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荫岛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周溪镇,是鄱阳湖上的一个岛屿,面积仅有0.8平方公里,被称为鄱阳湖的“肚脐眼”。从周溪镇老街驱车十几公里到棠荫渡口,在渡口坐船去棠荫岛还需要大约半个多小时水路。
棠荫村是周溪镇的一个行政村,有村民八九百人,自明朝建村以来,世代岛民多以打鱼为生。段志华就是一位80后岛民,只不过他没有延续父辈“靠湖吃湖”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是以教师的身份来到了岛上。
2007年9月,段志华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由于地处偏远,棠荫小学急缺教师,岛上的老师想出去,外地的老师不想来。段志华和同为教师的妻子主动要求来到岛上任教。
可学校恶劣的工作环境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糟糕。
学校校舍是由几间平房组成,手敲的上课钟,坑坑洼洼的黑板,进出校园是高低不平的泥巴路,还有泛滥成灾的蚊虫叮咬,这便是段志华夫妇对学校生活的全部记忆。
即便如此,段志华没有任何怨言,克服困难开展教学工作。白天抽空逐门逐户去家访,晚上还要伏案备课做学情分析。由于学校偏远,交通极其不便,很多老师来了又走,师资重不足,学校的日常事务、四五年级两个班的教育教学任务,全部落在了他的头上。五年间,他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耽误一节课。
时隔多年,在棠荫小学毕业的王成逢人便说:“以前上学的时候,段老师经常背着我走过两里路长的大坝,要是没有段老师的关心照顾,我不会读到大学毕业,更走不出这个岛。”
随着岛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很多村民逐渐在都昌县城安家落户,学生们也随迁进城读书。2012年9月,段志华调进了镇上的周溪镇中学,妻子调进了镇上的小学。不同的工作环境,一样的初心坚守。
段老师刚到中学时,有一次上课,班里有个男生不认真听课,段老师批评了他几句。等段老师转身,男生在背后小声嘀咕:一个棠荫岛调来的年轻老师能教得怎么样!下课后,段老师经询问才得知,是孩子的家长听说了情况,在孩子面前说了这样的话。
段老师意识到,家长对老师的偏见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耽误孩子的学习。中午放学后,段老师来到该学生家中,与学生家长交流了看法。也更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从小学到中学,更要努力工作,更要有宽容心,才能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
工作以来,段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对工作没有半点松懈。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关心呵护学生的成长。哪怕是学生的一声咳嗽,都能引起段老师的深深关注,提醒学生多穿衣服,喝点开水,注意个人卫生等。晚上查寝的时候,还要看看学生们的被子暖不暖,晚上睡觉睡得好不好。特别是对贫困家庭学生、特殊家庭学生,段老师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适时给他们一些帮助,耐心劝导他们,鼓励他们。
班上有个张雅的同学,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父母离异,父亲不管她,母亲离开了她。她变得不说话,不理人,学习也不认真,经常把自己封闭起来。段老师就经常找她聊天,同时号召其他同学多关心帮助她。慢慢地张雅有了可喜的变化,虽然话还是不多,但能够完成作业。这些小小的进步让段老师欣喜不已,他知道,只要努力,用真心、爱心,才能拨动学生内心的琴弦,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作为班主任,段老师对学生倾注了太多的热情和关爱,尊重他们并以诚相待,他也一度成为学生们的知心朋友。段老师认为,班主任工作看起来很琐碎平常,就像做好自己孩子的父母一样,要有细心和耐心,这是做好班主任的基本工作。
段老师说,他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他会继续坚守初心,耕耘自己的那片园地。他从岛上下来,也希望自己微小的力量能帮助家乡的孩子们,让他们有力量走出去,去看外面更精彩的世界。
段老师最爱学生、挚爱教育事业,如今桃李满天下。他是吐丝的蚕,从春夏到秋冬,从青丝到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