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家规】忠诚为立身之本,宁朴实勿狡诈,宁愚拙勿乖巧。发一念必依于理,出一言而必本于心。 亲爱的读者朋友,也许你哪天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参观,会看到有口来自江西都昌县的皮箱展物,这件珍贵展品承载着1925年第五届广州农讲所学员刘越(今都昌汪墩乡老屋刘村人)的一段峥嵘岁月,蕴藏着刘越一家三代人的红色情愫和家国情怀。且听我与您分享这口皮箱征集入馆的故事。寻访组在刘越故里留影
2023年5月10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副馆长王国政一行,带着“大地星光广州农讲所学员足迹寻访”组,走进江西都昌,在粤赣间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寻访组都昌之行主要是前来征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届学员刘越的相关文物资料和口述历史资料。这次寻访的成行,得益于方志敏的孙女方伊娜多方联络,才找到线索前来追寻刘越人生轨迹。此前两天,寻访组在南昌、景德镇开展了相关活动。创办广州农讲所时的彭湃 (照片来自网络)
我们先来回望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所承载的红色记忆。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形势而创办的。1924年7月3日,彭湃创办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学。彭湃(1896——1929),民主革命时期开展农民运动,撰写的《海陆丰农民运动》一书,成为从事农民运动者的必读书。他被毛泽东称为“农民运动大王”,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名义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但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实际上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从创办时起,直至1926年9月结束,共举办了6届,培养了800余名学员。这座农民革命的大本营,被世人称为“中国农民运动的黄埔军校”。1927年3月至6月,毛泽东同志在武汉主持创办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首期参加学习学员800余人。我曾在“传家训扬新风”之春桥乡彭桓六村篇,叙写都昌彭远良烈士在武昌参加了此期讲习所,聆听过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民问题的讲课。都昌县委第一任书记刘越同志故居
据史料记载,广州农讲所第一届入学38名,毕业33名(其余中途退学),皆广东籍,彭湃为主任。第二届入学225名,毕业142名,皆广东籍,罗绮园为主任。第三届入学128名,除2名广西籍、1名四川籍外,其余皆广东籍,毕业114名,皆广东籍,阮啸仙为主任。第四届入学98名,毕业51名,其中广东籍92名,湖南籍4名,广西籍2名,谭植棠为主任。第五届入学114名,来自八个省,其中湖南44名、广东41名、江西4名、广西6名、湖北7名、山东7名、安徽2名、福建2名(另一名不明),全部毕业,彭湃为主任。第六届学员327人,来自全国二十个省区,毕业318名,毛泽东为所长。农讲所一、二届在广州市越秀南路“惠州会馆”举办;三至五届在东皋大道1号(今中山三路永兴街6号)举办;六届则移至惠爱东路(今中山四路)番禺学宫举办,即现在的“毛泽东同志主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所在地。年轻时代的毛泽东 (照片来自网络)
毛泽东同志主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按农讲所原貌建筑维修,复原了课堂、教务部、军事训练部、图书馆、所长办公室、学生宿舍等。195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修复了旧址,周恩来总理为旧址题名,同年建立了纪念馆。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由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列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关于中共景德镇市党组织和都昌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的刘越(1903——1966)的红色人生,我的“传家训扬新风”系列之《都昌党组织创始人刘越的峥嵘岁月》篇已有详叙。围绕刘越1925年参加第五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前后经历,我们来作个简单疏理。在《江西共产党100年江西大事记》一书中有如此记载:“1925年9月初,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选派共产党员刘越、曾文甫、淦克鹤、许鸿等 4人,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期)学习。”其时,共产党人赵醒侬(1899——1926,江西南丰县人)领导了江西省国民党的改组工作,成立国民党江西省临时党部,当选的7名筹备委员中,有5名是共产党员,赵醒侬任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这样,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在江西初步形成。实际选派刘越等4人赴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期学习的,是中共江西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赵醒侬。学员曾文甫(1887——1936)、淦克鹤(1907——1930)俩人为江西永修人,后为革命献出年轻生命,成为烈士。学员许鹤(1897——1994)是江西乐平人,又名许凌青,1922年由董必武、陈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初,在武汉汉口组织工人罢工、学生罢课,遭军阀通缉而被迫潜入九江,创办九江商科中学继续开展革命工作。许鸿(凌青)一生经历丰富,1994年以97岁高龄病逝于河南郑州。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许还山是他儿子。 当年22岁的都昌人刘越在广州农讲所参加了三个多月的学习,聆听过青年毛泽东的授课。结业返回江西后,奉党组织安排,协助与他同年又是邻村老乡,还是他姐夫的向义(1902——1988)参加了景德镇党组织的创建。1926年1月,刘越回到家乡都昌,筹组中共都昌县党组织,后来成为中共都昌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刘越来到都昌组织革命活动,活学活用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办班模式和革命道理,在家乡老屋村一带办起平民夜校,动员贫雇农参加学习。在县城圣庙(彭家角公安局老办公楼处)举办了两期“党务培训班”,第一期以小学教员、学生为训练对象,第二期为农民为训练对象。当时讲授内容由刘越根据广州农讲所的培训内容结合都昌实际进行安排,刘越、刘肩三任主讲。通过两次培训,在都昌播撒下革命的种子,先后发展了汪墩蒲塘小学教员余激,汪墩、苏山等地农民刘述尧、谭洪商、刘柱头、戴希广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此后数十年的革命生涯和人生轨迹里,都留下了刘越在广州农讲所学习所获而转化于心与行的道道辙印。 因了近年来挖掘和书写都昌红色故事的缘故,我几乎成了本土红色驿站的一个兼职的信息员、联络员、书记员,亦让我在此过程中,不但浸染于这片立德润心的红,而且有机会接触不少鲜活的都昌革命史料,并书之而传。2023年5月10日,我应向义之子、刘越外甥向天启先生之邀,全程参加了广州农讲所旧址纪念馆的都昌之访。1951年出生的向天启是江西省政府直属机关一名退休干部,曾担任保育院副院长多年,是一位情注红色传承的老人。汪墩乡杨钨村党群服务中心
当天上午十时许,我同汪墩乡政府干部余华丽、段淑琦、向文龙在汪墩乡杨坞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接到了王国政一行七人。在村部前拉起采访组带来的有“毛泽东主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落款的小横幔留过影,我们就直奔刘越的故里老屋刘村。先是瞻仰了老屋烈士纪念陵园,王国政向至于正中的刘越墓碑前敬献了鲜花。随后去老屋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开了个小型座谈会。村民讲起1927年至1930年间,杨坞村牺牲了26名烈士,其中老屋村就有13名。我翻阅《都昌革命烈士英名录》,表载汪墩老屋村1930年前后牺牲的烈士有刘龙嗣、刘二腊里、刘书华、刘书炳、刘兴得、刘金福、刘经正、刘经虎、刘经典、刘经豹、刘缺嘴、刘喜福等。村民讲述,1930年5月5日茅垅暴动后,陆士郊带着国民党地方武装围剿、追捕参加暴动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时任中共都昌县委书记的向先鹏,就是在老屋村门首的案山被捕后,在万求村祖堂审讯后,押至县城,最终坚贞不屈,23岁的向先鹏在东门外被敌人枪杀。陆士郊部还对老屋村火烧,当年包括村上祖祠在内,烧毁房间108间。刘越在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8月,同向义等离开都昌,潜往上海继续革命。在老屋烈士陵园献花
向天启先生嘱我在座谈会上,就刘越在家乡都昌的革命情况作了个介绍。随后,老屋村烈士后裔领着我们又参观了刘经虎烈士家残留的半幢老宅。1927年初,刘越组织县委会议,为便于召集与会人员,同时摆脱敌人追捕的危险,常在村上祖祠或是共产党员刘经虎家召开。老屋村曾挂有“中共都昌县委旧址”的保护牌子。老屋村池塘
村民又引着我们来到刘越的故居。这幢老宅大三间的样式,外墙还完整,屋顶几乎全透光,只剩角沿还有瓦椽在负隅撑盖着。王国政示意他身边同行的同事、纪念馆保管部的魏雅丽女士寻找刘越用过的实物带回广州,显然,他们的这次寻访内容也包括与当年学员生平有关的物件,有的甚至可认定为革命文物。陪同的当地村民试前去掰厢房内一张废弃的古式床上的花版,可坚固得一时拆不开。这样日晒雨淋的,如不加移位保护,这张也许刘越小时候在老家滚过的老床,其命运最终还是朽烂,十分可惜。我陪着王国政先生来到靠左侧的傍屋,屋顶倒是全置的不漏,低矮的屋内堆放着农具、旧家俬、柴薪杂物。魏老师看上了一张极具年代感的桌面40厘米见方、60厘米高的四脚小桌子,搬过来掸抹了尘垢。大概是考虑体积有点大,不好携带或邮寄回广州,遂放弃。这时,我看见一袭蓑衣棕下有一乡间火盆,木架子也呈一些年代感,建议取此件。我和王国政先生同向思维地想到了这个体积小、易带携的火盆的情景设置价值:或许当年刘越在冬寒之夜的家中,组织召开党员会议时,与会者就围绕在这火盆四周,火盆里的火苗映照着热血沸腾的张张汉子的脸庞。魏雅丽女士高兴地同她的一个小伙子同事将火盆抹擦了一番,在征得主人家同意后,决定将此火盆带到广州的纪念馆,作为与刘越相关的物件展示。我们寻得物件的这幢老宅现在的屋主人,当然不是刘越的嫡传后辈。刘越的上辈是景德镇的窑户老板,刘氏宗谱记载他1903年农历腊月廿三日寅时出生于老屋刘村,派名圣灼。这幢老宅后来是刘越的兄弟居住,多年废弃后,刘越的一个侄孙刘荣孙(爷爷名“圣荣”,给孙子取名“荣孙”)便在紧贴老宅半边重建了楼房,那偏屋的一应物件,就是刘越侄孙刘荣孙的。我将那小方桌搬至刘越侄孙家,嘱咐他们收集到新居好好保管。征集的刘越故居火盆
藉此,我想向红色沃土的家乡都昌提个建议,可考虑在都昌南山烈士纪念碑下而临小东湖的那片“西河茗园”处,兴建个“都昌革命烈士纪念馆”,县史志办、退役军人事务局、文物所、档案馆等有组织地广泛征集与都昌革命烈士关的史料和物件而展陈,打造成一方全县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我认为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一是可丰富都昌红色教育的内容。人们在瞻仰南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之后,很顺道地去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在此红色平台更多地了解都昌革命史,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激发热爱都昌、尊崇先烈的热忱。二是有现成的场地可布馆。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隔湖相望的“西河茗园”处,有现今闲置的敞亮房屋的部分可供办馆,追寻先烈足迹,展示革命物件。三是现在还有征集红色史料和革命物件的条件。通过多方沟通,不少烈士的后代是愿意将一些与烈士有关的物件捐献给政府主办的展馆的,他们认识到这样不但有利于物件保存,而且有益于广为弘扬烈士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红色物件和具有革命文物价值的东西散落,必将愈来愈难征集,令人痛惜。四是可弥补都昌至今还没有对都昌地方党史进行系统展示的场地,也没有对都昌革命史料进行系统展览和开展交流研讨的场所——这当然只是个人的一己之建议而已。受广州农讲所纪念馆专赴都昌征集革命史料一事的触动,想提这个建议的想法便更强烈些。王国政(右)在后垅村与刘肩三烈士长孙刘同颜交流红色史料
我们陪着广州农讲所一行从汪墩老屋村来到刘肩三烈士的故里后垅村,刘肩三的嫡长孙刘同颜先生引着我们在刘肩三教育纪念馆参观。刘肩三与刘越大革命时期都是都昌革命运动的组织者,同为1926年春中共都昌第一个党小组的创始人。下午,我做向导,领着王国政先生一行拍摄了都昌县委大院外人行道上两棵樟树,是2000年前后从刘越故里的山上移栽而来,以此纪念中共都昌县委第一任书记刘越,也不忘县委机关当年从老屋村出发之初心。随后,寻访组一行去南山瞻仰中共第一个党小组成立旧址,并向南山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来自南国的魏雅丽女士一定要去我们领着去南山山麓的鄱阳湖边,感受了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浩淼和气韵。本文作者(中)与王国政(右)、向天启在向法宜先生纪念馆
广州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寻访组都昌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在与鄱阳湖文学艺术院(县文联)紧邻的都昌民盟组织的办公地,这里设有“向法宜先生纪念馆”。向法宜(向义)与其妻弟刘越新中国成立前夕都加入了民盟组织,为景德镇和都昌的和平解放发挥了独特作用。 向天启先生讲述了他决定捐给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的那口皮箱的故事。魏雅丽女士将前天在南昌向天启家中拍摄的皮箱的照片用微信传给我。这口皮箱外表是褐色的皮,绽开的一角处可窥见质地似是木板的衬底,老式箱搭锁保管完好。宽和高约60公分许,长有80公分许,算家用衣箱里敞宽的一款了。向天启先生讲述这口皮箱承载着的三姓、三代、三家的不平凡的家国情怀和人文价值。 刘越母亲胡菊秋画像
这口皮箱第一代主人是刘越的母亲胡菊秋(金翠),是120余年前胡菊秋嫁入刘家的陪嫁品。胡菊秋可是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娘家在都昌苏山益溪舍胡家。父亲胡廷玉(1841——1895)考取清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多在江苏为官,二品顶戴。胡菊秋是胡家的大女儿,饱读诗书。刘越幼年丧父,全赖母亲胡菊秋将他抚养成人。刘越上有两个哥哥,名圣荣、英浦。向天启当天展示了1955年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彭友善(超真)所画的一幅长轴《刘母胡老太人遗像》,一丝不乱的鬓髻、凌厉洞察的眼神、温润的手腕玉镯、束整的三寸金莲,那个年代有主见、富修养的女人形象惟妙惟肖。 这口皮箱的第二代主人是刘越的姐姐刘莹,是弟弟所赠。刘莹和丈夫向法宜是父辈指腹为婚的,贤淑的刘莹一生与丈夫相濡以沫,恩爱有加。哪怕丈夫处于人生低谷,也是不离不弃。刘莹比向法宜大一岁,丈夫平时总是唤她“莹姐”,以至向法宜的昔日战友、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江西省省长邵式平也一直是亲热地称刘莹为“莹姐”。刘莹早年在省女职蚕桑科学习,后随丈夫投身景德镇的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地方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年11月出版)能找到景德镇最早一批女共产党员刘莹的红色足迹。1926年11月中旬,北伐军胜利到达景德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景德镇公开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刘莹任妇女部部长,刘芳任妇女解放协会主任。妇协在景德镇轰轰烈烈开展妇女工作。主要成效是号召妇女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大力提倡女子受教育;反对对女工和童工的残酷剥削;提倡妇女放足、剪发;禁止蓄婢;解放娼妓。刘莹是当年景德镇声势浩大的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其时,刘越、刘肩三在都昌领导妇女解放运动也如火如荼,县城高小教员、国民党县党部执委、妇女部长陈玉吾(国民党左派)1927年初当选为都昌县妇女解放协会主任,执委中的胡静、戴淑芬皆与刘莹有亲戚关系。 刘越(前排)1931年与战友合影
向天启先生向我们讲述这口皮箱对于母亲刘莹的特殊情感寄托。1947年春,向法宜在都昌县城筹备创办私立任远中学,得到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次长、总统府上将参谋长刘士毅(都昌汪墩排门人)的支持。1949年5月12日都昌解放,向法宜在解放前夕,发动知名人士和县民盟组织成员成立都昌维持治安委员会,并亲自担任主任。作为都昌县民盟组织负责人的向法宜,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部队和平解放都昌,并在解放初期二野夏树屏、李冀础带领官兵接管都昌政权、维护一方稳定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私立任远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并入县立联合初级中学。1950年初春,向法宜奉江西省委统战部之令,调民盟江西省委工作。至1958年“反右”前,向法宜先后任江西省民盟省委会委员、常委、秘书主任、副秘书长,兼任过民盟南昌市分部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曾担任江西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人民检察署委员,当选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1950年春向法宜调离都昌时,一家人还住在县立中学一栋欧式的两层房子里的二楼,不住一楼的原因是当时匪霸尚存,怕土匪势力暗中加害。向法宜的岳母胡菊秋老太太在女婿1945年担任都昌县县长时,就一直随着女婿女儿生活。向法宜荣调南昌工作之际,在景德镇工作的刘越专门到都昌姐夫家,接母亲胡菊秋回汪墩老屋刘村生活。在拾捡胡氏带过来的衣物时,刘越看到姐姐刘莹家也没什么家什,一应衣被也需要箱柜纳装,便征得母亲同意后,将那口本属于刘家的皮箱留给姐姐使用。这口皮箱当然也承载着刘越许多美好的回忆,比如小时候,他的心爱玩具和母亲给的零花钱,就藏在箱底;甚至参加革命后,一些党的秘密文件也会藏于皮箱衣叠的夹层里。1966年暮夏的一个晚上,刘莹在南昌按照邮政所约定的接电话时间,听到刘越家人告知,弟弟刘越在景德镇投水,决绝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刘莹闻罢十分悲痛,从邮局回到家,抱着那口皮箱犹如怀抱着弟弟,恸哭一场。刘越自尽后,尸首都是姐姐刘莹去料理安葬的。没有了弟弟的日子,睹物思人,刘莹特别珍惜这口皮箱,这是弟弟刘越馈赠她的唯一物件,这口皮箱也就成了她思念弟弟的寄托。以后每次搬家,刘莹都要带上这口皮箱,直至老人1981年辞世。刘莹 瓷画像
这口皮箱的第三代主人便是向天启,承父业而管存。父亲向法宜1988年享寿85岁辞世,这口皮箱作为有特殊意义的“传家宝”传到了他这一辈。向天启先生儿女在外工作,他亦日渐年暮,他觉得这口皮箱最好的归宿,就是捐给公办的纪念馆,永久且安宁地发挥着老物件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他决定这次捐给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就是对舅父刘越最深的缅怀、最好的纪念。征集的刘越用过的皮箱
亲爱的读者朋友,我讲述了一个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融入都昌元素的故事。我期待哪天能去广州参观纪念馆,现场感受来自都昌的皮箱、烤火盆在展柜里呈现的那份静穆与庄重……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