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4阅读
  • 23回复

[小说]篁竹峰下的孤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926
积分
4499
贡献值
26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27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2-27
我的老家
多宝乡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23-04-18
1985年,我在上海沪东造船厂实习,曾遇到几位曾在江西插队的知青,一说是江西的,他们很激动,说江西是个好地方,江西佬俵很纯朴,也很热情,跟我聊在江西的过往。其中我还认识一位知青带回上海的江西女子,那时她已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是一名车工师傅,我亲切地叫她阿姨,后来一到她所在的车间,她的工友都喴着说你老乡来了。我有时在想,她是幸运的,她们的爱情也是稳固牢靠的,跟着知青从农村来到上海成为上海工人,没有成为知青回忆的“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后在广西、广东、云南的知青相继向上级写信反映问题的推动下,国家作出了知青返城的决定。我记得我们村曾接待过几位知青,前后住过几个月,后知青点建好了他们就搬到知青点去了,那个知青点曾是我们放牛的地方,我们村让出不少田和山,并叫“新村”,成了一个新地名。我们那里待知青很友好,基本不让她们干农活,因为她们根本不会干,我们公社成立一个宣传队,宣传队成员基本就是知青,这些知青应该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根本没有书上和电视上说的知青的艰难。


发帖
60
积分
437
贡献值
2
都币
0
在线时长: 217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23-04-19
我读小学时有4个上海女知青当过我的老师。

发帖
684
积分
12680
贡献值
80
都币
0
在线时长: 67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23-04-19
第3章 篁竹峰下的茅草屋

        “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一声稚嫩而清甜的女生声音,把顾文林怔怔地看着远去离上海轮船码头的目光,拉到旁边的座位上来。
       顾文林抹了抹眼泪,回过头来,看到旁边座位上,一位年纪跟自己相仿、衣着朴素、漂亮清秀的女同学,正大方地跟自己打招呼,连忙回答说:“你好,我叫顾文林,你呢?”
       “我叫邱慧丽,十八女中的,这是我妹妹邱雅丽,我们俩个一起去农村插队。”这个文静的女同学很大方地指了指旁边长得很像的另外一个女同学。
        “你们姐妹是双胞胎吧,长得这么像?”顾文林顺着邱慧丽的手指,看看她旁边的女孩子,有些惊讶。
“是的,我们俩是双胞胎,都在十八女中念高一。”邱慧丽和妹妹邱雅丽都笑起来。
        “很高兴认识你们,你们也是第一次出远门吧?”顾文林回答道,他刚才离开轮船码头剧烈波动的心绪,现在渐渐平复了。
         “嗯,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上海,这是第一次出门。”
         “你们姐妹俩下乡插队,都落脚在同一个知青点吗?”
         “是啊,我听说我们这两排人,也都会分配到江西永昌同一个知青点,到了目的地永昌,那边的知青办会安排上同一辆车去往知青点。”邱慧丽用手指了指坐在一起的这两排年轻知青们说。
         “嗯,刚才听工作人员讲,确实是这样的,以后我们都要生活在同一个知青点了,我们跟我们这两排知青,相互之间提前都认识一下,打个招呼吧。”平时就比较外向的顾文林若有所思,他想起来应该跟身边这两排知青都认识一下,正要起身,旁边座位上一位国字脸的男生,主动伸手过来和正在聊天的顾文林握手:
        “你好,我叫陆绍刚,二十五中的,以后我们就要插队在一个地方了,请多关照。”
         顾文林赶紧站起来,也很礼貌地伸出手来和陆绍刚握手:“我叫顾文林,十九中的,请多关照。”
         “蒯冬宝,五十一中的,请多关照。”
         “王桂玲,女子九中的,请多关照。”
         “黄小龙,二十九中的,请多关照。”
         “刘志坚,三十一中的,请多关照。”
         “谢雨莀,女子十五中的,请多关照。”
         “韩怡,女子十六中的,请多关照。”
         顾文林、邱慧丽这两排年轻人,很快都相互认识了,慢慢攀谈起来,打发这无聊的船上时间,船舱内的气氛也开始活跃起来了。这些知青们都知道,他们这些陌生而又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上海老乡们”,以后到了江西永昌,都要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很久很久,离开了故乡上海,离开了亲人们,以后他们才是最亲的兄弟姐妹们了。
       轮船行驶得比较慢,从上海轮船码头驶出来后,溯长江而上,经过两天两夜的水路行驶,第三天上午十一点多,轮船才到达湖口,进入鄱阳湖水域。这些年轻的知青们长时间在船舱里,时而聊天,时而打盹,一路上疲惫不堪,迷迷糊糊中陆续听到轮船广播“太仓、江阴、南京、芜湖、池州、安庆、湖口”这些地名。他们以前在地理课本上听说过这些地名,但从来没有到过这些地方,今天第一次经过这些陌生的地方,他们都有些好奇,会下意识地看一看轮船外面的景色,无非都是宽阔的长江江面和江边的堤坝,再有就是更远处的农村和城市轮廓,再也看不见故乡上海了。轮船过了湖口之后,听广播介绍,还有三个多小时左右,就要抵达他们的终点港口——永昌港。
       知青们一个个都带着疲惫的眼神,看着轮船外渐渐宽阔的水面,两岸青山林立,风起云涌,天气有些阴沉,顿时明白这边应该是鄱阳湖了。他们将要在这里扎根,与当地老乡们同甘共苦。看着眼前的青山绿水,每个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各自的家乡,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只能等待命运的安排。
       4月30日下午三点半左右,这艘满载上海知青的轮船,终于抵达江西永昌港——一座滨临鄱阳湖北岸的简陋客运码头。几百位年轻的知青陆续走下船,踏上永昌码头那长长的登陆台阶,仰望着陌生的天空,只见岸上早已经锣鼓喧天,永昌县政府知青办组织了比较隆重的欢迎仪式,码头上到处贴满了“热烈欢迎上海知青来永昌插队落户”的标语,这让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青们又有些受宠若惊。这些热闹的锣鼓声,似乎也催促着这些年轻的知青们拎着各自的行李,加快了脚下的步伐,有序地走上岸,来到永昌码头前开阔的道路上。永昌县知青办的工作人员们,正在指挥着远道而来的知青们站好队伍,等待永昌当地政府的安排。
       一位身穿白色的确良短袖衬衣、戴着一顶旧草帽、年纪大约四十多岁的干部拿着喇叭,站在人群的最前面,指挥人们站好队伍后,示意锣鼓队停下来,然后用听不太懂的半方言半普通话讲话:“同学们,我是永昌县知青办李主任,受县政府委托,接待你们这些从上海远道而来的知青们,非常欢迎你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上山下乡,到我们永昌来插队落户。我们已经同各个公社的负责人协调好了,你们将被分散安置到我们永昌乡下各个公社的知青点。你们到达各自目的地知青点后,都会有当地的干部和老乡们,带领你们学习种田种地,学习各种农村生产技术......”
        李主任介绍了一系列的后置安排,最后又慷慨激昂地表示:“同学们,我们永昌,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土地肥沃,只要勤快踏实,努力学习,温饱是不用发愁的,希望你们能以饱满的激情,早日为永昌社会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话音刚落,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顾文林站在人群里也跟着鼓起掌,平时好动的他,这时候却有些不自在,他一边鼓掌,一边偷瞥了一眼李主任的身后,停着好多辆绿色的解放牌大卡车。顾文林心里在想,他们这些人应该要被安排坐上这些解放牌大卡车,去往乡下各落脚的知青点吧。
        紧下来李主任的讲话,果然印证了顾文林的猜测:“请大家按照编号排好队,听我点名,然后登上我身后这些大卡车,去往各个目的地知青点。你们登上各自卡车之后,共同推选一位知青队长,带领你们,来和当地的老表们打交道。”
        在平息了一阵鼓掌声过后,知青办李主任拿出花名册,挨个点名,安排知青们登上不同的大卡车,去往各自落脚的知青点。顾文林和邱慧丽等同来的十个知青们,被安排到同一辆大卡车上,开往一个叫篁竹峰知青点的地方。
       没有什么鲜花,也没有掌声,只有解放牌大卡车沉闷的发动机发出“隆隆”的声音,拉着顾文林他们,向码头上的人群挥手告别后,迅速离开永昌码头,离开永昌县城,碾压过凹凸不平的石子道路,往永昌丘陵起伏的广袤农村行进。上车之后,大家在车斗里又相互聊起来,一路在轮船上, 非常健谈又相对年长、颇有组织能力的顾文林,很快就被大家推举为知青小队长。顾文林反倒有些没有思想准备,但想起被在学校里被批斗的情景,他觉得这个时候,应该挺身而出,争取先进,做出表率,带领大家渡过这艰难的岁月。
       不知道过了多久,大卡车又在一条简陋的乡村街道尽头,从石子道路转到狭窄的乡村土路上,继续行驶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天色快要落暗,大卡车才颠颠簸簸地在一条简陋的乡下集镇路口停下来。
       “篁竹峰知青点到了,请大家下车。”穿着军装的司机跳下车来,用夹生的普通话招呼车斗里的知青们下车。
顾文林和邱慧丽他们这才回过味来,这昏暗简陋的乡下集镇,黑糊糊的,不仅没有路灯,连街上那些店铺里照明的都是暗淡无比的煤油灯光,让这些从大都市上海来的知青们,一点心里准备都没有。
       一群衣着简陋的当地老乡很热情地打着手电筒,围上来欢迎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青们,领头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用晦涩难懂的半方言半普通话自我介绍说:“同志们,我是东山公社篁竹大队书记刘友进,接到上级通知,说你们十位上海来的知青,要落户到我们公社篁竹大队知青点来,我们在这里已经等候你们很久了,现在我们领你们去知青点,那边知青点也早就准备好了。”
       “刘书记,非常感谢你们,给你们添麻烦了,我叫顾文林,刚刚被大家推选为知青小队长。”顾文林赶紧站到最前面,放下自己的行李和物品,伸出双手,跟刘书记握手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到我们篁竹大队插队,以后我们都是一家人,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们讲,这栋房子,就是我们篁竹大队部。”刘书记指了指旁边这栋两层的简陋青砖瓦房子,对顾文林他们讲:“这篁竹大队部到你们插队的篁竹峰山脚下的知青点,还有好几里路呢,山路不好走,让我们老乡给你们抬行李。”
       刘书记随即招呼同来的几个老乡,热情地帮着这群年轻的知青们扛抬着行李,打着手电筒,从篁竹大队部旁边的路口拐过去,沿着坑坑洼洼的田埂小路,深一脚浅一脚,一直往大山脚下那边走。
        “感谢各位大叔帮忙。”
        “你们不要太拘谨,来到我们这里,以后都是永昌老表。”
        “......”
        顾文林也指挥着年轻的知青们,紧跟着跟老乡们的脚步,往陌生的知青点走去。这个时候是晚春时节,田野里到处都是青蛙的叫声,天气也暖和起来了,四处都是田野芬芳的气息。一群人顺着老乡们的领路,又走了半个小时,才走到一片满是茅草遮蔽的山坡下。夜幕已经笼罩了这片大地,四处漆黑,难辨东西,年轻的知青们跟着这些老乡们,走上小山坡,才看到一片比较开阔的院落。刘书记用手电筒照着前方一排茅草屋说:“同志们,你们的知青集体宿舍到了,就是这里。”
       顾文林这些知青们齐刷刷地顺着手电筒的灯光,朦胧间看见前面几米处一座比较平整的操场,操场边上紧挨着一排低矮的小茅草屋。再走近看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中间那间小屋窗洞中折射出昏暗的煤油灯光。刘书记领头推门而进,顾文林这些知青们也鱼贯而入,一阵疾风吹过,煤油灯光来回地飘荡,让这群来自大上海的男女知青们有些不知所措——看来这里的生活环境比他们想象中的差很多。
       堂屋大概有30多平方米,里面布置很简陋,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长条凳子,墙角里堆放着很多农具,角落里还放着一个大谷仓,桌子边上点着一盏煤油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坐在煤油灯下剥花生米;另一边坐着一个刻板阴惨、嘴角有些歪的老头,正坐在桌子旁边抽旱烟。看到刘书记领着一群人走进来,两人才晃晃悠悠地站起身来打招呼。
       刘书记指着老头子和老太太对大家介绍说:“同志们,这是看管林场的刘继发,那是和他的老伴张大娘,他们是附近山下刘家塘的,大家以后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老刘商量,他未来就是你们知青集体户的户长了。”
        顾文林听完刘书记的介绍,连忙伸出手,握住刘继发的手,很客气地说:“刘大爷,给你们添麻烦了,这么晚还在等我们,我们这批知青一共十个人,请多多关照。”
       刘继发看上去五十多岁,中等身材,满脸皱纹,嘴角有些歪,眼光冷峻,在昏黄的灯光下依然有一丝煞气,让顾文林和知青们都有些心生不适,只是初来乍到,不了解情况,也不好多问。
       刘继发却有些不冷不热地用永昌本地方言回答顾文林说:“不妨事,侬一帮人大老远从上海过来,怕是吃不了俺们这苦。”
       顾文林和知青们都没有听懂,有些疑惑,转头就看到刘书记瞪了刘继发一眼,对他说:“这些年轻的崽俚女崽俚都是从上海过来的知青,要好好招待,老刘头你们去把饭菜赶紧端到堂屋里来,他们都还没有吃饭。”说完,便继续招呼老乡们把行李都放到屋里来,因此也不好继续追问。
       趁着刘继发和老伴取厨房端菜饭到堂屋里来的间隙,刘书记又领着知青们来到堂屋外面,向顾文林他们简单介绍知青集体宿舍的情况:“同志们,我们这里属于东山公社篁竹大队,我们身后这座大山就叫篁竹峰,现在站这个房子,是我们篁竹峰林场,前不久听公社领导说你们要来,我们已经提前打扫过来,也收拾好了,这边一共有8个空房间和一个堂屋,外面还有厨房和茅房,基本生活。每个房间两张木床,一张桌子,一条长凳,你们一会儿可以安排两个男知青或者两个女知青住一个房间,房间分好后,把各自的行李都放到房间里,然后到堂屋里来吃饭。”
       大队刘书记又指了指堂屋里桌子上冒着热气的饭菜说:“同志们,这是刘继发和他的老伴给你们做好的晚饭,大家坐船累了一天,早点吃完饭,就去休息,我们明天再过来安排田地的事情。”说完,又叮嘱了一番刘继发夫妇俩,转身就招呼在操场上等待的几个老乡,打着手电筒离开知青点,只剩下顾文林这十个知青和林场看护的刘继发夫妇俩。
       顾文林赶出门来向刘书记道谢送别,被刘书记一把挡住,说不用送,让他们赶紧吃饭休息,又叮嘱了顾文林几句,住在林场,晚上要注意安全,就带领老乡们自行离开。顾文林转身折返堂屋内时,看到刚才这群斯斯文文的知青们,早已如狼似虎地拿着碗和筷子,个个都狼咽虎吞——看来大家都已经饥肠辘辘了,顾文林笑着说“你们这帮人也不等等我,不要把菜吃光了,给我留点。”
       黄小龙端着饭碗,嘴里一边狼吞虎咽地着饭,指了指他和邱慧丽中间的空位子,一边招呼着顾文林说:“队长快点过来吃,邱慧丽已经帮你盛好饭了,今天真是饿死了,早晨在船上吃了点干粮,一直饿到现在,肚子里早都咕咕叫。”
顾文林见状也赶紧坐到桌子跟前,拿起筷子夹菜,桌子上的菜都是青菜马铃薯荠菜之类,没有一片肉,菜里油水也少,但此时肚子已经饿得快没有力气,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撑到现在,张开筷子夹了一摞菜到碗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可能真是饿坏了,这顿晚饭大家都吃得非常香,只有片刻功夫,桌子上所有的饭菜都被吃了个精光。坐在堂屋门口抽旱烟的林场户长老刘头看得直摇头,还用永昌本地话,冲屋里小声骂了一句:“这帮死崽俚女崽俚,跟饿肚鬼一样,吃得那么快,不怕咽死。”
       林场里的老刘头,他家就在山脚下两里多路以外的村子里,早晨大队刘书记专门跑到林场来检查准备工作,还专门叮嘱过他,让他夫妻俩这两天在林场照顾一下上海知青们的生活,做一做饭,帮一帮这些人生地不熟的知青们早日安顿下来,向来好吃懒做、心术不正的老刘头满嘴答应,心里却盘算着,给这群知青做做饭,指挥一下他们,比下地干活要轻松很多,工分又不会少一个,这是好差事,当然乐意。
       吃完晚饭,户长刘继发和老伴张大娘收拾好厨房,跟顾文林他们打了个招呼,就径直回家。队长顾文林这才和大家商量安排分房间,经过商议,往厨房茅房那一边三间留出来作为女生宿舍,晚上上厕所也方便一些;往外面上山坡那一头几个房间作为男生房间,还剩尽头两个房间暂时空在那里。最终顾文林和蒯冬宝住一个房间,黄小龙和刘志坚两个人住一个房间,陆绍刚晚上呼噜比较大,怕影响到其他人,主动选择自己住一个房间;邱慧丽和邱慧丽姐妹俩从小住在一起,因此两人共一个房间,一脸稚嫩的王桂玲和胆小的韩怡住在一起,胆子比较大的谢雨莀则单独住隔壁房间,并约定有什么事情招呼一声,大家都要踊跃出来帮忙。
       大家各自把行李从堂屋拎到新分的宿舍里,蒯冬宝从堂屋里拿了一盏煤油灯点亮了,跟着顾文林推开自己的宿舍房门,两人扫视了一下,房间四面都是黄色的土坯墙,墙上贴了不少报纸;房间上面两根木头做的房梁,靠墙的地方垂放下两根绳子绑着一根长木棍——应该是挂衣服的;斜屋顶上依稀可以看到屋顶铺的茅草稻杆;房间往里有一个窗户,窗户外面依稀可以看到山上的灌木丛,黑压压的一片;窗户两边靠墙各有一张简易单身木床,床上已经铺好了干净的床单和被子,房间的地面平整结实,也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顾文林看了看,心里还是比较满意的,放下手里的行李,对室友蒯冬宝说:“冬宝,看来刘书记他们没少花心思,帮我们把宿舍收拾得这么好。”
       蒯冬宝小心翼翼地把煤油灯放到桌子上,一屁股坐在床边上,高兴地着说:“嗯,还不错,躺下来就可以睡觉,我今天累死了,两条腿早都不听使唤,今晚要好好睡上一觉。”说完就脱去外套,脱掉鞋子,倒在床上立即睡起来。
       顾文林则从自己的行李中,拿出毛巾和牙刷,走到外面厨房里打水洗脸,外面好几个知青也正在洗涮,大山脚下的夜晚寂静得有些可怕。顾文林站在厨房外面,面对着后面山林洗漱,借着幽暗的灯光,才看清自己面前全是大山的灌木丛和树林,一点围墙遮挡都没有,有些毛骨悚然,看了看旁边邱慧丽邱雅丽姐妹也还在洗漱,也不敢多讲,等她们都洗漱完后,赶紧一起结伴回到各自房间,拴上房门,躺在床上。顾文林连日来都没有睡过一个好觉,这时候非常疲惫,但这个晚上他却睡得很不踏实,脑海里都是阴森森的大山,耳边响着室友蒯冬宝断断续续的鼾声,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整晚都没有梦,一直捱到天明。

发帖
684
积分
12680
贡献值
80
都币
0
在线时长: 67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23-04-19
回 僧推月下门 的帖子
僧推月下门:1985年,我在上海沪东造船厂实习,曾遇到几位曾在江西插队的知青,一说是江西的,他们很激动,说江西是个好地方,江西佬俵很纯朴,也很热情,跟我聊在江西的过往。其中我还认识一位知青带回上海的江西女子,那时她已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是一名车工师傅,我亲切地叫她阿姨,后来一 .. (2023-04-18 16:24)

最近为了写这部知青小说,我大致翻看了那些比较有名的知青小说,给我的印象只有两个字:沉重,我不想把我的小说写的那么沉重,我读了土塘知青阿义老伯发的那些知青帖子和照片,感觉他们的知青生活虽然比较艰难,也存在一些不公平,但总体还算可以,结局大都比较好,不像史铁生他们笔下那种非常尖锐的矛盾。而且阿义老伯的字行间,也充满了对知青生涯的怀念。所以我更多的想从寻常的知青生活,以及他们当年的心境、遭遇、求学和思念上海等方面入手进行撰写,也反映上海知青与都昌人民的深情厚谊。

发帖
926
积分
4499
贡献值
26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27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2-27
我的老家
多宝乡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23-04-20
给个小建议:为增强现场感,一是长江客轮没有直接进入鄱阳湖的,上海过来的客轮只能在九江下,长江客轮六七十年代是“东方红1、2、3号”,后改为“江渝”“江汉”。二是知青当时来到农村时都是分散住在各个村,知青点都是半年后建的,在我们那里知青点也基本是瓦房,茅草房只有猪圈和牛棚。三是知青刚到一般不会马上安排干活,都会让他们先休息两天,熟悉一下当地的环境,购买点日用品

发帖
684
积分
12680
贡献值
80
都币
0
在线时长: 67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23-04-20
回 僧推月下门 的帖子
僧推月下门:给个小建议:为增强现场感,一是长江客轮没有直接进入鄱阳湖的,上海过来的客轮只能在九江下,长江客轮六七十年代是“东方红1、2、3号”,后改为“江渝”“江汉”。二是知青当时来到农村时都是分散住在各个村,知青点都是半年后建的,在我们那里知青点也基本是瓦房,茅草房只有 .. (2023-04-20 17:04) 

OK,我一直想找知青们当年的生活情景,但找遍了资料都找不到,你这段话对我来讲很重要,我就按这个重新修改。我还想问的是,知青点的房子,后来是当地公社统一为他们建的吗?

发帖
684
积分
12680
贡献值
80
都币
0
在线时长: 67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23-04-20
有没有哪位知青能给我比较详细地讲一讲,上海知青当年从上海坐轮船到九江码头后,一路从九江到都昌乡下的经过,再在都昌乡下老表家里是如何度过的,比如饮食、起居、干活等情况,以及后来迁居知青点的生活情况,后来有没有新的知青加入进来?只要给我讲一讲大致的脉络,剩下的细节我来构思。小说虽然是虚构的, 但一定是建立的真实的故事之上,化实为虚,还原生活,这样的小说才有意义。

发帖
926
积分
4499
贡献值
26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27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2-27
我的老家
多宝乡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23-04-21
我那时只有几岁的人,好多不记得,当时我们村分了几个上海知青,一开始队长也没安排他们干活,他们刚来农村什么都新鲜,安排住在我们村一户住房相对宽松的八间老屋里,他们常逗我们小孩玩,我们村民也以他们为新奇,总想从他们身上学点城里人的东西。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姓张的上海女知青脖子有疤痕,我们小孩都骂她“拉颈”。一开始还会派他们跟社员一起干活,可他们根本不会干,锄草常分不清哪是草,间苗不知道分辩去留,队长就很少派他们干活。半年后知青点建好,他们就搬走了。知青点是公社建的,选址、与村里协调划拨田地和山林等,我们叫他“新农村”,简称“新村”,还会派一名队长和2-3名社员作为师傅一样带领知青干活。后来知青点的田地都是那几个当地农民种,知青就搞宣传,我们放牛常去看他们排练。那时我太小,只记得个大概

发帖
684
积分
12680
贡献值
80
都币
0
在线时长: 67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23-04-21
看来我这部小说要暂时停下来,我现在写的好多内容,都与老兄提供的一手材料不符,想等今年底过年回老家时,再去都昌几个知青点看一看,找一找灵感,特别是我印象中的篁竹峰下那个敬老院,我是1994年去大树二中念初三时,路过篁竹峰山脚下走过好几回,后面就没有再去过,二十多年前的印象已经很模糊,写作都得靠网上看照片,有条件也去土塘镇辉煌村看看,多走访一下,可塑造的题材也就非常广了,比我现在闭门造车要强得多,非常感谢老兄提供的宝贵材料,我接下来准备再重点修改《新妙湖畔的晓风残月》,把它修改好修改完整,达到最终成书的标准。写小说很累的,有时候就想着早点完成初稿,回头再慢慢改,往往会把好的思路给写歪了,造成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还不如暂时停下来。

发帖
926
积分
4499
贡献值
26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27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2-27
我的老家
多宝乡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23-04-21
每个地方对知青的对待也不尽相同,你也不必计较我所说。总体上我们当地人对知青很友善,有好吃的东西也会送给他们尝,有时他们送一块肥皂给当地人,当地人会送一筐花生给他们,大家相处得很好,不象有的电视上的故事。你可以到我多宝的新村去拍几张照片,房子还在,只是比较荒凉,在一个山沟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