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震卦说起
震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一卦,上面是雷,下面也是雷,是一个纯卦,表示打雷。震卦是两个雷卦,卦象是阳爻在最下面,上面两根阴爻,这是一个八卦。我们都知道,如果三根爻都是阴爻就是大地,而震卦是大地的最下方有一根阳爻,也就是有一团阳气,古人说这团阳气春天的时候要从大地里冒出来,它冒出来的时候会发出“轰”的一声,这就是打雷,所以叫“阴阳合为雷”。
打雷是在什么时候呢?在阳历的三月六日左右,这个节气叫惊蛰,把冬眠的动物惊醒了,此时天气开始转暖,“春雷响,万物长”,万事万物开始生长,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的季节,惊蛰最早叫“启蛰”,意思是开始发动了、春耕了,冬眠的动物也开始发动了。诗经里有一句叫“如雷如霆,徐方震惊”,像打雷一样,徐国就开始震惊了,所以“震”有两个意思:一是震动,万事万物发动了,预示欣欣向荣的,好的开端;另一个是震惊,因为打雷表示老天的惩罚,这时要警惕、戒惧。震卦是亨通的,是惊雷滚滚而来,非常恐惧,但是后来会谈笑自如,这时惊雷响彻了一百里,表示范围极广,但是不要丢失祭祀用的食具和香酒。从卦辞我们可以看出震卦是讲我们面临惊险时,怎样保持警惕的心,度过惊险。
雷一个接一个滚滚而来,因为上下卦都是雷卦,表示打雷,所以万事万物是惊慌恐惧的。古代君主叫天子,天子要按照老天的旨意行事,而打雷就是天的警示,所以君主一定要有敬畏心,通过祭祀表达自己的敬畏心和要按照天道来行事;同时,它还比喻君王的号令也要像惊雷一样,让天下所有人都有畏惧感,做到令行禁止,这样才能使宗庙祭祀、江山社稷长盛不衰。
震卦是一个纯卦,上下卦一样的卦就叫纯卦,在六十四卦中只有八个纯卦,上经有四个纯卦——乾坤离坎;下经也有四个纯卦——震艮巽兑,所以震卦是纯卦,表示一个接一个的惊雷,是一种恐惧之象,君子要按照这个卦象来戒惧、反省自己,保持诚惶诚恐、谨慎小心的心态,这样就能避免受到上天的惩罚,从而度过艰难。
从震卦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易经的智慧。
二、易经的起源和发展
远古的伏羲氏之“始作八卦”,乃起于观察,普遍观察天、地、人、物以后,归纳所得,制作为八卦的思想符号。这正是哲学思考的程序,由眼前自然现象出发,经观察、综合、比较而得出万物的共性,然后归纳创制出象数以代表此共性。八卦既为归纳万物之共性而产生,故能通万物之德,又通万物之性,故能就万物之情而予以区分种类(指八卦中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类)。
三千年前的周文王,它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每一爻作卦爻辞,从此,易学就成了一部经典书。当伏羲氏八卦哲学之时,此时尚为历史上的畜牧时代之初,人们在大自然中与天候环境争生存,人道未显,故八卦所代表的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到了周文王之时,人文思想已相当进步,一切人道设施如家庭、国家、社会的伦理制度已立,物质生活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此时迫切需要的是如何有个高尚人格的标准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周文王乃应时而兴,完成此一时代伟业。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表明,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地功能,系统的进化过程是系统基本要素(物质、信息和能量)追求平衡的过程。周易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后,藉著六爻上下的变动、阴阳二性的分别、卦与卦不同系统相互间的关系,不同层次的递进演化规律,系统和层次与环境间的互动(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规律,为一起生命和变革规划出了一个普遍遵循的自然法则------和谐。阴阳交感,五行相生,八卦相荡,向人们昭示着,事物运动所包含的信息对称、物质阴阳平衡、能量守恒等以和谐为易理要旨的哲学中,孕育着丰富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系统科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以易学为起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哲学上讲,百家之中主要是五家,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蕴含有极其丰富的辩证思维方式和易理之道。先秦以后的历代政治家和哲学家,秉承易学和五家思想传统,在他们的“文集”中进一步阐释和总结出了中国的治国管理之道。中国历代文人学者浩瀚的作品中,有深邃而睿智光芒的说理深邃的政论、奏议、书信、杂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管理思想。《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易经》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宋明时期,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
易经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三、学习易经的意义
何为《易》?一是变易,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天地运行,寒暑交替,人生物死,没有竟时。二是简易,一阴一阳,就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三是不易,别看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哪样东西不变?规律不变。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一切事物的规律。谁能逃得出这规律?除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神仙。《易》经过先民几千年的生存实践总结,蕴涵含着深刻的自然法则和朴素的和谐、辨证思想。
传说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斗争。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易经》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是群经之首,是华夏民族都有的智慧,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发掘,而不应该对自己祖国的文化怀疑。一个不自信的民族、不承认自身文化价值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法归宗。易乃中国文化之源,诞生于甲骨文之前,是我们的祖先对待天文、地理、历史和生活环境的经验写照。因易而成道、儒、释,道家崇尚自然,儒家崇尚伦理,释佛崇尚觉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系辞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天人合一”,“内外兼修”…… ,因易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脉相传,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使华夏儿女得以休生养息、安居乐业薪火相传,塑造了富于创造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代英雄儿女......。
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但是文化也是要进化的,文化只有在交流、重组、融合中才能够创新。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化母体,谈何交流,拿什么来与西方文化重组。中国管理的现代化,应当是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化。管理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它应该是民族文化在企业行为中的表现。忽视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方管理的必然结果就是:邯郸学步,不仅学不好西方的管理科学,最后连自家的珍宝也会丢失。《易经》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人生和社会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的一种决策管理模式,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就是变易,“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彖传”、“象传”的核心思想讲述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很多专家和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二流的企业做标准,三流的企业做品牌,四流的企业做服务,末流的企业做制造。按照系统科学原理,结构决定功能,易学的结构决定了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掌握中华根文化、实现道德自觉和行为自觉是实现价值创新的前提。中国的崛起必将是伴随着中国价值观和中华文明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