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28阅读
  • 2回复

[地方文化]都昌乡镇大辞条(2)||大沙镇、三汊港镇、阳峰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30990
积分
789860
贡献值
222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36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大沙镇  
讲好地名故事,追溯历史沿革。
提升文化底蕴,助力乡村振兴。
   大沙镇位于都昌县南部,距县城15千米。东南与三汊港镇、周溪镇隔湖相望;西与和合乡接壤;北与大树乡、阳峰乡相邻。镇政府驻地位于新街社区,全镇面积52.40平方千米。总人口约3.6万。辖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沿湖、官山、黄香、太阳、茅铺、店前、南垅、横山、火星、三里10个村民委员会,116个自然村。
   大沙地名源于历史名人朱大沙。明嘉靖年间,三都首富朱时(1510-1577),字月波,号大沙。生于召朴朱村。在三都畈开铺经商,随着经营商品的扩展,三都畈形成了小集市,而附近村民的农副产品也在小集市包装后,通过南溪湖进入鄱阳湖而贯通长江。但小集市后面有条水港,阻碍了货物进入集市,且村民过往也不方便,朱大沙出资在水港上建造了一座桥,后人将此桥称为大沙桥,小集市称为大沙街(即老街)。


   大沙镇是都昌县政府下辖的行政区划基层单位,是乡一级的行政区。清代,属新城乡三都(包括阳峰乡竹林村委会)。1936年属二区划凤凰、南溪两乡。1944年属濒湖区,将凤凰乡、双凤乡合并为双凤乡。1949年5月,属九区。1952年2月,分为三里、店前、南堑、太阳、大沙、竹林、沿湖7乡,属九区。1956年属三汊港区为大沙乡、竹林两乡,1958年将和合、西田、竹林3乡并入大沙乡。1959年废乡,改称大沙人民公社。1962年和合公社分出。1968年,和合、茅铺、大沙并为大沙公社。1973年,和合公社从大沙人民公社中分出,竹林村委会划归阳峰公社。仍称大沙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级建制,复称大沙乡人民政府。1995年升为大沙镇人民政府,并沿用至今。

   大沙镇属濒湖丘陵地区,年均温17.2摄氏度,年无霜期约262天,年均降水量1546毫米。多集中于4-6月,梅雨季节多阵风暴雨。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丘,中部为丘陵地带,南部多垅畈、湖汊,有沈家垅、黄香垅、禹家垅等,素有“三都里十八垅”之称。平均海拔30米,最高点凤凰脑海拔281.2米;最低点横山荫埠头海拔19.2米。境内多属红色土壤,地表径流由北向南注入南溪湖,直通鄱阳湖。

   建国后兴建小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8座,库容量424.5万立方米,筑千亩以上圩堤两座,建排灌站13座。农业主要以棉花为主,兼种水稻等。1981年产粮食836万斤,棉花10726担,油脂1360担。外湖捕捞水产品3573担,内陆水面产鱼700担。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鄱阳湖生态环境绿色资源示范镇。      
   境内交通便利,都(昌)三(汊港)周(溪)狮(山)中(馆)南(峰)芗(溪)万(户)公路横穿而过,各村委会及自然村公路连网。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了区、乡农民协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属游击区。


   都昌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供稿
   责任编辑:王旺春 徐红生 詹宏


三汊 港 镇
讲好地名故事,追溯历史沿革。
提升文化底蕴,助力乡村振兴。


   三汊港镇位于都昌县中南部,东与狮山乡和万户镇隔湖相望,西与大沙镇相连,南与西源乡、周溪镇相连,西北与阳峰乡为邻,北至土塘镇。西距县城20千米。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岭东社区居民委员会。面积43平方千米。总人口约3.2万。辖区内有岭东、三汊港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梅西、长红、左桥、亮星、荷塘、赤岸、茅岭、黄岗、铸山、铁炉10个村民委员会,97个自然村。      
   三汊港地名源于侯家山、杨储山、芭蕉山三条港水汇合而得名。俗称港头、港头街。

      三汊港镇清代属新城乡五都、七都(梅堂、铸山、黄岗、铁炉)。1936年属二区丁仙乡。1944年属滨湖区双湖乡。1946年为山湖乡。1949年5月属五区,1952年属八区并分为西湖、刘金、荷塘、左桥、恩芝、赤岸、三汊港街等7乡。1956年合并为三汊港区西湖、刘金2乡。1958年以阳峰、伏牛、刘金、西湖四乡并为三汊港乡。1959为三汉港人民公社。1973年拆分为阳峰人民公社和三汊港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为三汊港乡人民政府。1994年改设三汊港镇人民政府,并沿用至今。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30米,最高点为大脑山,海拔225米,最低点位于长红村民委员会驻地檀树下,海拔16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全年无霜期262天,年降水量1506.2毫米。农业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等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建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6座,库容量211.4万立方米。筑千亩以上的圩堤8座,500亩以上的圩堤1座,建排灌站9座,总马力1370。水产养殖以四大家鱼为主。基础工业以农机制造为主,产品包括脱粒机、磨粉机、切面机、窑具、农用水泵等。传统铸铁是铸山村委会村民祖传的手艺,铁炉村的传统手艺是挑着铁炉走村串户补锅打铜。

   三汊港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据都昌《张氏宗谱》记载;都昌张姓始迁祖张筮(约生于990年),字朝杰,登南宋景祐乙亥榜进士,初任饶州府教授兼提举官,后迁都昌县尹。因赵元昊之乱,故里难归,见都昌山川胜概,鄱阳湖湾里之山田竹林茂盛,有山有田,于宋嘉祐六年(1061),遂隐居山田。即今三汊港镇对面的竹林嘴。筮公三世孙及四世孙利用鄱阳湖湾里通衢水路至长江,始办水途运输至南京,又从南京水西门带货至浔江,日子久了,走水路的船就多了,山田逐渐就形成集镇的雏形。到宋末元初,已经是当时都昌县中部地区最繁忙的水运码头。元朝末年,山田集市毁于鄱阳湖战争,集市码头转移至对面的港头,明初至明朝中期,港头逐渐形成了商埠。据县档案馆资料显示;清“康乾盛世”时期,港头街形成南北两条街。大兴桥以北称北河街,在这里经营的是染坊、神香、竹木店和铁匠铺。桥以南称南河街,是泊船的水运码头。      
   清末民国初期,港头街行商客贾络绎不绝,店铺栉比,临水而立。泛水季节,舟楫畅通,水运繁忙。四都、十六都等地的大蒜,三都、六都的大豆、小麦、油菜、烟叶,无论是农民自销还是外商采购,都要在港头镇汇集装船、啣船,港头就成为全县中南部物资集散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都昌西北三乡沦陷,都昌县国民政府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迁驻三汊港(今阳峰乡)卢家村。同年星子县国民政府也迁驻三汊港杨家山,裕民银行等机关团体也随之迁入。县城基督教信徒和律师、豪绅等纷纷租店客寓。此时的三汊港镇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九江、湖口相继沦陷,水上运输中断,由安徽山区运往长江的木材、毛竹大量地滞留在三汊港,这时的三汊港行业众多,门类齐全。抗日战争胜利后,临时迁入的机关团体相继迁出,三汊港镇的商业功能逐渐外移,到解放前夕,全镇尚有私营工商业97户。1960年3月,都昌县城至三汊港公路开通,港头街部分商铺移至三汊港中学(该校建于1958年秋)对面及公路两旁经营。1970年2月,三汊港至七里桥公路通车,剩余在港头街的商餔全部搬至公路两旁开店经营,为此,港头街退出了繁华的市镇。

(三汊港镇图片均由周国庆供稿,在此致谢)
   三汊港镇交通便利,是县域重要交通枢纽,都中公路贯穿全境,是三(汊港)周(溪)公路、三汊港至阳峰公路的起点,水陆交通方便。1995年被评为鄱阳湖生态环境绿色资源示范镇。旅游景点:丁仙脑、太阳脑、福主庙、三相公、刘金肃等庙宇。太平天国乙荣五年(1855)太平军在此地设局征粮。都昌县档案馆存《太平天囯征粮布告》一份。
   都昌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供稿
   责任编辑:王旺春   徐红生   詹  宏


阳 峰  乡
讲好地名故事,追溯历史沿革。
提升文化底蕴,助力乡村振兴。

   阳峰乡位于都昌县中部偏南,东邻三汊港镇,西与汪墩乡、大树乡隔山相连,南临鄱阳湖,西南与大沙镇接壤,北靠土塘镇,距县城22千米。乡政府驻地位于龙山社区居民委员会卢家自然村。总面积49.40平方千米。总人口约3.31万。辖龙山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竹林、金星、黄梅、屏峰、共升、阳峰、吉阳、株桥、农科所10个村民委员会,共104个自然村。
   境内北有阳储山峰,民国时期取首尾两字作乡名,故名阳峰乡。    
   阳峰乡人民政府是都昌县人民政府下辖的乡一级行政单位。    
   清代,属新城乡三都(竹林村委会)和四都。1941年,为阳储乡,属二区。1942年属濒湖区。1949年5月,属五区。1952年分为伏牛、株桥、阳峰、黄梅、万里5乡,属八区。1956年,并为伏牛、阳峰2乡,属三汊港区。1958年,撤区并乡,属三汊港乡。1959年,改为三汊港人民公社。1962年从三汊港公社分出,为阳峰人民公社。1968年,复并入三汊港人民公社。1973年又析出,复为阳峰人民公社,并接收大沙人民公社划出的竹林大队为隶属单位。1984年恢复乡级政府为阳峰乡人民政府,并沿用至今。
    地势自北向南缓倾,两支山脉南北走向,使全境形成三条狭长垄畈。平均海拔42米,最高点阳储山峰,海拔463.4米;最低点竹林村委会烟波垅,海拔22米。境内多为泥质岩类红壤。地下资源丰富,与土塘南源垅交界处储藏有钙钨矿,品位很高,正在开釆。株桥、吉阳、共升等地的高岭土,1980年经全国陶瓷原料展销会评定为优质高档瓷土。此外还有铜、石英等矿藏。地表经流由北向南汇集于三汊港,注入输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均温17.2℃,年无霜期为268天,年降水量1500毫米,多集中于1至6月。    
    阳峰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气候宜人。农业以种植水稻、棉花、芝麻、花生、大豆、油菜为主。阳峰紫皮蒜驰名中外,又是著名的“贡蒜之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建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1座,库容量776万立方米。建水电站两座,装机容量17瓩。新中国成立以前,因四面受山阻隔,交通闭塞,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一条大道穿乡而过。改革开放后,建成了村村通的交通网络。都中公路在境南贯通,交通便利,人们幸福指数大大提高。建筑业驰名全县乃至全省,素有“建筑之乡”美称。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了区、乡农民协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属游击区。1942-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都昌县国民政府曾一度迁驻卢家村,星子县国民政府曾迁驻于杨家山村。      
    阳峰乡是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的故乡,官至左丞相,其弟江万顷,官居正郎。    
   旅游景点有:江万里故乡景点群、境西有北禅山寺(又名白云庵船山寺)、旧有白云古院、碧涧仙坛、荣恩方丈、延英精舍、藏春竹坞、通济石桥、龙潭胜水、关口灵泉八景。
   都昌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供稿  
   责任编辑:王旺春 江先助 徐红生 詹 宏


来源:鄱都文史
2条评分积分+20
笑看风云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09-16
都昌婷婷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09-16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25680
积分
30555
贡献值
2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7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9-16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7342
积分
150520
贡献值
357
都币
0
在线时长: 244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30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9-16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