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5-01-21
- 在线时间1302小时
-
- 发帖91092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236642
- 贡献值11352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91092
- 积分
- 1236642
- 贡献值
- 11352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302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传家训扬新风”系列之61曾在2019年1月4日以《余应桂的明末家国》为题,采写了都昌余呈湾村(今属春桥乡官桥村委会)明末名臣余应桂(二矶)的生平。余应桂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历任武康、龙岩、海澄等县知县,迁监察御史、湖广巡抚、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其人其事列入《明史》。本篇钩沉一代廉吏余应桂之清廉遗风。余应桂 画像 诫子遗书:不轻贱一命,不重取一钱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诫子书》,莫过于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那篇。诸葛亮这篇仅86字的《诫子书》,以理性、谨严的文字,阐述勤学立志、修身养性的道理。“静以修身、俭以美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是成为千古励志的金句。整整1400年后,都昌人余应桂亦留下了一篇《诫子书》。如果说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以理服人,那么余应桂的诫子书则是以情动人——他通篇以浅白而深切的语言,向儿子讲述少时贫苦求学、为官“不轻贱一命、不重取一钱”的志向。余呈湾祖祠 (摄于2019年初) 兹将存录于余应桂家乡余呈湾《余氏宗谱》上的这封余应桂写于崇祯七年(1634)的逸书转载于下: 诫子书 贺阁老在京记其三世事,备道其大父二乔公、两尊人、三兄、一仆三月仅得黄豆一升。又道其己丑除夜作十绝句,盖陈其守正安贫之实以贻子孙,使其明知惜福也。我读一遍因而有感。《余氏宗谱》关于余应桂(光秋)载录 忆我父乙巳岁荒,我家三日不举火。我父适得大麦五升,不脱壳而烹,食之如饴。 又忆于馆中归,我母道已无炊二日矣。我母在汝大叔婆家获粑二枚,母不忍食,怀之与我;我不忍食,推之与母。母子相视而泣,各食其一。 我又忆我于南阳叔店前偶立,适有担雪梨者至,各分其一。我怀与母,母在晓阳母家易米一升。我父灌园被盗,求馆不终。我见之郁郁不得志,乃求馆于下铺中,鸡鸣而起,汲水讨柴以供家爨。待日上三竿,蹑趋馆而就食焉。如此者三年,未尝一日之有改也。 又忆汝亡兄大狗得天种,初甚稀,倏而终变。此时家无颗粒,无钱请医觅药,众眼睁睁任其就死。死之日,我与父共抬葬于园东之阳,使其生不获饱煖而死得以就曝也。此时与父对泣,几至于绝。 数十年来,我父母之受苦,难以一一为汝辈道也,惟尔母熟知之,汝试一叩问焉,然乎?否耶!我今搏一官,作一巡院,不轻贱一命,不重取一钱。闻尔兄弟在家衣必华整,食必美味,童仆相随,乘马乘轿,汝何福力能堪此乎?甚至出人衙门,交说情分;求田问舍,勒索时有,岂有良心者尚为之乎?尔行若不悛改,报应非远。 汝兄弟当念此诫,庶几吾有后也。 余应桂是年正好是知天命之年,年届半百的他刚从家乡都昌回朝,应召巡按湖广。他在此信的第一段交待了从贺阁老“守正安贫以贻子孙”一事得启发,而有感而发。接着余应桂用“忆苦”四节来讲述自己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亲历,其所亲言当然也是研究明末名臣余应桂早年人生经历的珍贵史料。 一忆“乙巳岁荒”之苦。这一年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905),余应桂已21岁。家中无粮,灶塘三日不点火,父亲余尚淙得大麦五升,不脱壳而煮,食之如饴。二忆“母子推粑情浓”。又是家中无炊二日,母亲邹氏获得亲戚给的两个米粑,自己舍不得吃,怀揣着带回家给待食的儿子余应桂吃。母子泪眼相对,最终各食其一。三忆“馆中苦干苦学”。余应桂偶在外得一分到的梨子,自己不忍咬上一口,而带回家交给母亲去换一升米下锅。因为家贫,几乎要断了去学馆授徒得点养家糊口之资。余应桂居学馆最简陋的下铺,鸡鸣而起,汲水斫柴,以供家用。日上三竿,才蹑手蹑脚回到学馆就食授课,如此三年不辍。四忆“葬儿就曝”。余应桂与妻子胡氏所生长子,乳名“大狗”,幼得天花,无钱请医觅药,眼睁睁地看着夭折。作父亲的余应桂与狗儿的爷爷共同抬葬狗儿于菜园东方,心里的慰藉是:大狗哪怕命贱如狗,在生不获饱暖,夭亡让他在向阳的葬地享受大自然的阳光之照。父子对泣,其情可哀!余呈湾山峦 余应桂在致在家儿子这封信的末段,以训斥的口气叱责在都昌老家仗着为官的父亲之势,染上骄奢之气、勒索之横的儿子。为人父的余应桂谆谆告诫儿子,自己的谨行、勤廉之道:“不轻贱一命,不重取一钱!”同时厉声喝令儿子:“你们兄弟如果怙恶不悛,不思悔改,报应不远!” 好的家训家规,从来是治家教子的良方。在此,我们根据相关资料,简单疏理余应桂上两代以及下两代的辈叙。 余应桂曾祖父余希寿与王氏生子四:恒升、恒雍、恒盈、恒贵;余恒升与刘氏生子三:尚淙、尚派、尚汇。余尚淙与邹氏生子三:光秋、光函、光被。余光秋即余应桂,又名二矶。余尚淙,号绍山,赠文林郎,复赠陕西道监察御史,例赠光禄大夫,皆属父因子贵。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之九?儒林”载“余尚淙,字绍山,博学敦行。教子应桂读书登第。就养武康县署,不豫,犹遗嘱子以清忠。其易箦诗有云:‘吾神断不栖凡草,直向庐山最上头。’亦可见其概矣。从祀乡贤祠。”余尚淙“博学”不假,他能赋诗,家中换个破了的草席,也要潇洒地调侃一下:“我哪是睡人间凡草的编席,韦编入席的要那庐山之巅的草呀!”儿子余应桂接他至任知县的浙江湖州府武康县县署生活,他不贪图安逸,诲子务廉。余尚淙在武康县衙气衰终老,留下的遗嘱是要儿子以“清忠”入宦。 余应桂结发妻子胡氏是苏山益溪舍人,封孺人,例赠从一品夫人,夫妻生子三:大狗、显啁、显世。生女一,适建昌庠生熊维珩。余显啁讳从先,字开泰,中副举,清顺治元年(1644)年殁,生子二:继绅、继成。余应桂妻吕氏,生三子:显允、显临、显肃。余显允算是排行老三(大狗夭折),字中叔,邑贡生,清康熙十一年(1672)任金溪县训导,是余家嘴村(今属都昌春桥乡官桥村委会)始祖。四子余显临与父亲于清顺治五年(1648)同殉难于南昌谭泰营中。幼子余显肃,郡庠生,与续配袁氏生子六:继齐、继稷、继匡、继敕、继永、继锡。余应桂后裔瓜瓞绵绵,赓续家风。 古《海澄县志》关于余应桂为知县记载 “番薯县令”遗风:一清如水,慷慨任事 俗谚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道出了为官之道和老百姓对官员的价值认可。明代一代廉吏余应桂有“番薯县令”美誉,说的当然不是他卖番薯,而是他饥啖番薯而不弃皮的廉介、勤俭之风。 据考证,番薯又名地瓜,是明代从外国引入的一种新物产,明末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已有普通种植。当下,党风廉政建设注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素材,尤其是古代一些廉吏的事迹读来给人启迪。将“番薯县令”桂冠戴在都昌人余应桂头上,应该是源于高端权威的《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5月17日,该报就以《“番薯县令”余应桂》为题予以宣传。 明崇祯元年(1628年),余应桂在海澄担任知县,海澄即今天的福建龙海县。古《海澄县志》卷廿四如此载余应桂珍名节、接地气而饥啖番薯:“余令应桂,性廉明,无停牍。尝有讼者,判讫即署云:甲与乙争而斗,乙独刃,杖之。其明敏多类此。莅任三载,不挈家眷,无仆婢供朝夕。日所餐者多用番薯,曰:‘适口耳,且可代匮。’或啖不弃皮。其廉介又不可及矣。”细析此叙,余应桂的作风果断明敏有例子可证。一次,有两平民发生纠纷而告官,余应桂听完双方陈词,沉思片刻后,即做出剖断,对其中一人施以杖刑,以示警戒,原因是这人在争斗时动了刀子。百姓明白县令的良苦用心,额手称庆。余应桂在海澄任县令的廉介,亦是信之凿凿。他任海澄知县三年,不带家眷、不配仆婢,公务再繁忙,日常起居不依赖下人,始终清廉自守,不逾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余应桂作为堂堂知县,三餐伙食不仅无鱼无肉,且以穷苦百姓才吃的番薯代粮,更有甚者,余应桂怕浪费,还常常连番薯皮也吃掉。这样的清廉,的确合“番薯县令”之誉。都昌县廉政教育基地爱莲亭 进士出身的余应桂仕途行的是从知县起步的常道,且经三个县之知县的历练。他在任海澄知县之前的官宦之位是福建龙岩知县,由小邑改任大县,是得时任工科给事中的颜继祖向崇祯帝的力荐,荐由皆因余应桂“一清如水,慷慨任事”。《崇祯长编》是清代汪楫编著的一部记载明崇祯朝史事的编年体史书。江苏江都人汪楫康熙时曾任纂修明史翰林院检讨﹐后官至福建布政使。他在《崇祯长编》第五卷收录了《颜继祖疏荐余应桂》。颜继祖崇祯元年春正月廿七日中的上疏中称:“龙岩知县余应桂一清如水,慷慨任事,区区岩邑不足尽其掀揭之才,宜调补海澄。庶咽喉得借锁钥,而鸾凤可作干城也。”余应桂公生明,廉生威,朝廷是要调他至海澄,以剿猖獗海寇的。三年后的崇祯四年(1631),47岁的余应桂不负帝望,由海澄知县擢升陕西道监察御史,身为言官,一身正气,疏劾首辅周延儒等权贵。余应桂在任福建龙岩知县前,曾担任过浙江湖州府武康县知县。当地县志载余应桂之廉品:“课士御民,不粉饰文具。约己自奉,布衣浣垢。” “番薯县令”余应桂留给世人的启示是,为官者无论居于何位,切要恪守职责,以苍生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都昌县廉政教育基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植被 一代廉吏余应桂有着如何刚烈秉性,在家乡都昌举兵抗清,杀身成仁,请看下篇。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 都昌在线相关阅读请点击:传家训扬新风之六十一丨春桥乡余呈湾村:余应桂的明末家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