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4-11-25
- 在线时间1289小时
-
- 发帖87235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177983
- 贡献值11180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87235
- 积分
- 1177983
- 贡献值
- 11180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家乡很美,三面环山,山清晰地映衬着蓝天,一阵飕飕的风拂过,宛如一泓清水。几十座山谷连成一个大圆弧,在晨曦和晚霞下,显得青翠欲滴。一座小二型水库,连接一条曲曲折折的港汊,顺流而下。过一座石拱桥便是家乡唯一的出口处。石拱桥 孩提时跟着村里大口长辈学会了钓石蛙(藏在石岩处的青蛙)。一根3米左右长的竹竿,绑上一根纳鞋底的绳子,绳子的一端绑上两只小青蛙崽。绑青蛙崽是大有学问的,白肚皮向上,脑袋对屁股,目标大的石蛙不容脱口。一条1米长的竹片折成一个圆,圆上套上洗薯粉的布袋。石蛙咬住小青蛙崽后迅速一提,朝布袋一放,收起袋口,在石蛙嘴巴里取出小青蛙崽,继续钓。孩提钓娃 春末夏初,港汊两边的农田里,聚集了大大小小的青蛙。每当霏霏雨夜中,各种蛙声的合唱犹如交响乐。欣赏一下老石蛙大提琴似的颤拨音调,点缀着小青蛙顿挫清亮的花腔,忽隐忽现忽强忽弱大蛤蟆伴奏着如打鼓般的节拍。那激励气节,牵动情怀,引抒心衷。 港汊周围长满了茂密的芦苇和菖蒲,高达的樟树矫健地在风中婆娑,偶尔掉下一粒樟子或虫子什么的,树荫底下等候的各种鱼蛙便互相厮打抢食。 时间是在黄昏,暴雨刚止,蛙声震耳,赤褐色的背、隆圆肚皮大如小鼓,颈颚处的白色声囊在抖动,一伸一缩,尽情的响着节拍。拾起一粒小石子,用力向水面抛去。顷刻,声音低了,那些经验丰富的石蛙,迅速地潜入水底。然而,当村娃远去时,田野又恢复了喧闹。石娃 大口长辈教村娃辨别蛙类的办法是:用大拇指塞进嘴巴一角模仿各种蛙叫:石蛙发声“咕、咕”、大蛤蟆发声“阁、阁”、田蛙发声“呱、呱”声。油蛙最坏,钓石蛙就怕这个坏东西捣蛋,钓石蛙饵未触及水面,油蛙就跳跃一米多高抢饵料,好端端的饵料被撕得面目全非。水面的响声零零落落或杂乱无章,不是油蛙就是其它生灵在觅食,应马上收杆。 钓蛙的村娃要钓的就是半斤左右长了虎斑纹的石蛙。虎斑纹的石蛙习惯隐藏石岩处,或发情或饥饿或变天,才发出“咕、咕”的叫声。循声而去,找到隐蔽处辨准方位才能准确垂杆。越是老石蛙警惕性越高,垂杆者轻轻扒开芦苇或菖蒲,慢慢的垂靠水面。石蛙饵料在水面模仿着鲜活的幼蛙上下左右跳动,“嘀嗒、嘀嗒”声诱出石蛙。石蛙出洞之前伸出半个脑袋窥视周围安全才出洞取饵。水面上一声清脆的“蹦”的一声,十有八九是石蛙在取饵。 闷热的山谷没有一丝风影,树枝却在四周的压迫下变得弯曲,树叶间浮荡着银色的雾,到处都有一缕青烟缭绕,村庄的夕阳下笼罩着一片寂静。这时钓石蛙的村娃背着沉甸甸的布袋向父母报功请赏。钓蛙伙伴 那时仲夏的一天,大口长辈领着十几个村娃到遥远几公里的外村去钓石蛙。那里钓石蛙的村娃少,石蛙也自然多,布袋装满了脱下上衣扎个口袋继续装。突然间,一道特别明亮的光劈头盖脑刺来。接着,又闪过一道更强烈的白光,一霎眼间第三道光就来了,十几个村娃缩成一团,闭上了眼睛,石蛙也全部逃生了。 乡下人多有爱吃青蛙的习惯,常在风雨交加的夜里提灯背篓,涉足于田间,追捕青蛙。吃青蛙的人多了,乡村也很少听到蛙声。(胡昌平)鄱湖一斗胡昌平近照胡昌平,江西都昌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巜北京鄱湖一斗书院》院长,巜北京鄱湖一斗诗词公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