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4-11-24
- 在线时间1289小时
-
- 发帖87169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177847
- 贡献值11178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87169
- 积分
- 1177847
- 贡献值
- 11178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老舍村溯源 老舍村是邵姓村庄,属狮山乡大垅村委会所辖。言老舍之“大”,指的是人口规模大,现有300余户,1300余人。言其“大”,当然亦有自古至今所呈现的大境界。老舍村始祖邵能甫像 狮山古属都昌县八都,老舍邵村成村于明嘉靖年间,距今500年了,肇村始祖是能甫公(1538——1591)。邵能甫字前岗,所以老舍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又冠“前岗厅”。 查邵氏宗谱相关资料,邵能甫的父亲邵伋(1502——1539)于明嘉靖年间由一都牌楼下(一称“涂家嘴”)始迁八都老舍村。都昌邵姓祖先有两个叫“邵伋”的。“伋”字常用来取名,孔子其孙就叫孔伋。一个邵伋(1123——1139)是都昌邵姓发脉始祖邵时之五世孙,南宋人,邵伋兄弟三个,两个哥哥也是依单人旁字取名,分别名邵侦(1117——?)、邵侃(1121——1183);另一个邵伋(1502——1539)是明代人,比南宋年间其同名祖先邵伋晚了379年出生。明代老舍祖先邵伋,字汝思,又名辅仁,是南宋先祖邵伋二哥邵侃的十五世孙。这个邵伋的父亲叫邵原道(1453——1533),居县市邵家街,生四子。似乎是要“原”祖先取名之“道”,邵原道给四子取名时亦依单人旁字,依齿名邵仕、邵佐、邵储、邵伋。本文作者在村中纪录采访 从一都牌楼下迁居至八都老舍村的邵伋,与夫人程氏生七子,其中长子、三子早夭,六子无后嗣。邵伋其它四子从老舍播衍脉络是:次子邵立甫于嘉靖年间分居竹峦里,形成如今的狮山乡竹峦村委会竹峦邵村;四子邵达甫在其儿邵源芳(1546——1593)那代,于嘉靖朝末期由老舍分迁九都畈嘴上,形成如今的万户镇西湖村委会畈上嘴邵村;五子邵诚甫于嘉靖年间由老舍村分居场山,其儿邵自芳(1566——1617)、邵超芳(1570——1648)于明万历年间又搬迁至螺豚岭,形成如今狮山乡老屋村委会螺豚岭邵村;幼子邵能甫留居老村址,形成如今的狮山乡大垅村委会老舍邵村。再往下溯村庄之徙源,邵伋四子邵达甫四世孙邵一洪(1601——1672),字惟大,于明崇祯年间由老舍村分居舍屋后,后裔于清顺治年间再移居大垅角北,后人以祖名“惟大”称村名,形成如今的狮山乡大垅村委会惟大邵村;邵伋幼子邵能甫七世孙邵燕适、邵燕逊于清雍正年间由老舍村迁一都大岭,形成如今的大树乡瓦塘村委会大岭邵村。“螃蟹眼”古井 邵能甫祖父邵原道由县城金街岭迁一都涂家嘴,邵能甫父亲邵伋由涂家嘴又迁八都老舍,其地是堪舆先生择的螃蟹吉地。2006年编修的《汇东邵氏大成宗谱》收录过当代邵氏后人邵继文先生辛勤撰写的一篇《老舍村村名的由来》,绘声绘色地讲述了邵伋得陶一相公之梦而因一份借契将原属胡姓人家的螃蟹山归为己有建村的故事,其故事之材料来源于民间讲述。在以上列出了邵伋子孙繁衍之脉络后,究其实“老舍”村之得名,似可简单理解为:邵能甫尽管是邵伋幼子,惟其一支留居老村址,是其它五个村庄的寻根之地,遂称“老舍”。原“螃蟹口”池塘处 老舍村居螃蟹吉地之说,有古迹印证。村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前,至今保留两口古井,井圈是当地坚硬的青石洞凿而成,村民说这是螃蟹的两只眼睛。井眼前原是有一口池塘的,形如螃蟹之口,现已填塞。老舍村近鄱阳湖,离万户西湖渡仅千余米远,而不受水淹;村周边有荞麦山、赵阳山、洞山、屋场山等,算是山清水秀;村东垅深畈长,良田沃地;环村公路朝东500米许与中万公路相连,出行便捷。老舍新姿,斯处确是一方宝地。 明代进士邵传一 老舍村的新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前的门楼有两重,一重冠“科第世家”,其源溯及明代崇祯元年(1628)中了进士的老舍村人邵传一;一重冠“甘棠树下”,说的是周朝召公甘棠树下听讼决谳的勤廉家风。据老舍村老一辈村民回忆,原“科第世家”的类似棂星门的老门楼要比现址前移五米的样子,门楼前有象征村中出过官宦的旗杆石、上马墩、鼓石等。单就邵传一的宦历,他做过福建漳浦(今属漳州市辖)的七品县令,敕授文林郎。“科第世家”与“甘棠树下”两块匾额的字样现在看上去涂彩夺目,像是新刻,其实老舍村难得地保存了老门楼的原件,只是在新修门楼时在镶嵌上去的原件表面,用彩色重新描绘了阳刻,与通体的新派风格一致。十分珍贵的是,第二重门楼正上方,砌的仍是老门楼的五层红石雕花,那栩栩如生、古朴雅致的虫鸟五禽、圆方饰纹,必将与无尽的静好岁月共度共证。“甘棠树下”门楼 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之四·选举”能查阅到明季进士邵传一的简略记载:“邵传一,崇祯元年戊辰会试,春卿子,字伯鲁,刘若宰榜。福建漳浦知县。”2008年,从都昌县储运股退休的老舍村乡贤邵猷道与谭俊、邵徽帛一起曾对邵传一的生平进行过搜稽,留下了难得的史料。 “科第世家”门楼 都昌狮山老舍村人邵传一(1579-1633),字柏鲁,号匡麓,生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早岁入邑庠,习易经,潜心治学,诵读不辍,无论是重霜积雪的严冬,还是汗淋蚊叮的酷暑,夜夜秉烛,年节无休,手披卷帙,穷经悟道。万历二十九年(1601)始,邵传一多年参加乡试,屡落第屡不馁,直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经七上公车,才中己酉科第十一名举人,时年31岁。邵传一好学不倦,得时人称誉。在他的苦学精神感召下,五个胞弟勤学不辍,均入邑庠,其中二弟邵传心得中万历戊午(1618)科张诚榜举人。 在邵传一的影响下,旧时的老舍村也是书香弥漫,诗礼传家。明清时村中邑庠生、太学生逾百人。邵伋按都昌邵氏辈份属十九世,邵传一属廿二世,另有廿三世邵一忱为明代拔贡生,考授刑部主司;廿七世邵封岱,清代贡生,任过南昌府武宁县训导、教谕。 邵传一在治学上力摒迂腐,反对刻板的教条文风,主张对圣贤之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儒学之士中颇获推崇。邵传一之“传持如一”,就是好学笃志,久而不怠。中举整整十年之后,他于崇祯元年戊辰(1628)已年届五旬而知天命时,终登进士之榜,敕授文林郎。翌年(1629)春,受命任福建漳浦县令。古宅里 邵传一在任内鞠躬尽瘁,勤政爱民,以公正廉明深得闽地漳浦县仕绅及百姓的称颂。是时,日本倭寇自海上经常犯境,滋扰百姓,烧杀掳掠,漳浦沿海民众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从鄱阳湖履新沿海之地的都昌人邵传一,到任后力主抗倭保民,亲率随从往沿海勘察,发现倭寇每乘潮水涌入时,划小舟上岸侵扰乡民,潮退则随潮返回,停泊于海面,使得明皇兵勇极难围剿。邵传一在摸清倭寇犯境的行动轨迹后,即动员乡民从山中砍来大批毛竹,乘潮退时在港湾出入口筑起竹篱。此后,海潮来时竹篱被潮水淹没,倭匪并无觉察,潮来时照常乘舟侵入,哪知潮退则被竹篱拦住,搁舟而无法逃遁。乘此之机,邵传一则率兵勇乡丁奋力砍杀捉拿,大退倭寇。此法随即在漳浦各海湾广为效仿,共拘倭匪数百人,数月后匪患渐息。邵传一在各处剿捕倭匪的激战中,身先士卒,与兵民同行,此间不幸感染风寒而一病不起,在任不足三年即以病致仕归休。漳浦县民呼吁祈请留任,邵传一则以坦荡胸襟直言:“吾生平锐意为民,谓日临事不误,且不欲玷累世清白,为先大人羞。而今已矣。”崇祯六年癸酉(1633),邵传一病逝于归休途中,年仅五十四岁。清同治选贡余靖献在为邵传一重立的墓碑撰铭称:“漳浦士民,含泪扶柩归里。其报恩抚民之夙愿,竟不获大展也。”其时南明王朝也在风雨飘摇之中,邵传一辞世11年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明王朝落幕。 封建王朝在浩荡历史大湖中更迭,作为一个读书人形象的邵传一其勤学的秉赋在老舍人身上代代赓续。当下,老舍村的不少年轻学子,以知识改变命运,书写着美好人生华章。 中秋民俗舞“稻草龙” 中国乡间一般是正月十五元宵节闹龙灯,而在都昌县老舍村,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也闹龙灯,而且每年农历八月十三、十四、十五连闹三天,不过龙是“稻草龙”——用当年早稻收割的新鲜禾杆扎的。邵猷道先生展示舞稻草龙灯钢叉 狮山老舍村中秋节闹“稻草龙灯”,此民俗起于何年已难考,总之是祖先一代代传承下来,形成一种特定民俗。民俗究实承载着一种民间信仰,灌注了信仰的力量,便显得无比的笃守。比如老舍村耍“稻草龙”的民俗,其民间信仰的内核还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间的节点是在中秋节,早年的农耕没二季稻,中秋节前已收割了仅有的一季稻,无论当年是丰收还是歉收,人们在颗粒归仓之余,以新刈的稻草扎编龙身,以舞龙的仪式,佑期来年有个好收成。当村外人身临其境,体验了一回老舍村的闹稻草龙,看到举龙身的钢叉尖矛下,三片薄圆铁片上下抖动而窸窣作响,就会感知到这种民俗除了祈求丰收,还有驱赶邪祛的寓意在其中。求福也好,避邪也罢,表达的都是普通百姓的向上向善,这就让民俗涵泳的民间信仰有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不做不快的操持。在老舍村村中老人的记忆里,“文革”期间村上的中秋稻草龙照舞。前两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在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后,老舍村的中秋稻草龙仍照舞,只是方式上不那么喧闹张扬。老舍人有了“稻草龙”民俗的感召,在“千里共婵娟”的每年中秋佳节,同时会“千人同赏灯”,在外务工和生活的村民,无论经千里迢迢,也无论历千山万水,都会回到家乡,赴祖先流传下来的“稻草龙灯”之约。老舍村舞“稻草龙灯”(来自网络) 老舍村中秋闹稻草龙灯,有外人能看明白,或是一时看不明白的民俗范式。老舍的“中秋灯”,特别的讲究顺“天时”。比如稻草龙灯的盏数和每盏龙灯上插香的根数,皆取每年月数的倍数。正常年份一年12个月,灯数和香根数就是从12到24到36(盏或支)等等;农历闰年有13个月,灯数和香根数就是从13到26到39(盏或支)等等,龙头数目尤盛。龙灯队伍的起始组织单位是族上的房份,老舍村有五大房,一房拉起一支龙灯队,汇合到祖祠接续。全村有300余户,龙灯队伍每家每户都会到,在爆竹烟花的喜迎中,只是龙头进门笑嘻嘻,龙身、龙尾便只在门外的锣鼓声中升腾起袅袅烟气,就是这样的简化入门仪式而节省舞龙时间,每晚也是经常闹灯到深夜一两点才好收灯。 老舍村稻草龙灯扎制简便且成本极低,仅是稻草缠团而成,插于钢叉尖矛顶。稻草上自然不便点蜡烛以亮龙灯,只极简易地插香。香有色彩、有粗细、有长短,草龙的灯姿便显异彩、显参差、显明灭。一个晚上舞灯下来,通常香要换过四巡。 老舍村人的中秋舞稻草龙灯,是祈求丰收,是驱邪避灾,是娱乐休闲。总之,是表达了村民一年又一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舍村“稻草龙” 人们期冀的岁月静好里,总有一些脊梁式的人物在负重前行,甚至为此甘洒热血。可以说,老舍村也是个洇染红色的荣光之村。在《都昌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狮山乡有七位革命烈士英名有载,而其中三名是老舍村人。三位革命烈士是:邵继峦,红10军担架队长,1935年牺牲于弋阳,年仅25岁;邵继法,解放军战士,1949年在浙江定海金塘岛牺牲,年仅34岁;邵继洗,解放军战士,1949年在浙江定海金塘岛牺牲,年仅33岁。村中人如今已讲不出三位烈士是如何投身革命队伍而最终壮烈牺牲的,能零星道来的是,三位烈士均无嫡传子孙;邵继法、邵继洗不是亲兄弟,但俩人是同时被国民党抓壮丁而去了战场的,应该是后来弃暗投明参加了解放军;邵继峦、邵继洗俩烈士在当地未立墓碑,2010年前后,狮山乡民政所让大垅村干部领了邵继法烈士的墓碑,安葬于村北凤咀山;邵继法烈士有胞弟邵继海,一世务农,十余年前已去世。南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烈的生命开鲜花。如今的老舍邵村,新时代有新面貌。老舍村人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大步前行……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