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门河因地处虬门咀而得名。鄱阳湖枯水季节,虬门河汇集了上游汉池湖,沙嘴湖,簸箕湖及漳田河,土塘河三湖两河之水,通过封门利家嘴与超子山之间的狭长河道,奔流而下,经宽阔的周溪老街前的大港。再进入大湾,最后才缓缓地流经饶河口汇入赣江。
虬门河给周溪老街带来了繁荣热闹的景象,周溪老街前的大港内栀樯林立,商贾云集,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彼此起伏,不绝于耳,船载车推,热闹非凡。不过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虬门河里丰富的水产资源和美丽的风景。
记得小时候,每到鄱阳湖的枯水季节,我们一伙湖边长大的“水猴”们,在河边尽情戏要,捞鱼摸虾,拾蚌捡螺,同时还“偷”捡渔民拉下的鲜鱼干货……,当时那种欢快的情景。那些绮丽壮观的景色至今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河中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网桩,网桩上挂着的长长的、张着大口的渔网,上齐天,下齐地,任何鱼儿都遍不过渔民布下的天罗地网。
下网桩和装网是项技术活,技术要求很高,都由有经验的老渔民来做,每根网桩都要距离相等几成一条直线,向上斜插在河床上,每隔一二个网桩再斜插一根支架,这样才能经受得住消急的可水冲击。
网袋呈喇叭形,前大后小,分别挂在网桩上。网袋两丈多长,尾端用麻绳打着活结扎紧,取鱼时只要将活结一拉,鱼就哗啦哗啦地倒进了船舱。如果老天刮了一两天大北风,河水变得浑浊了,此时河里的大鱼小鱼就压排而下,随着水流不由自主地进入网袋中。有时鱼太多网装满了,有的网桩经受不住,就会连桩带网被水冲走。这时候渔民们只好忍痛赶快将绳子割断,如果还来不及就用刀子划开渔网,让鱼儿回归大海,再重新下桩挂网
在“紧挡”(“紧挡”是渔民的一句俗语,意为出鱼高峰)下鱼的时候是怎样一凡景象强?没有见过当时情景的人,是无法想象的,我可以好不夸张地告诉你,你用菜篮或卷箕站在齐膝盖的水中,一天捞个几十上百斤鱼是没有问题的。
这段时间不管是谁到河边玩,只要喊一声“老板,天红地白啊”,马上就有顿丰盛的“河水煮河鱼”,你可以大口大口地“大块朵颐”的了。如果是买鱼的话,不管你带的什么家什,你只管装满,也不用称,你估摸着给点钱就行,渔民决不计较。大好晴天渔民们将鱼加工晒干,河岸上到处一片雪白,在阳光照耀下,晃得眼睛都睁不开。但如果是阴雨天,那就看着“银子化成水”了,你就是用车推担挑渔民也不在乎,甚至还会叫你多装些,落得做个顺水人情。
虬门河是当时的水路交通要道,是鄱阳县车门等地,都昌县的南丰,乡溪,万户和西源等乡镇船民外出做运输生意的必经之路。虬门河紧挡时,一天一小放,三天一大放。船民却十分头痛,只有等放挡船才能通行。放挡时船民如临大敌,全神贯注,小心奕奕地驾驭,船缓慢地顺流而下,不然的话,一旦撞上了网桩,就麻烦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末期,“向荒山要粮,叫河水让路”的口号响彻云天,人们都在积极响应这一伟大号召。于是都昌就发动了全县公社社员到周溪来围湖、堵港、造田。用军事化的方式修促社员们“抓晴天,抢雨天,月亮底下当白天”,“奋战一冬天,坚决完成堵港截流向党中央报喜……"
社员们顶着星辰上工地,披着夜幕回工棚。奋战了一个冬天,把周溪大港上在石梁汪村下在王爷庙,建了两条圩坝,从而虬门河从此改了道,成S形绕道泗山外边山脚下缓缓流去。三湖两河的水到枯冬时节再也不注入虬门河。昔日富饶美丽的虬门河变得平淡无奇,冷冷静静,过去的繁华美景成了历史的陈迹。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其失必有其得。虬门河虽然失去了原来面貌,但换来了周溪万亩良田和精养鱼池,解除了洒山村民舟揖之劳,告别了血吸虫之病殃。(曹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