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1732
- 积分
- 70903
- 贡献值
- 242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569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9-18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
本帖被 从 鄱湖文苑 移动到本区(2023-12-11)
—
清朝府官戴凤翔 都昌苏山马鞍戴家村在清朝嘉庆年间出了个进士戴凤翔。做官了,为方便官船靠岸,他选择靠湖岸边建房、造府堂、立牌楼,就是现在的牌楼戴家村,他是这里的始祖,原始戴家叫老屋戴家。 戴凤翔的爷爷(戴佐邦)就是个读书人,1723年考入的秀才。 他父亲(戴昭恒)是21岁考入秀才,47岁中举,七次进京城科考,其中四次是保送荐举的均未成功,至花甲才放弃科考,设馆科徒为生计,有著述,为县知名文人。 戴凤翔是其父54岁时,由易氏(父的二夫人)所生(1777年)。这易氏是平民出身,能吃苦耐劳,特别是身材高大,又年轻貌美,是他公公看好的儿媳妇。戴凤翔真的继承了他母亲的基因,身材高大,声音洪亮,且自小聪明好学。但是他父亲已经很老,到14岁时父亲死了。自此陷入困境,家中只有一口破锅煮饭;但其母易氏勤劳持家,供养四口人,还要继续儿子学业。戴凤翔19岁考入秀才后,一边设馆授课,一边本着‘饿死不如读死、文通才命通’的信念,坚持自学,于公元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中举,第二年进京科考取进士——‘朝考入选,钦点即用’,时年32岁。 1809年戴凤翔走马上任,远赴河南唐县(今河南省唐河县)任知县。唐县与湖北毗邻,时有匪徒出入。戴凤翔严立缉捕章程,对盗匪严惩不贷。他往往办公到深夜,在任不到五个月,就清理疑难积案340余起,也就是将前任所移积的谳狱(即是前任办理的还未终结的案件)几乎全部处理完了!唐县任满,政绩显著。他又被改任为原武(今河南原阳县)知县。当时滑州地区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作为封建王朝的一名官吏的他,一到任,就马上修城练勇,拒‘滑匪’于城外。当时正值荒灾之年,他又开仓济民,隆冬制棉衣施救孤贫,当地老百姓很是感激他,有史记载:‘民犹德之’。 大概在1812年,他又被改任黄河南岸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知县。渑池土瘠民贫,与陕西接壤,来往的商贾,时被陕西那边扣押。戴凤翔去那县后,强力整治,并立碑为界。自此,东往西来的客商得以畅达。当地民众奔走相告,称戴凤翔‘此吾慈父母之肠也’。他同时还在渑池重点捐资办书院,由是文风蔚然,‘疲瘠土之民莫不响力焉’。 道光元年(1821年),戴凤翔被调任开封道陈州府的太康县任知县。‘太康并不太平安康’,相反民风刁悍,一直是难治的大县。戴凤翔从整治玩忽职守的衙役、官吏入手,禁游赌,减徭役,重耕织,疏河渠,修书院,编邑志,断狱訟,勤治事等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事情,几年后,该县又是民顺百事兴! 《太康县志》收录了绅士和诸生为即将离职的戴凤翔赠诗惜别:‘遗爱及人碑在口,赤子流连依父母’。 戴凤翔在河南任知县几近20年,在豫地最后的职务是道光八年(1828年)任怀宁府(今泌阳县)盐米水利通判。随后,他被分发任安徽太平府知府(治所在今当涂县),显著成绩是救涝灾,吁请赈恤,惠民‘太平’。 道光十年(1830年)戴母易氏逝世。这位母亲真的很勤劳贤良,儿子接她去官邸,还要随身携带纺车去纺线;冬天做好多棉衣送给穷人;戴凤翔叫厨子杀几只鸡取鸡脑给母亲吃,她知道后很生气,坚决要回老家去。 母亲逝世,戴凤翔很是悲伤,孝服期满后重履皖地,调任徽州府知府,所治同样是政绩非凡。 1833年,戴凤翔被改任庐州府知府,治所在合肥,已是皖省的省府之邸了。期间,曾负责乡试事务,而李鸿章正是此时中举,与李有师生之谊,所以,后来的戴氏宗祠有李鸿章赠送的寿匾。 凭戴凤翔的才干与声望,晋升道台是顺理成章之事,可是在庐州三年知府任满后(1836年),结束了他的一生仕途,‘荣领诰命——中议大夫’,回家了,时年59岁。 据说引荐他面圣(朝见皇帝)的人,不满意他的赠礼,搞了损他的致命小动作——叮嘱他:见皇帝时不可大声说话。所以,戴凤翔见皇帝时,回话的声音真的很小很小,皇帝认为戴老了,不能再任职——“回家养老去吧!”其实,戴凤翔的声音特别大,有人说,他在都昌马安喊一声,星子县能听见!对这件事,我则认为:皇帝眼线多,精明得很,他也肯定不喜欢能干正直的人,毕竟‘功高震主’嘛!这个万岁爷也怕来年会出个魏征式的愣头青,给他进言提意见呢! 从任职的政绩来看,戴凤翔真是一位难得的好官!可与况钟、海瑞,甚至可与包拯并论,是个真正的父母好官。 其实通过层层科考选拔出来的文人学子,都是质朴诚实、刻苦好学之人。这些人当官,绝大部分都是为民办事的好官吧! (本文是依据汪国山的《都昌县苏山乡排楼戴村》资料中的数据而写的文章,真的要感谢汪部长!还要谢谢本族胡冬春老弟为我发送资料) 胡振金2023年12月10日 都昌在线相关阅读请点击:传家训扬新风之141丨苏山乡牌楼戴村(上):马鞍岛上凤翔飞传家训扬新风之143丨苏山乡牌楼戴村(下):土目湖的帆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