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家规】立业为艰,诸子弟毋忘祖泽守成匪易,愿儿孙勿坠家声。 (一)
都昌县有“横塘村”,是段姓村庄,属三汊港镇黄冈村委会所辖,现有村民900余人。单段姓横塘又分上屋和下屋,分别现有村民300余人、500余人,明朝建村时分属桂科公(二房)、桂珽公(五房)兄弟俩的后裔。究实1970年代,横塘村还包括临上屋的数户庵里吴姓人家。2023年横塘村在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张贴“乡贤榜”,首期上榜的有段训锋、段谟法、段谟前等,“村中博士就有六七个”。
上屋始祖桂科公画像
“横塘”是个颇具江南诗境的字眼。北宋诗人范成大、南宋诗人陆游就分别有以《横塘》为题的诗。范成大之“横塘”是离愁送别之地——年年送别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沉郁爱国的陆游之“横塘”,难得一现欢快之诗调——横塘南北埭西东,拄杖飘然乐无穷。若要真索诗中“横塘”之所在,有三解:一是古堤名,三国吴大帝时于建业 (今南京市)南淮水 (今秦淮河)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晋朝左思《吴都赋》:“ 横塘查下 ,邑屋隆夸。” 唐代崔颢《长干曲》之一:“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皆吟此地。二是另一古堤名,在江苏省吴县西南。宋贺铸《青玉案·横塘路》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贺铸的另一首《青玉案·南歌子》词:“一钩新月渡横塘 。谁认凌波微步、袜尘香。”皆咏斯处。三是泛指水塘。唐代温庭筠《池塘七夕》诗:“万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横塘似旧游。” 前蜀牛峤《玉楼春》词:“春入横塘摇浅浪,花落小园空惆怅。” 宋陆游《秋思绝句》:“黄蛱蝶轻停曲槛,红蜻蜓小过横塘。”皆具指村中一塘而已。“十里横塘”更是在诗人笔下别出情调。
下屋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都昌县三汊港镇的横塘村之得名,源于村头有池塘就叫“横塘”。不过塘域如今全然不见“十里横塘过雨,荷花香细、苹末风清”之“波上叶舟轻”,但见满域泥淖里的芦苇状蓬乱。村民说是1998年发大水,从鄱阳湖漂来的蒿草扎下根来,任性生长,年复一年将昔日水光潋滟的横塘变得塘不成塘了。论起横塘段村的民俗,却有一项祖上传下来的殡仪。村民对辞世者的遗体在封殓前,是横着椁放,予以哀挽;当然抬椁出窄门时,自然要依向而移直。这是一种独特的寄托对亡人深切悼思的殡葬文化,自古延续至今。
入村口横塘现貌
(二)
横塘村的地理坐标为黄冈山,处山之西南麓。黄冈山在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之一•山”中如此释条:“在芭蕉山东(上有黄冈庙),自黄冈山南下过蜂得坳为茅冈山,又南止于赤岸嘴。”“卷十六•寺观”亦列“黄冈庙,在黄冈山上,下为庵”。黄冈山上黄冈庙现在有两座,皆为2013年重修。一座在前山,向南,属土塘镇村民建;一座在后山,向西,属三汊港黄冈一带村民建。1955年出生的横塘村人段谟前是后山黄冈庙重修的组织者之一,且一直参与对庙宇的日常管理。2018年,从山下修建1800余米的水泥路到黄冈庙,让世人可行车上黄冈山览胜,感受宗教文化,同时方便涵养山中生态,为修此公益道路,在外创业有成的横塘村民段训华捐资15万元。
黄冈山
1965年出生的三汊港中心小学教师段谟喜讲述民间关于黄冈庙的古老传说。说宋代有一方士某日游历黄冈山,见一对鸦雀分别衔着一根青绿树枝两头齐飞,在黄冈山顶自然落下,受此神意所示,方士便运作在枝落灵地兴建黄冈庙,供周边信众祈福,香火日盛。相传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某日朱元璋亲赴黄冈庙,乞求神明助他打败陈友谅盘扎在黄冈山下鄱阳湖的部队,果得验。朱元璋1368年成为明朝开国之君洪武帝后,念及黄冈庙之灵,赐名“恩之庙”。这当然只是民间传说,黄冈庙并没有以御名的“恩之”传世,倒是横塘村一带旧时的确叫过“恩芝”。1956年5月,由西湖、恩芝、赤岸3个小乡合并为西湖乡,设党总支,隶属三汊港区委,1958年10月并入三汊港镇人民公社。“恩芝”后来改名“黄冈”。段谟前讲述,明清时黄冈庙香火鼎盛,庙里和尚有近百人,鄱阳、浔阳等地善男信女都慕名而来朝拜。古时还有黄冈庵,近侧有书院,周边文人雅士时常聚学于此,文脉炽盛。
远望庵里吴家房宅
在横塘段村通往土塘方向峰得坳的村头,有棵古樟,葳蕤叠翠,树枝上挂着村民许愿祈愿的“有求必应”等字样的红幔。据说这棵樟树下就是明代进士、官至御史的江一川的一处坟墓,20多年前还被盗墓贼偷挖过。江一川(1506——1562)是横塘邻村江浒湾(今属土塘镇珠光村委会)村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登进士后,历任宁国府(今安徽宣城)推官、温州府(今浙江温州)推官、刑科给事中、吏部都给事。清《都昌县志》称其“风节峻厉,遇事敢言”。他与奸相严嵩势不两立,是明中晚期一位有铮铮铁骨的名臣,后病逝于故里江浒湾。
有明代名臣江一川故事的古樟
江一川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撰写了一篇关于黄冈庙历史的《重修黄冈山紫庭祠记》,并刻文于庙碑,成为黄冈庙“前世”的权威资料,碑后毁失。黄冈庙起初叫紫庭祠,祭祀的是1700余年前的西晋真君黄紫庭。黄紫庭是高安人,道术师事许旌阳,也就是中国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许逊(239——374),许真君还收他为女婿。黄紫庭曾在山东青州为官,青州离高安有数千里,他手中竹杖化龙,夜骑至家侍亲敬老,日出还官署理政安民,后得道升天,侍陪许真君身侧,宋代政和年间封“冲道真人”。黄真君在都昌黄冈一带入庙祭祀,相传源于其为民助雨解旱。某年黄冈大旱,父老乡人戽鄱湖之水抗旱。某一天,农人汲水的水车前漂来一木板,上有署名黄真君的刻文,村民悟到这是有神来相助,皆合掌虔祝:“真君神明呀,如何你果能显灵,当祷降大雨于吾地,让我等受旱魔的黎明百姓得以有收成活命。果如是,我等将立祠祀神!”第二天,真下起了滂沱大雨,旱情得以解除,当地村民也践诺,更求黄紫庭赐福多多,在黄冈山之团山建“团山祠”。后来村民发现一奇异之事,见一飞鸟衔一枚铜钱,至山巅且鸣叫不已,信众认为这又是一次神示吉地,于是在山巅掉落铜钱处重建紫庭祠。随后,黄冈山域还散落地建有二三座庙,祈福祥、避邪道,但山顶的黄冈祠最为壮观,信众也最为信服。这便是黄冈庙的前身,始建于北宋,供奉的是黄真君紫庭道人。
话说黄冈庙在岁月的风尘里日渐圮毁,明代中期的重修者是“循古尚义,好善乐施”的江一川的堂伯江相溪。他“偕里之耆宿吕甫韶、汪大海等佥谋重修”。汪大海即为江一川之岳丈。重建黄冈庙工程从明嘉靖癸卯年(1543)开始,三年后才告竣。这其间延宕的原因,一是“图久远之规”而优材选料,费时费力,比如四周墙垣都是用红石砌就;二是修建开工后又遭遇两年干旱,影响工期。重修后的黄冈祠“风烟雅淡,草木苍翠,悠然神仙之宫焉”。
古碾遗存
黄冈庙在时代的大潮里兴废交织,最近的一次受损是在1960年代,尔后直至2013年前后三汊港、土塘分头重建,形成相距200余米的背向的两座黄冈庙。晨钟暮鼓、香火缭绕里,黄冈山在古色中氤氲着祥瑞。
(三)
查权威中共党史资料,新中国成立前被《都昌县革命烈士英名录》收录的三汊港镇烈士有郝家山的邵同福、弯里刘家的吴德继、荷塘张村的张通球、横塘段村的段德颂等四位。关于段德颂烈士的表格式资料仅为:1927年参加革命,地下工作者,1930年8月25日在都昌牺牲,年仅26岁。
本文作者(左二)在村中采访
1962年出生的段训健是段德颂烈士的嫡孙,他回忆读小学的时候,村小老师组织学生去为爷爷在村外一山坡上的墓地祭扫,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段训健小时候也听俩个叔祖父和自己父亲讲述过爷爷段德颂牺牲的惨烈经过。段德颂出生于清光绪癸卯年(1903),在乡间可谓“文武双全”。说“能武”,段德颂手扬毛巾,能缠绕住敌手刺过来的数根红缨枪;说“会文”,段德松在村上教私塾当先生。段德颂在刘肩三等革命者的影响下投身革命,在当地成了一名地下工作者。段德颂的被捕是由于叛徒的告密,国民党地方武装将其从村上学堂的课堂上突袭捆绑,押至土塘受审。行至峰得坳,有横塘村民在黄冈山斫柴,有人欲凭伐薪的柴刀、挑担的冲钩去“劫救”段德颂,但权衡一番,又怎能拼得过持枪的敌人,只得将仇恨压于心底。
残暴的敌人威逼利诱,想从段德颂的口中审讯出都昌党组织的秘密,可遭到段德颂的严词训斥。毫无人性的敌人将段德颂的双腿绑住,双手伸扬起铺展在屋柱间的木板(乡间称“鼓皮”)上,用铁钉钉住,顿时鲜血直流,剜心地痛。在酷刑面前,段德颂还是对党组织的秘密不说出一个字,恼羞成怒的敌人竟用屠刀将段德颂大腿上的肉一块块剐割,段德颂在满身血淋中昏死过去。面对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革命者,无计可施的敌人将段德颂最终杀害于土塘老桥上。
段德颂1930年秋英勇就义,留下了一双儿女,女儿段茶花时年4岁,儿子段谟晋(进)才2岁,靠段德颂的两个弟弟抚养成人。段谟晋享受革命烈士子女待遇,一生务农,兼做过桶匠,1987年辞世。段谟晋生四子,分别取名训书、训福(幼殁)、训健、训国,作为“老三”的段训健还有三个姐姐,烈士后代赓续红色血脉,创造幸福生活。段训健之子段守兴,从汕头学府博士毕业后,现在深圳行医,尤以儿科见长。作为段德颂烈士的嫡曾孙,段守业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医者仁心广获赞誉。
段德颂烈士后裔村居
从县法院退休的段谟明先生是个为人豪爽仗义的人,谈及横塘段村的向上向善的民风,自信满满。段德颂烈士家乡横塘段村人,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红旗招展,阔步前行……
来源:汪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