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每个人的期待。“双减”政策之下,一系列调整和改变迅速出现:从作业到课堂、从学生到老师、从家庭到社会。12月28日,记者从全市“双减”暨教育发展高质量考评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各地各校紧紧围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强化精准施策,狠抓贯彻落实,确保“双减”工作取得成效。
1 过重作业负担有所减轻
“双减”政策,“减”只是手段,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厘清教育体系,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目前,学生的作业负担有所减轻。
在规范作业统筹、严控作业总量上,全市各校科学把握各学科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健全了学校作业审核管理、公示和质量评价机制。在九江小学,学校建立了《九江小学作业每月一公示制度》,同时通过问卷调查、随机抽查、举报信箱等方式接受家长、上级监察部门的监督。
在规范作业布置、创新作业方式上,各校结合实际,创新作业方式,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在九江一中,学校要求教师将作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
在规范作业批改、强化作业指导上,注重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同文中学,教师作业批改需做到“四必”“四有”:即有留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有日期、有圈画、有评语、有反馈,作业评价结果实行“等级评价+鼓励性评语”。
在规范教学行为、打造高效课堂上,各校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着力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如双峰小学实行“30+10”课堂教学模式,30分钟在课堂上精讲、授新课30分钟,另外留下10分钟进行随堂练习,做到堂堂清、日日清。
2 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
对于学校而言,“双减”更是一项加法,“加”的就是课后服务的内容。目前,我市所有县(市、区)均已开展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积极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达478所,占比为100%;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达49.3万人,占比为98.64%。
为了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全市多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结合各校校情科学制订课后服务实施方案,积极创新多样化课后服务形式,各校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实行“作业+特色”课后服务模式,指导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认真完成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在九江经开区鹤湖学校,课后服务开设的社团课程达30余个,内容涵盖琴类、舞蹈、茶艺、球类、机器人等。
3 校外培训行为被规范
种种培训乱象,“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之论,不仅是学生家长的心头之痛,也是基础教育之痛。“双减”之后,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出现在学科类培训市场。来自12月27日教育部“双减”监测平台数据来看,全市学科类培训市场剩余78家,压减454家,压减率为85.34%。
各县(市、区)压减情况依次为,共青城市100%,德安县97.56%,武宁县93.1%,修水县90.91%,彭泽县88%,湖口县87.5%,永修县87.18%,瑞昌市86.84%,八里湖新区85.71%,经开区85.19%,庐山市85%,都昌县84.21%,濂溪区78%,浔阳区73.42%,柴桑区68.75%。
另外,全市已完成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营转非”机构登记76家。在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落实情况方面,共青城市、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教体局已与银行签订预收费资金托管协议,瑞昌市、德安县、湖口县教育局正在与银行协商落实。(浔阳晚报 记者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