人在集镇置地兴宅,安居乐业,可以说,拿簿村为狮山集镇的日渐繁盛,社会的长治久安,将顾全大局、倾力支持书写在“兴乡簿”上。 新的村史簿册上,有“人才辈出”之荣光。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一批批拿簿学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知识改变命运。他们中,在中科院工作的曹端淼博士,在九江学院任教的曹飞教授,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如今在省城机关俯身为民的曹帮帮,在新加坡创业有成的曹林等成为拿簿骄子的优秀代表。 新的村史簿册上,有“砥砺前行”之幸福。拿簿村民国年间不少人在景德镇撑船,靠装运窑柴和瓷器谋生;有木匠、篾匠、桶匠等兢兢业业的各式匠人,奔走于浮梁县山区,凭手艺吃饭与闯荡。新时代,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簿上,刻写着一个个拿簿村人的闪光名字……曹达淼先生2024年9月在研读曹氏宗谱 来源:图/文 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