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4-11-25
- 在线时间1290小时
-
- 发帖87235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177983
- 贡献值11180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87235
- 积分
- 1177983
- 贡献值
- 11180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290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江泗源村属都昌县荷塘村委会所辖,对泗源村特色,且来初探其“四源”。 村庄得名之源 对于江泗源村名之来源,村上大多数人的释解是“四条水源汇集之地”,且掰着指头说出“四源”之名为田家垅涧、姚家垅涧、西边涧、南边涧。江泗源村是近鄱阳湖,但不是典型的湖边村庄,恰恰“涧”型道出了周边山涧多。“泗”通“四”,除了音同,意义上是没有粘连。查村上江氏宗谱资料,“江泗源”是其祖宗之名,所以,其村名之源究实是源于祖名。村牌 据了解,都昌江姓有176个村庄,现有近6万人,其族脉有“四本两济”之说。所谓“四本”,分别指本茂公发3村、本仁公发了32村、本直公发39村、本善公发55村,皆为元房后裔;所谓“两济”,分别指济一公发4村、济九公发43村,皆为景房后裔。江泗源村发脉于本仁公。江忻九世孙江本仁之子江宗海(1074-?)于北宋政和年间由鄱阳青溪泽源铁炉埠徙迁都昌四都大山。宗海十三世孙江振四,字泗源,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由四都大山迁三都中荷塘,后以祖名冠于村名,形成如今的江泗源村。村史距今已历约600年,现有人口400余人。 江泗源村所处地理位置优越,田地肥沃,旱涝保收。在古代是上土塘、阳储,下周溪、西源的必经之路。现今距三汊港集镇不到三公里,荷塘村委会的办公地和荷塘小学、荷塘村诊所就设在村中。三汊港镇荷塘村1956年曾一度归刘金乡,1958年并归三汊港公社。当地有荷塘垅,又有上荷塘(江儒里、吕家等所处老横塘)、中荷塘(江泗源等村)、下荷塘(老屋王村等所处)之分。“荷塘”其名,显然得名于斯地有大小塘池,夏季遍开美丽荷花。江泗源村至今仍有菱蓬塘、藕塘之称。 道教文化之源 江泗源村在1949年前的数百年间,村民兼做道士的多,道教文化兴盛堪为一人文特色。 中国的道教有“四大天师”之说,一是东汉时的张道陵,道教创始人;一是三国时的葛玄,道教灵宝派祖师;一是晋代许逊,号旌阳,又称许真君,南昌人;一是宋代 萨天师,又称萨真人。都昌这方水土,流传不少许逊的道教故事,想必江泗源村的道士,该是得许真君的真授。都昌苏山乡域的元辰山,列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五十一福地。 道士,道教神职人员的名称。《太霄琅书经》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其中男性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阳、方士、黄冠、先生、希夷等,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也称女冠。如果道士按“出家”与“在家”来分,江泗源村的道士显然是属“在家道士”,主要是守道仪轨、设坛念经,以道为求、符箓斋醮,奉戒诵经、张扬法事,求福禳灾、袪邪驱鬼。道事又分阳事道教和阴事道场。阳事道场就是为活着的先人消灾解难,祈福延寿。现今流传于民间的多为阴事道场,即为亡灵超升仙界行法事,其仪制有开坛、安灵、取水、安水、荡秽、扬幡、挂榜、三清表、三元表、净厨,祀灶、三元经、三元宝忏、摄招、度桥、沐浴、朝真、祭孤、朝灵,朝幡、救苦经、救苦忏、十王转案、破五方、城隍牒、救苦疏、焰口、放河灯等。民间的道教仪轨,简单的一名道士可操持,多的以四道士甚或更多的道士共同操持。村貌 道教是中国人本土宗教,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主张的“道法自然”具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在中国,广东省茂名市就是因晋代著名道士潘茂名而得名,而在都昌,也有个缘于道教而得名的村庄——道士垅江村,如今属周溪镇柴棚村委会。道士垅的开村始祖是江泗源村振四公六世孙江极(1514-?),于明嘉靖丁酉年(1537)由中荷塘江泗源村迁周溪柴棚嘴,距今480余年前的泗源村人江极,在滨湖的柴棚嘴因替人做道场而落藉,发脉一村,干脆叫了“道士垅”,说明江泗村道士之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明代。由此可见,江泗源村崇尚道教文化历史底蕴之深厚。江泗源村人精于道事,自然有不少拔萃之人,成就了一番卓然民间工艺。比如有道士手绘的道人彩像挂画维妙维肖,堪为珍品;有道士清亮之声将经文吟唱得宛若仙音;有道士巧手缝制峨冠博带的道袍品相不凡;有道士贴地编词、现编现唱,让听者心里动容生暖。 道术一般得家传,在移风易俗的新时代,江泗源村仍笃持道术仪轨的已是寥寥可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核心,却植根于一代代江泗源人的秉性中。 篾匠手艺之源 江泗源村先前道士多,篾匠也多。村上篾匠手艺兴盛始于何年,待考。究其源,在农耕时代,面对人多地少的村情,村民学了篾技可谋生,是生存之道。村居 出生于1970年代末期的江书福,现供职于九江市委宣传部。江书福近年来深情地写过一些关于亲情与乡愁的散文。在《山里篾匠》一文中,他用雅致的文字,回首已故去的父亲从篾岁月的艰辛,为读者描绘了他的父老乡亲以篾为生的酸甜苦辣: 在当时,学手艺最有保障的莫过于木匠和石匠,因为他们都是基本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往往被雇主请到家中,贯以师傅之称,好烟好酒待如上宾。但我家及至我村的大多数长辈们学的都是篾匠,跟其它手艺相比,篾匠有着许多迥然不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用刀的手艺活刀口一律是向外的,唯有篾匠们的刀口是对着自己用力,因此每位篾匠学徒要学会这门手艺除了流汗还非要流上几两鲜血不可;篾匠也不像其它工匠是人家堂而皇之请来的,他们基本上是在深山老林找一户有竹园的作为“落家”,借他们大厅之一隅,蹲在墙角便忙活着一家人的生计,如与“落家”没什么嫌隙,一蹲便是几年。因为长年蹲着做事,有时他们便自嘲是“落家”的一只狗。当然,做篾匠也有一些令人歆羡的地方,在景德镇的瓷器盛行用竹篾包装时,篾匠也就成了铁饭碗。再者长年在外落家,时不时便传出一段风流韵事。文化小广场 在景德镇附近有两个地方能容纳大量的篾匠,一是波阳县,一是浮梁县。我族人都是在浮梁山里找的“落家”,他们在深山里把竹子破成篾,然后扎成捆,卖到景德镇的各大瓷厂。起初他们是一担担的挑,一担篾,百余斤,往返路程两百里;结过帐,几十元,除去本钱剩无几。后来他们就联合起来,用板车拉到山底,然后用手扶拖到集镇,再搭客车运往景德镇。这虽然少了徒步之艰辛,但每一个环节又多了几份风险。用板车拉时,走的都是山里的羊肠小道,路窄得仅能通过一辆板车,又多陡坡急弯,拉着几百斤的篾几乎是呼啸而下,拉车的人唯有凭着口中不时的呼喝来提醒上山的人及早回避,稍有不慎便是一场惨剧……用手扶拖篾时,因为篾堆得特高,山路又颠簸,人坐在上面,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下车来。搭客车是要安全多了,但当地是不允许拉篾出山的,经常有人在路上设置关卡,一旦被发现,这一车篾花费的工夫(大概一个月)就全打了水漂。 篾匠们最苦恼的日子是江南的梅雨季节,因为多雨和潮湿,破好的篾若不经几个太阳是很容易发霉的;最开心的日子也是这个时候,碰上雨多,反正开不了工,干脆大家聚在一起,喝喝酒、玩玩牌,一年到头难得这样轻松。虽然钱少了,但大家苦在其中、乐在其中。时间也就这样不紧不慢的过着,尽管苦些、累些、担些风险,若不出什么意外,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可以勉强维持。农家别墅 江泗源村至今仍持篾刀者,也是寥寥无几。现今,无论是在瓷都还是在乡闾,篾器替代品多了,村上当年的一批篾匠手艺人只得转场。他们大多在1980年代就汇入到外出打工的行列。他们的后人正彻底弃了篾丝,用幸福的璎珞,编织着新的生活。江书福在《山里篾匠》一文的末句,乡愁式地咏诵:“别了,山里篾匠们!” 村风文明之源 在江泗源村2007年修建的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正门上方,冠以“忠孝世家”四字,这源于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江万里是都昌县阳峰府前江村人,为抗元率全家投水而死,留下“一门忠烈”的江氏家风。江泗源村人传承“忠孝”家风,在新时代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成为厚植文明村风的精神之源。作者(右三)在村中采访 江泗源村尊老爱幼、和睦团结蔚然成风。每年的年夜饭,往往是大家族十余人、二十余人的大团聚。吃过年前饭,大家欢聚一堂,畅叙一年来的收获,展望来年的愿景,对未成年的孩子晒晒学习成绩单,说上一番谆谆告诫之话。每年的正月初一,先前村民每家每户争先恐后地拿着比体面的鞭炮,去祖厅燃放,安全隐患多,还滋生攀比心理,也由于燃放时间有早有晚,爆竹品相有高有低,多少会影响村民的和谐相处。村民理事会一倡议,各家各户约定正月初一早晨七点齐整在祖祠燃放,既消除了天未央燃放的安全隐患和噪音久扰,又在一片祝福声中增进了村民间平等互助之情。村风良,家风好。村民江慎治兄弟五人,最小的弟弟3岁时的一场病导致终生弱智,如今年过半百生活还不能自理。江慎治的另外四个兄弟每人轮季照顾小弟,在当地传为美谈。2017年江泗源村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内“三横三纵”的道路实行了硬化,疏浚了水塘,垒了塘岸,开挖了污水处理管道,建起了小型文化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江泗源村人尚读书,从村中走出去的学子,就读于中科院、第三军医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昌大学等,各自成就着精彩人生。江泰在广东农垦系统展公仆风采,留美博士江旭品如今在军医烧伤科的事业如日中天。当年的一批篾匠和他们的后代,沐改革开放春风,在外创业有成,他们追根溯源总不会忘记家乡的哺育。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原野,江泗源村幸福生活的源头活水汩汩流淌……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