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晚报
一湖清水见明然
——读明然的《鄱阳湖文学研究》
邵汉清(县人大办公室)
明然所著的《鄱阳湖文学研究》一书由吉林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文学爱好者的我,并不感到惊奇,就好似水到渠成的理所当然。但此书的厚重,还是出乎我的意料。
犹记得20年前获邀参加首届鄱阳湖文学研究论坛,这也是迄今为止关于鄱阳湖文学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届论坛。我为这种繁荣而欢欣鼓舞,但仅此而已。大概是自由散漫惯了,便少了一份较真和执着,只把写作当成了一种消遣或是门面,较少去探究其中的传承价值和精神内核,这或许也是大多数人对鄱阳湖以及鄱阳湖文学的真实反映。
迥然不同的是,明然虽从2008年开始接触鄱阳湖文学,但一个猛子扎下去,便从此畅游在“一湖清水”中,不再上岸,以一种“极为深度的痴迷与热爱”,“把鄱阳湖文学的研究工作,当作是自己后半生的事业来做了。”
从《鄱阳湖》文学小报、《鄱阳湖文学》电子刊、《鄱阳湖文学》平面杂志,不敢说是一路披荆斩棘,但至少是在坎坷不平中坚持下来,并且坚持得很好。而从《鄱阳湖,从人文深处走来》《鄱阳湖文学探究》,再到今天的《鄱阳湖文学研究》,十五载的沉淀,奏响了鄱阳湖三部曲的动人乐章。学术研究本就不易,枯燥寂寞,而能一做十几年,他的这份坚持、执着和本心,实在令人佩服不已。
这十几年,俨然成就了一位鄱阳湖文学的研究专家。他说“鄱阳湖就是我天然的文学原乡,是我开展文学创作的力量源泉所在”。从地理意义上的鄱阳湖,再到人文深处的鄱阳湖,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文学寻觅之路,《鄱阳湖文学研究》则成了这条寂寞路上的里程碑。
几千年来的鄱阳湖,浩渺无垠,积满历史尘烟的文化珠贝,散作满湖星,能聚拢已经难能可贵,更何况经过日夜打磨,去伪存真,更属难得。明然立足鄱阳湖,但不拘泥于鄱阳湖,以大历史观和全局视野,审视鄱阳湖地域文学的拼图。洋洋洒洒五十万字,从容自如,梳理出构筑鄱阳湖地域文学阵营的一千多名文学艺术家的名字,并从中选出270余名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代表,从先秦毛苹的芳踪谜影,三国徐整的创作新风,两晋熊远的睿智清正,再到隋唐陈陶的忠义坚贞,五代董源的开山“南派”,更有璀璨星辰、造极于赵宋之世的鄱阳湖文化及文学方阵,以及在大放异彩、影响至今的明清时代,鄱阳湖文学艺术取得的空前繁荣,蔚为大观。更兼有浸入式写作,全景式叙述,该繁则繁,该简则简,以娓娓道来的笔触,逐渐拨开历史的迷雾,展现鄱阳湖文学的迷人之处。
一部《鄱阳湖文学研究》,以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不俗的文学价值,“找到了鄱阳湖地域文学及其地域文学在中华文化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揭示了自然地理状态下的地域文化生成语境,发出了鄱阳湖地域文化的最强音。
明然者,明心见性,一目了然。鄱阳湖的一湖清水,养育了明心见性的天然纯粹。可贵的是,在浮躁的今天,在快餐式阅读、功利化文学的大背景下,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地做得一些事,只为内心对清流的渴望和坚守。
水利万物而不争,小如一股清流,若能蓄峰成势,一旦喷薄而出,便疑是银河落九天,日夜奔流三千里。
鄱阳湖的文化符号,或终将转化为更持久、更自信的文化基因,如明然心中的鄱阳湖文学一样,能在千年长河的一瞬,绽放一湖清水的浪漫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