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户人家的榨下洲上,东、南、西三面环水,靠北是狮子山下的良田百顷,东面是山,过去唯一进去的是西面通往外界的一座青石桥。在清末民初动乱的时候,有一部分人去了饶州余干、鄱阳、还有一部分人去了瓷都景德镇,现在他们都在那里定居
生活,繁衍生息。
从记事的时候起,村子上一共有五大家,就是五个房下,后来又变成三大房,衍生至今有20几户人家,常住人口13户,还是14户人家,又有7、8户人在外地安家落户,工作和生活。榨下州上村过去鼎盛的时候,整个奖阁塘岸靠西南方向,地底下到处都是老
房子的墙基。
榨下州上三面是水,仅一条青石桥路进去村子,
安全性极强,过去就是有小偷晚上也不敢进村偷盗,一旦被村民发现,堵住这座唯一通往外界的青石桥,就出不去了。这青石桥,以前听村上的老人讲,是从狮子山上石头涧里,请专门的石匠开凿,打磨修理成二米长,一米多宽的青石板,人工抬下山,再用车推到这里才建成这座青石桥。二岸用青石、岩石堆砌成桥墩,中间还有二个桥墩,再用青石板铺在二个桥墩之上。榨下州上的先祖们就从这座桥上走出去,和外面的
世界互动生活,又从这座桥上走回来,在这里世代农耕,生生不息,繁衍生存。
小时候,每到梅雨季节,雨下久了,从长堰下来的洪水,会越过青石桥,向下游奖阁塘奔流而去,但是这座青石板桥却安然无恙,屹立不倒。你别看只是几块青石桥板铺设在桥墩上,青石桥板与桥墩之间既没有相互扣住的卡口,过去又没有现代的益胶泥,和云石胶之类的石头粘盒剂材料,在由上而下的洪水冲击下,却历经岁月风雨,纹丝不动。不但人能在上面行走自如,还能承受无数次的洪水冲击,这就是我们的先人们的劳动智慧的结晶。这青石桥的承受力,承受洪水的冲击力,竟设计建造得如此完美,和准确无误。
以前青石桥下有一个深潭,还有一对露出来的尖尖的岩石,一高一矮,相互交缠着有生命力生长似的,周围长满了嫩绿的菖蒲,岸上自然生长成茂盛的艾草。老人们总讲,那是一对非常恩爱纯情的男女,过去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勺之言。因为封建包办婚姻,自由相爱的俩个人不能生活结合在一起,结果在无比凄凉绝望的情况下,二人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双双从这座桥上跳下了这青石桥下的深潭。
第二天早上,雨过天晴之后,这深潭中就多出了一对伸长出来的岩石,后人们讲这就是那一对恩爱的男女变的,再后来在这一对岩石周边,还长出了翠绿的菖蒲,和满满的艾草。青石桥见证了这一对男女,也是过去那个封建时代无数男女,在婚姻不能自由、不能自主下的一曲
爱情悲歌。
小时候每到五月端阳,父亲就会在这深潭之中,挖掘菖蒲,连泥根一起洗干净,再在青石桥二岸采摘艾草,拼成一对,交叉地挂在门梁之上。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梁祝的生死化蝶之恋,更多地讲是为了纪念这深潭中的一对人儿,为了恩爱殉情最后变成岩石的男女。他们在生前不能活作成为比翼鸟,死后却在这深潭之中化为交缠相惜,彼此恩爱,相依相守的岩石。
从这座青石桥上,开始走去外婆家的时候起,直到走过这座桥去读小学,初中,高中,
大学,在外参加工作至今,每次从这座桥上走过,我都会注目凝眸清澈见底的水中,一对突出伸长出来的岩石。旧社会那一对儿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渴望爱情自由,用生命去抗争的男女,似乎在听他们诉说着昔日的恩爱和悲伤,和对如今美好的婚姻自由,自主的无限向往,和热爱。
尽管这一恩爱殉情的男女,变成青石桥下深水潭中忽隐忽现的一对岩石只是一个传说,或者是前人们杜撰的一个悲壮的爱情
故事,后人们也无从去考证她的真伪,这并不重要,关键是
家乡的人们还在一遍又遍地讲述着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我想这是以前,善良、纯朴的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过去婚姻不自由地无声控诉。
青石桥已经不在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她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她已经不堪重负,留下来的,更多的是历史的印记。这座青石桥,二十几年前被拆掉建成了现在能跑车的水泥钢筋桥。青石桥尽管不在了,但是桥下那一对伸长出来的岩石还在,历经无数风雨洗礼,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淅,越来越缠绵悱恻,越来越恩爱如初。
我想要是他们能生活在现在这个美好的新时代,大可不必从青石桥上往深潭中一跳,这青石桥上的爱情悲剧真的不会发生。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大门早已向所有恩爱的男女们敞开。他们、还有相爱的人儿一定会手牵手,
幸福地从这座青石桥上爱情地走出去,走出榨下州上这个田坂之落的小村庄。她们一定会走向美好的、现代化的、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