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82阅读
  • 13回复

李冬凤:鱼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94702
积分
1297272
贡献值
1159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22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3-15
    刚转过秋,港汊干枯,湖水见底,百草凋零,阳光也是懒洋洋的,提不起精神。鱼四处逃窜,都落入渔人的网兜。
    鄱阳湖边有村舍的地方就会有晒鱼。长凳上摆了三两个麻筛,筛上铺满了鱼,有大有小。有些人甚至懒得用器具,把大大小小的鱼往草滩上一撒,风吹日晒,十多天之后,再装进麻袋,就成了过冬百吃不厌的“干菜”。苍蝇在这整片晒鱼的草滩上也是飞飞停停,一副懒洋洋的样子,难得停下来叮一口。
    母亲的娘家在鄱阳湖边上,是一个睡觉都能捡到鱼的地方。母亲说,小时候她下田插秧,一脚下去就能踩到黄鳝泥鳅。一个真正的渔民从不屑于捉小鱼,只捕大鱼。入冬,不捕鱼,鱼儿进了老港。初春,也不捕鱼,鱼儿要到浅水滩上着床产卵。当然,有些鱼天生只能长那么大,也是要捕的,这些鱼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天地万物都有道,捕鱼也有鱼道,一切循道而行,方能长久。
    母亲老家有一个捕鱼高手叫金贵,住村南头。每年夏天发大水,村南头的屋淹了,他就搬到村北头。他生有两儿一女。儿子长大后,就跟父亲一起下湖。金贵每天都能从湖里捞大大小小几百斤鱼。村里人跟他搭讪,让金贵教捕鱼的“秘诀”,他总是低着头不吭气。一次金贵又悄悄下湖,让我外公开源撞见。外公也是个捕鱼高手,常与村里人结伴出湖,彼此有个照应。外公说,今天别去了,看见建山角里那朵乌云没?怕是有暴风雨。建山是湖南边一个看不见的小山,湖上的暴风雨都是从那里来。金贵不回话,只低着头走路。大儿子扛着渔网,跟在后面。下午湖上果然刮起了大风,还伴随着大雨。金贵和他大儿子就再也没有回来。
    湖边人不识鸟,湖边人只识鱼。乌鸦、八哥、喜鹊他们统称为鸦雀,空中飞过那么多的鸟,他们能叫得出名字的鸟不多,叫不出名字的就统称为鸟儿。对于鱼,他们可分得清了。草鱼、鲢鱼、鲫鱼、胖头鱼、针公鱼、凤尾鱼、餐鱼、豚头鱼、刀鱼、鳜鱼、鲈鱼……辨鱼,还能识鱼性,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
    母亲嫁到湖边人眼里的“山里”。山里与湖也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便是一条条小溪、小河。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儿,母亲并没有离开“鱼儿”,甚至还把捕鱼的那套“技术活”教会了父亲,所以,我家的餐桌上从来不缺鱼儿。不过母亲的饭碗里也多了一些山里的味道。从我记事起母亲的碗里就是南瓜饭、红薯饭、芋头饭、蒸菜饭。纵使是现在,家里不缺粮,母亲说吃的习惯一直改不了。
    鄱阳湖里的鱼好吃,尤其是草鱼,也称鲩鱼、油鲩、草鲩、白鲩,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近水岸,觅食芦苇叶、苜蓿叶,以及一些漂浮的藻类。以食草为主的草鱼为青鲩,以食小鱼小虾为主的草鱼为墨鲩。墨鲩的肉质肥嫩,适合晒干,或者做红鱼。红鱼是最有鄱阳湖特色的一道菜。墨鲩剁成块,晾干水,倒入红肉粉,充分搅拌,再撒上盐,按照十斤鱼一斤盐的比例,搅拌均匀,然后装入坛中,最上面铺一层细细的盐,浇上上好的米酒。婚嫁之筵,隔夜煎煮好红鱼,用红萝卜点缀,加了蒜头姜末,第二天,每桌一碗,汤汁冻如玉羹,鲜美爽滑。湖水煮湖鱼,吃的是原汁原味。湖边人还有一道名菜叫“豆参煮鱼头”更是不寻常。豆参是湖边人发明的一种很特别的豆制品,煮的是胖头鱼。胖头鱼,学名是鳙鱼,也叫花鲢。其实,湖边人把花鲢和胖头鱼是分开称呼的。花鲢头小些,尾巴更尖细些,花鲢卖不起好价钱,肉质太松,水分太多,晒干,就成了壳。胖头鱼鱼头大而肥,肉质雪白细嫩,且胶质丰富。
    如果仅仅是一两种鱼或者一两种做法也无法构成鄱阳湖的鱼味,丰富的鱼的种类才是鱼味层出不穷的关键。红眼睛的银鱼,你见过吗?我说,听说过,没见过。母亲说,我见过。小时候,鄱阳湖里有很多这种红眼睛的银鱼,并且就生长在母亲老家的那片水域。中秋节后,红眼银鱼就会在王岸嘴成群聚结。红眼睛银鱼通体雪白,形如玉簪,一对鱼眼却像红宝石,银鱼在水中如白云飘动,又如星光闪烁。红眼睛银鱼特别精灵,水面的一点点动静,都能感知得到。驾小舟,随水波逐流,轻轻撒网,再缓缓收网。一次只能撒一网,第二网哪怕再轻,红眼睛银鱼也逃之夭夭了。
    母亲说,她小时候还吃过鲥鱼。鲥鱼肉质特别肥嫩,而且细软爽滑。吃鲥鱼时,不能说话,一说话,鱼刺就会卡着喉咙。如今鲥鱼已经销声匿迹,我也只能从母亲的叙述中找到一种虚幻的味觉了。苏东坡曾倾囊品尝过鲥鱼,有赋云:“鲥从海中溯上,人甚珍之,美味供春宫,物希时价天。”
    识鱼,做鱼,到吃鱼,母亲都是见多识广,为何对水库里挤挤挨挨白花花的鱼儿,连说奇怪?
    我家住在篁竹峰脚下。水从篁竹峰流下来,汇成小溪,流经池塘,再流进小河,进入鄱阳湖。我出生那年,山脚下筑了坝,便是水库。水库把山里的水都收储起来,再分流给一年四季的田野。我门前的小溪常年水不断流,鱼儿就会在此繁衍生息。四月里,进入雨季,塘里的水漫过坝,漫过沟渠,又漫过田野。鱼儿慌不择路,有的进了菜地,有的进了秧田……雨稍小些,父亲便披着蓑衣出门,带上一把铁耙,铁耙上挂着渔网。我有时也跟着出门,光着脚,背上背着黄鳝笼,撑一把又黑又大的雨伞。爹不让跟,我就哭。父亲把田缺挖开,再用渔网兜住口子。水放干了,鱼便出来了,或无路可走,进了网兜。网里有水草,有水龟子、水甲虫、龙虱虫,还有蹦跳得很欢的鲫鱼鳑鲏餐鱼,一斤以上的鱼却很少。母亲把这些零零碎碎的鱼用油炸,再用辣椒爆炒给我们吃。剩下的餐鱼鳑鲏,便用盐腌成鱼干。过些时日,餐桌上没荤腥了,母亲就把鱼干放到饭上蒸,吃饭时每人碗里搁两条,又是一番滋味。我在外求学时,暑假回家,也曾跟父亲出去捞过几次鱼,渔网里捞起来的多是塑料垃圾,或者农药瓶子,很少有鱼。一次,父亲的脚还让一只破碎的农药瓶子划开了一个很深的口子,我便再也不跟父亲去捞鱼,并力劝父亲也别去。
    前几年,我小弟承包了山脚下的水库,放了鱼苗,鱼是人放天养。由于是生态放养,没有受到农药等污染,那个鱼味啊,鲜美极了。(江西工人报)


方仁和 摄影
3条评分积分+41
都昌零距离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2-03-16
快乐生活罗 积分 +21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2-03-15
涛心依旧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2-03-15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32257
积分
834116
贡献值
23163
都币
0
在线时长: 378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22-03-16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1493
积分
314416
贡献值
1004
都币
1
在线时长: 15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6-1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22-03-15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2013
积分
131173
贡献值
115
都币
0
在线时长: 162小时
注册时间: 2017-05-2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22-03-15
感谢分享精神

发帖
1913
积分
75402
贡献值
252
都币
0
在线时长: 622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9-18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22-03-15
谢谢精彩分享!

发帖
1330
积分
902
贡献值
5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83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8-2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22-03-15
感谢美女作家的精彩分享!

发帖
7898
积分
58238
贡献值
502
都币
0
在线时长: 27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6-15
我的老家
西源乡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22-03-15
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儿.70、80年代下雨天屋沟里都有鱼儿游玩,鱼很多。现在没有。

发帖
51817
积分
63232
贡献值
248
都币
10
在线时长: 72小时
注册时间: 2017-02-24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22-03-15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323
积分
2681
贡献值
7
都币
0
在线时长: 656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6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22-03-15
         腌制红鱼,用的是“红粬”,在县城及周边的都镇、北山、大树、七角这些乡镇,每到冬、腊月家家户户都腌制红鱼。
         红粬是我国黄酒酿造的一种特殊粬种,它用大米为原料,经接种粬母培养而成。红粬主要含有红粬霉菌和酵母等微生物,具有糖化与发酵的双重作用。

发帖
6675
积分
35969
贡献值
1132
都币
4
在线时长: 1843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2-03-15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