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5229
-
- 注册时间2008-10-17
- 最后登录2024-11-23
- 在线时间3697小时
-
- 发帖3099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积分789860
- 贡献值22236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30990
- 积分
- 789860
- 贡献值
- 22236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36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
本帖被 鄱阳湖 从 [个人]-房屋出租 移动到本区(2023-09-16)
—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按人口数都昌江姓列刘姓之后居第二位,约5.6万人。承袭“济阳世家”的都昌江姓有“四本两济”之说,而土塘镇化民村委会塘上江村属本直公后裔。村貌 塘上江村最早的祖居地在官洞山(今属土塘镇官洞村委会),元代至大年间的都昌县丞江汿(1277——?)卜居石牛岭之东的官洞山,其孙江容(1318——?)由官洞山迁十五都长林庄,长子仁一居老屋。仁一公幼子名义四,义四公幼子江德昌于明景泰年间由长林老屋场分居塘上,算来成村已570余年。塘上江村现今人口仅60余人,另有不少村民长居景德镇。塘上村名之得,是源于村头有两口池塘,一曰李古塘,一曰大塘。塘上村是土塘、周溪、都昌镇、春桥、阳峰、中馆等一些江姓村庄的寻根之地。比如都昌镇望仙江村,周溪镇大舍江村、二舍江村、湾里江村、坽里江村、窑冲山江村、乌金嘴江村、五斗山江村,土塘镇大爵港江村、枫树下江村、东水桥江村,阳峰乡竹林畈江村,春桥乡细江村,中馆镇黄天裕江村等,皆是塘上始祖德昌公之发脉子孙,其后裔也有外迁安徽东至县等地的。村祖祠前的旗鼓石 1943年出生的老村支部书记江常珍德高望重,老人讲述塘上村最有特色的村事是曾经的手工制作石制器具,比如先前的石材磨扇、碾槽、碓、猪食槽、门槛石等等。塘上江村很早以前就兴起此技,先利条件当然是得益塘上村周边的龟山涧、关峦涧有石材资源。当地人将这种色呈青褐、质地坚硬的石材称“岩石”,以区别于都昌苏山产的麻石(花岗岩)、狮山产的青石;与红石的相异显而易见,在色调上一青一赤、在硬度上一坚一粉。究实“岩石”是一大类石质的统称,有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岩、板岩、页岩、砾岩、砂岩等类分,都昌县土塘镇塘上江村石器材质大抵属于岩石中的板岩吧。旯旮里的猪食槽 化民当地村民将手工制作石具称作“凿”或“锻”,从工技层面当然并不复杂,无论是从山中用钢钎、大锤取料(后期开山也用过炸药),还是凿成型号加工器具,凭的是蛮力加巧力,师傅带徒弟式的就能学会。在手艺人的讨生活里,塘上村石艺人打制的石磨,磨出的豆浆浓汁里自然也有生活的原浆一滴又一滴;牛拉石碾碾碎的谷壳里,也在缓慢的兜圈前行中,主人生计的负轭一轮又一轮;辛勤的巧妇往长条猪食槽里一箪一瓢喂猪食时,石槽里倾灌的何尝不是养家糊口的期盼一分又一分。年逾八旬的江常珍老人对石具岁月有坚硬的回忆。1970年代初,江常珍和三两生产队社员,租了条狮山人的小船,是摇橹的船,一船装了塘上村凿制的30多幅石磨,经鄱阳湖水域万户七姊妹墩、经独山,在余干县靠岸卖石磨。船上住,船上吃。先是在湖边村庄去上户打听谁家买石磨,确定买主后再用随船的轱辘车推着一对磨扇送货上门。那时一副石磨可卖20多元,一天可销售二至三副。回味推石磨 石磨、猪食槽、碾槽、碓、路桥石、门槛石、础墩……这些都是塘上村的手工石器,有一件岩石的用处却是一般人想象不出来的——石板“铜棺”。先前农村的殡葬习俗里全是土葬,当地的有钱人家就用岩石板覆盖,在木椁之外形成又一层石板护棺,明是石质,硬称“铜棺”。简单的只在墓穴底垫上约4公分厚的岩石板,长5尺6许,宽2尺8许,没有大整块的,便订制二三块小的拼接。隆重的,还在穴中四侧竖立石板,又在上面覆盖石板,严严实实的多了一圈石椁。现在都昌农村百分百实行了火葬,“铜棺”作为一种殡葬文化仪式只留在后人的讲述里不灭了。门础底石 塘上江村的手工石制器具真正的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柴油机、电动机的轰鸣作响,水泥块、金属盆的应景而生,笨重而古朴的岩石器具几近匿迹了。石材器具结实厚重,没有被碎化,而是散落于农家房前屋后、偏房院角的旯旮里。江常珍老人家至今仍找到这些石具,遇到来村上寻访乡愁式记忆的客人,他会找出推磨的木架推,俗称“磨担”。虚套在墙角里的一副石磨的洞把手上,作推磨状,唤起人们对手工慢生活的回忆。农家院落秋晒图 人们行走于塘上村的田畴,在小路上时不时会见到短制岩石搭就的沟渠路板。远眺原来开采岩石的后房垅水库深处的山峦,生态恢复得已是青翠欲滴。当下的乡村振兴里,千村各呈其彩,万户各展其美,要是塘下江村辟一间可记载非遗手工艺的石具馆,寄寓乡愁该有多好……本文作者(右)采访江常珍老人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