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4-11-23
- 在线时间1289小时
-
- 发帖87095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177679
- 贡献值11178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87095
- 积分
- 1177679
- 贡献值
- 11178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本“传家训扬新风”系列以往不少篇章就是挖掘都昌历史名人资源的,比如刘锜、江万里、“朱门四友”、余应桂等史料都有稽考。对于不好附着于某一村庄的都昌历史名人,特开设单独成篇,拟设“陶侃篇”“陈澔篇”等诸章。书写东晋名将陶侃及其家族历史的,以前成文的有《都昌鄱阳湖南山风景区篇(一):唐代舒元舆所撰〈陶母坟板文〉》,故此《陶母教子与陶侃承教的故事》列为第二篇。陶母 像 (余亚飞 画) 陶母湛氏与孟母、欧母、岳母同列古代“四贤母”之一。关于陶母教子的故事,流传较广的有截发延宾、封坛退鲊、缝袖题箴等。截发延宾 截发延宾 图意画 (网络图) 陶母“截发延(筵)宾”的故事,《晋书•陶侃传》《晋阳秋》等史籍皆有载,最详尽的故事版本是《世说新语·贤媛》。其原文为: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仆马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 、顾荣诸人,大获美誉。陶侃 像 (余亚飞 画) 对《世说新语》记载的陶母截发延宾的故事,今译大致可为:东晋时的陶侃年轻时胸怀大志,虽有名气,但家里清贫,家境却十分贫苦。他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同郡的范逵是个孝子,素有声名,被举为孝廉,入朝做官时途经陶家,曾经到陶家投宿。当时正值严冬,冰天雪地,陶侃家中空无所有,温饱都成问题,可范逵的车马、仆人却很多。陶侃发愁道:“这么多人和马,怎么招待啊?”陶母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出去款留宾客,我自有办法。”陶母湛氏的头发长得黑且长,垂下来一直可以拖到地面。仓促之下没有办法待客,她就悄悄地把长发剪下几绺,卖了钱,买回几斛米和一些酒菜,又把屋子的木柱全都剖斫下一半当做柴火,还把家中坐卧用的草垫,铡碎了用来喂马。陶母精心操持饭食,连范逵的仆人也不让他们有所欠缺,都照顾得很周到。范逵知道此事后敬佩不已,赞叹地说:“啊,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生出陶侃这样的儿子啊!” 范逵既赞叹陶侃的才辩,又为其深情厚意而感动。第二天早上启程出发,前往洛阳,陶侃追着相送,送了百里之远,范逵说:“路已远,君宜还。” 陶侃仍然依依不舍,不愿返还。范逵说:“你回去吧,等到了洛阳,当为君美言。”陶侃这才返回。范逵到了洛阳,与羊 、顾荣等人讲述了这件事情,大家都很赞叹,成为美谈。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既为“小说”,所记便有铺衍的成分。比如记陶母截发延宾,除了主宾范逵,另是“仆马甚多”。以当时范逵的“孝廉”之身,不过是一位“孝慊而清廉之土”,后世也只相当于举人之身,所以外出其“仆马”不可以那么多,一仆足矣;陶母的一头数绺长发,在古代不可能价值甚丰地换回大把的食材,想必有向邻入告借的成分在内。再者说陶母将屋柱砍来当柴火引炊待宾,也未免言过其实,他处史料绝无此类记载。 陶母截发延宾,在助推儿子陶侃走向仕途上,几乎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伏笔在陶侃远送范孝廉百里时就埋下了。《晋史•陶侃传》如是载:“逵曰:‘卿欲佳郡乎?’侃曰:‘欲之,困于无津其!’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陶侃由一名县内小吏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庐江郡的主簿。当然,这期间更多的是陶侃得陶母培育,才“有能名”。封坛退鲊 封坛退鲊 铜画 (网络图) 陶母“封坛退鲊”的故事,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也有记载,篇名《陶母责子退鲊》。原文为:“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这段古文翻译成现代文为:晋朝人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陶母“封坛”,开启的却是儿子陶侃的廉吏人生;陶母“退鲊”,催进的却是儿子陶侃的吐艳年华。缝袖题箴 “箴”,即箴言,就是劝诫的哲思之语。陶母“缝袖题箴”的故事,教导陶侃要力戒骄奢、恪守初心。 故事讲述的是:陶侃倚赫赫战功升任江夏太守时,安排了隆重的仪仗,荣归故里,亲自回乡接母亲到官衙居住。旗幡招展,锣鼓齐鸣,史称“侃备威仪,迎母官舍,乡里荣之”。儿子想让母亲感受到荣耀,母亲却神色平淡,不见半点喜色。儿子临行前,母亲写下一行字:“汝当作佳官,尽心恤民,勿忘葛衫时也。”缝在儿子官服的袖口里。意思是:“我儿子做了官,应当尽力体恤百姓,不要忘了当年贫寒的日子。”陶侃看见题字,羞愧难当,深感母亲用心,决心谨遵母教,俯身为百姓当好官。 陶母的教子箴言,其旨趣千代可效,织于胸襟。都昌陶母墓重修碑 对于都昌籍的东晋名将陶侃,其品行获得很高评价。与陶侃同朝的尚书梅陶称:“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即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宋代苏东坡有言:“桓公忠义之节,横秋霜而贯白日。”朱熹称赞陶侃:“穷晋二百年间,卓然独出。”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称:“陶侃乃东晋第一纯臣。”陶侃的“卓然独出”,陶母之教铸其魂脉。陶侃“运甓勤力”“性俭存屑”“限酒制约”的励志故事,予后人以启迪。运甓勤力 “陶侃运甓”的故事出自《晋书·陶侃传》:“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尔。’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陶侃运甓 图 (网络图) 故事说的是陶侃在广州为官,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砖(甓)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通过这种“运甓励志”勤奋不怠的行为,来保持自己的拼搏之心,不让自己因为安逸而丧失斗志。后来,人们用“运甓”来比喻励志勤力、不畏往复的精神。性俭存屑 《晋史》评陶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世说新语》记陶侃“性俭厉”的一个故事版本是:“陶公性俭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都昌实验小学弘扬陶公文化宣传 所记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陶公(陶侃)性格认真严肃,日常工作非常勤勉。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集会,正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一片泥泞。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凡公家用竹,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宣武(桓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用来做竹钉。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他就让这个官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都昌实验小学陶侃石像 《晋史•陶侃传》记此故事文字为:“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有。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史家顺带给出评价——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限酒制约 陶侃平生限酒,也得益于母训。陶侃“限酒制约”的故事《晋书•陶侃传》记:“侃每饮酒有定限,常欢有余而限已竭,(殷)浩等劝更少进,侃悽怀良久曰:‘年少曾有酒失,亡亲见约,故不敢逾。’” 这个与“酒限”有关的故事,对当下酗酒者、酒驾者都有警示作用。故事的前缀是,陶侃当了县吏,陶侃 画像 (网络图) 年轻气盛,应酬频繁,有一天酩酊大醉,而且醉语伤人,怠慢宾客。酒后醉睡一天,耽误了职内公事。陶侃醒来,看见母亲一脸怒色,自知犯错,惶恐不安,长跪地下,向母亲请罪,决心戒酒。但陶母不赞成儿子戒酒,却规定了限额酒量,不许贪杯,到限为止。从此陶侃不豪饮,不贪杯。有一次和幕僚饮酒,酒过三巡,嘎然而止,朋友劝他乘兴尽兴,再饮几盅。陶侃深有感触地说:“各位有所不知,我年轻时曾因醉酒而犯过失,母亲除了给我教育,还对我饮酒规定了限度,如此母亲早已过世,我怎么能忘记她的教诲呢?”满座听了,无不为之感动。 陶侃有“酒限” ,他作为一代名将的闪光人生从未设限。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