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会有人问我,喜欢写作是天赋由之还是兴趣使然?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相比于天赋和兴趣,我更觉得文字的背后是经历,思考,还有一丝丝的理想。
经历是所有写作的的来源,没有经历的写作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注定不会有生命力,而这种经历可以是你喜欢的,也可以是你不喜欢的,共同组成你写作的基础。前几天和一位
教师朋友在讨论作品时,听到了这样一种反馈,她说:写作与个人的经历、性格、三观有着很强的关联性,男生的作品总是在单身的时候品质显得优质,因为单身的时候年轻有活力,对于周围的环境与经历极具敏感性,好的创作往往一气呵成。而女生的创作则是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后才开始崭露头角,这里的婚姻不一定就是
幸福的,但是比之结婚之前的创作无论是内容与深度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经历不同带来的不同创作风格。不同的经历会带来不同的情感过程,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人肯定无法想象外面世界的样子,自然无法描绘外面的世界;一个自我封闭不喜欢交流的人,肯定无法领略伙伴与团队带来的精神升华,自然无法写出直抵灵魂的文字;一个
生活富足没有追求的人,是无法从经历中发现自我,也就无法发现写作的乐趣。写作是一个情绪转化的过程,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子只是表面,作品深处的情感共鸣与情绪价值才是你我想要的,郑重其事也要真诚感人,天马行空更要有血有肉。 那些你认为会写的人,不过是有一定的经历,又善于发现经历之中的人性闪光点,而且他们也会因为经历而痛苦而迷茫,最后又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定义经历。
喜欢思考的人不一定喜欢写作,但是喜欢写作的人一定思考过。苏东坡与王安石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虽然二人存在政见上的分歧,但是二人的文风都有很深的思考性,苏东坡的《赤壁赋》有着对天人关系的思考,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是从小的细节来窥探
人生的至理。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苏王二人不过是去了一个景点游玩,顺便发了个“朋友圈”,然而当我们把行为注入思考,行为的内容就会悄悄发生升华。朱自清思考时间的流逝创作出了《匆匆》,余秋雨对
家乡信客的思考便有了脍炙人口的《信客》,沈从文对于爱情的思考就写出了《边城》……这无一不是思考带来的名作。思考对于写作的意义在于,通过思考你可以看透事物本质,收集那些人们容易忽略的细节与情感,通过演绎与归纳的方式,将精华再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执着是什么,而不去思考为什么,是什么仅仅是他人给的定义,为什么包含着自己通过思考得到的判断与启示。思考抗疫,我们可以由不同的抗疫行为了解到不同的城市文化与性格;思考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差异化发展的背后人文与历史的因素;思考时光,我们能感到时光流逝之快与未来行进之远……如果说经历是写作的地基,那么思考就是写作的立柱,支撑着写作大厦的耸立,也为大厦装上了脊梁,让写作有了风骨与气节,一眼便能入情,一眼就令人难忘。
理想对于写作的影响,不仅仅只是理想成为作家或者理想写出好的文字那么简单,也包含着对非写作理想追求过程中的思考与遭遇。如果你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你必定会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并以行动来践行对理想的追求,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不会一帆风顺,遭遇坎坷的同时也为你的经历增加了厚厚的一沓,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情绪,
经验,思考,都是理想所带来的产物。就拿我们都很熟悉的鲁迅来说,他的文字深刻有力,很多人都把这种风格全部归结于他波折的人生,这些的确深深影响了他的写作,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理想的影子。鲁迅在《藤野先生》这篇
散文中透露过,自己的理想是唤醒那个时代的国人,他选择的方式是学医,后来她发现国人的病根并不在身体而在精神,所以才弃医从文,试图以精神力量来震醒国人。在这个对理想追求与思考的过程中,鲁迅积累了很多的见识与经验,这些也成了他日后写作内容的主要来源。类似经历的名人还有“国父”孙中山、新中国的文胆“郭沫若”、《福尔摩斯》系列的创作者柯南道尔等人,他们都是从理想的追求中积累了千千万万,各式各样的经验与思考,最后又以文字投身理想。对于理想的追求,无论过程是否坎坷平顺,过程之中的思考
分析与总结都是值得我们重视与收集的,因为只有经历理想的引领,我们才能找对方向,保持较高的敏感度,将之转化成富有情感与思考的文字,成为一篇好的作品。
我有个老乡,现在已经专攻主业做事业了,前几年还未尝试写作时很喜欢看他的文字,他的乡情系列百看不厌,很多时候感觉看的不是文章,更像是真实的生活。如果写作也要一个领路人,我会选择我的这位老乡……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