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4-11-23
- 在线时间1289小时
-
- 发帖87095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177699
- 贡献值11178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87095
- 积分
- 1177699
- 贡献值
- 11178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旺家与旺族 承袭“江夏世家”的黄家坂村,现属都昌县汪墩乡古岭村委会所辖,北距汪墩乡集镇所在地喆桥3公里许,南距都昌县城6公里许,东达都蔡公路约半公里。黄家坂现有村民600余人,在人口规模上属于一个较大村庄。黄家坂成村于元末的1356年,距今660余年。“黄家坂发四十八屋”——这份黄姓人脉的披枝分叶,让黄家坂成为都昌诸多黄姓村庄的寻根之地。旧祖祠遗迹 黄姓“四十八屋”这一支的共同祖先是元末明初的黄卫谦(1338—1413),卫谦公后裔号称“四十八屋”,几乎要占到都昌黄姓村庄155个的三分之一。我们且先来顺着卫谦公世系而上溯,疏理都昌黄姓家族的播迁历史。都昌黄姓尊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黄俊伯为一世祖。黄俊伯官至后周比部郎,属于五品。黄俊伯,讳善,身罹五季之乱,而“善”避隐退,携夫人、带仆从由后周都城开封潜出,直奔祖居地江夏(今属湖北),再善隐于江西之柴桑。公元960年,赵匡胤倚陈桥兵变建立北宋,而自此19年之内,中华大地仍有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存在,南唐便是“十国”中的一域,现今的都昌县春桥乡、湖口县流芳一带就属当时苟喘的南唐所辖。黄俊伯惧畏其后周官吏之身份而遭锐气正盛的赵宋王朝的追捕,移居于都昌、湖口 交界处名“沙港”之地,而枝繁族土,瓜瓞绵绵。都昌一带的黄氏统称“沙港黄氏”即源于此。古旗鼓石 黄俊伯善有善报,后裔昌盛。其八世孙黄泽(约生于1075年)北宋政和年间由沙港徙迁都昌一都大宁池口(今属大树乡)。黄泽之长子黄唐发(1100-1163)登南宋建炎二年进士,唐发公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其仕途的发迹轨迹是,初摄永丰令,再任衢州龙游主簿、饶州浮梁丞、温州平阳府丞,秩满后回故园大宁池安享晚年。“大宁池”是个地名,说是“池”,实际上是鄱阳湖的港汊。康熙版《都昌县志》在卷之一“封域·山川”中如此简注“大宁池”:“在东十里一都大宁社,有汛潮出鲜鱼。”“小宁池与大宁池相邻”。同治版《都昌县志》在“卷之二·桥渡”中有“大宁池渡”,注“在治东十里,通新城乡”。村巷道 这方水域有渡,可见此间之浩淼。晚年的黄唐发在大宁池渡口闲赏渔舟唱晚,甚是惬意,世道多变,而他的七世孙黄卫谦少年时在渡口惊悚的是血流成河。元至至十二年(1352),徐寿辉、刘福通、邹普胜、陈友谅等各部屯兵于鄱阳湖,战火硝烟中,大宁池黄村在大戮杀中何曾有一日的宁静,当年百余人口的黄村只逃出了黄卫谦与黄文彬两人。其时,黄卫谦只十四岁,避乱逃至潘家湾,被村人潘再成收留。及至弱冠之年,长得一副谦谦君子样的黄卫谦入赘西湖郭村郭贵家,与他结秦晋之好的是郭贵的掌上明珠,因是黄卫谦的正室夫人,在谱牒里郭氏被称代“一娘”。郭贵在当地倒也真是“富贵人家”,有大片的良田和山林。黄卫谦作为郭家的上门女婿,总有寄人篱下之感。他少年遭战乱开始依附潘家,入赘郭家后单独撑家立户的意愿特别的强烈,时常在贤妻面前感叹身世之飘零。善解人意的郭氏在母亲面前倾诉心声,得到母亲的支持,于是为人女的郭氏在父亲面前一派的恳求独立门户,又盛赞夫君黄卫谦如何的恩爱待她、谋业上进。为人母的郭夫人亦帮腔,力主赠些家产给“一娘”,且当陪嫁。郭贵怜女爱婿,情动之下,答应将村前港对面的花园(后来成为黄家坂老祖厅所在地)给黄卫谦小夫妻栖身。至于田地,三二亩躬耕养家足矣,便张口说了句:“创业惟艰,让卫谦明天扶犁翻耕一天,耕多大送多大。”“一娘”道声万谢后,回到家将父亲的赠田之言说给了黄卫谦听,笃诚的卫谦尽管有些微微失落,因为他也知一天下来,再好的男劳力挥牛持铧在田间一圈圈来回翻卷土块,不会超过五亩的去处,但他还是怀了感恩之心,蓄好臂力,准备第二天扶犁耕田,多耕几分,也就多得几分。聪慧的一娘在枕边耳语授计,听得黄卫谦竟热血贲张起来。秋收田坂 第二天拂晓之际,黄卫谦在一个叫高墈岭的田块下犁,在广袤的垅亩间,他不是囿于一方一圈圈的来回翻耕,而是挥鞭奋起牛蹄,直线式的驰犁而下,碰到田塍则移挪犁具,续接成线,犁耕了大片田地。一上午下来,犁至一个叫“千谷洲”的田块收轭歇犁,“一娘”挽了父亲去现场看犁地,郭贵见了,满满一垄田,总在500亩上下,尽有直直的一路犁迹。郭贵望田兴叹:“农家犁田应是一圈圈犁得翻卷土浪呀,何来此种离奇之犁法?”一娘又挽着母亲的手满脸笑着回应:“父亲大人当初不是说犁到哪送到哪吗?卫谦心实诚,还只犁了半天呢。父亲大人可要说话算话,不诓哄晚辈。卫谦力弱,没有犁到之处,我们也绝不争要。”郭贵也怕失了体面,反正自己家大业大,也没过于与女儿家计较,便将千谷洲一带的大片良田赠予黄卫谦夫妻立业,算是给了女儿一笔丰厚的嫁妆。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喜看犁铧洲千谷,遍地田产下黄家。黄卫谦得岳父之赠田而开始旺家,是年为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旺家”之后便开始了“旺族”——有了其后裔发“四十八屋”之说。据《黄氏宗谱》载,一娘育五子一女,长子黄友善,依排行称丘一,娶本里张氏;女丘二,适余干山汤执中;次子黄济善(丘三)娶高桥向氏;三子黄性善(丘四)娶雁塘陈氏;四子黄至善(丘五)娶谭氏;五子黄资善(丘六)守祖居地,受业于节庵先生入府 庠,娶匡城梁氏。黄卫谦继娶郭氏,相对了前郭氏“一娘”,被宗谱载称“二娘”,生女丘七,适候家山候德仁;生子黄乐善(丘八),取卢氏。黄卫谦公元1413年享年76岁辞世时,其6个儿子发孙男20人,孙女6人。卫谦公后裔一代代播迁成“四十八屋”,现有人口逾5000人。2020年10月,由黄纪来先生担任主任的沙港黄氏村落简史编辑委员会,编纂了一册《沙港黄氏村落简史》(主编黄棒林),伯玉湾村、庙上湾大房村、楼下村、樟树下村、老屋湾村、五房仓村等黄姓村落都将自家的始迁出发地定位在黄家坂。《沙港黄氏村落简史》封面 朝夕莫违庭训语,晨昏须荐祖宗香。元明之际的黄卫谦从“旺家”至“旺族”,倚清水垅之湾,藉黄家坂之地,在时光的舞台上,演绎出号称“四十八屋”的家族繁盛剧。 处士与进士 黄家坂的祖先黄卫谦当年犁到的“千谷洲”,千层稻菽浪里并没传至千代,“沧海桑田”本就是千秋势变常态。只传七代后,千谷洲易主。这其间有关于明代黄家坂人黄天威的故事。 黄家坂人黄火星,曾是一位血性十足的军人,在广西从军,2008年因在部队的优异表现被选为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手。2010年黄火星转业至都昌县审计局工作,他在单位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同时融入乡村振兴,业余热心村庄上的公益事业,对地方人文历史也颇有研究,特别是对都昌黄氏历史典故尽力搜写传承。在他的讲述里,卫谦公的六世孙黄天威是位处士,所谓“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做官的人。黄天威不愿入仕,他却有“被入仕”的故事,且虚衔至五品,曰“进宝状元”。说黄天威既承祖业操农事产米,又经商销米,是江南一带的大米商。某年,他的商帮从南康府经鄱阳湖入长江而至南京应天府。泊船岸边,黄天威让手下佣人放起铳炮来,本意是以响炮声引来民众围观,以促快销米。在一阵铳炮掀天后,近处的民众纷纷前来围观,有官场中人翘首之际,告知老友黄天威,说黄老板难道不知这放舟中铳炮只有皇家才有此真正“天威”,闻听炮铳,地方官员是会到码头候迎皇驾的。这不明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黄天威吓得伏地求计,忙问这如何是好?久染仕宦的朋友出主意,说你不如就势抖威解套,在船头挂出“赈灾济民”四字,将这数条谷船之米全捐了赈灾,你那铳炮是替天行善,可允特例。黄天威为祛欺君之罪只得照办,让老友在布绢上饱蘸浓墨书了“赈灾济民”四字悬于船头。待地方官员闻铳声前来揖迎,才知是来自鄱阳湖上都昌县的黄老板义举救灾,于是便禀告了真正的皇上。而按大明规制,这响众的赈灾义举是要一赈三年的,黄天威连续装得满仓之粮去应天府赈灾。为撑此门面,竟将杨家湖周边的千谷洲一片祖业良田变卖了,来购谷赈灾。黄天威终究倚仗天子之威而风光了一回,朝廷为彰表其义举,赐其五品“进宝状元”,冠带荣身,虎皮垫坐;威自天来,“处士”不隐。文化广场 黄家坂出进士说的是清乾隆年间的黄学璠,这在“都昌县志”里有记载。黄学璠,字远焕,号蓉岗,自幼颖异,仪表不凡。入郡庠,中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科乡试举人,登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会试秦大士榜进士。乾隆壬午年掣造四川叙州府富顺县知县,引见改授山东登州府荣城县知县,任知县六年,克己奉公,颇有政绩。黄学璠晚年曾组织都昌周边“三府十县”同修黄氏族谱,传为佳话。其敕授文林郎,娶刘氏诰封孺人,生子七。道光二年(1882)进士、同邑诗人黄有华曾为刘氏撰墓志铭,尊其为太叔祖母,墓碑至今仍完好立于猫儿岭。 出生于1940年的黄昌仪老人能栩栩如生讲起黄学璠替岳父所在的汪墩排门刘村破译“刘四喜铜锣案”的故事。说黄学璠考取进士不久,去排门刘村看望老岳父。刘家人见黄学璠来了,纷纷让新科“姑爷”去破译降乩时,神明在乩事沙堆上留下的四句诗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原来村上的一面祖传宝物铜锣近日被盗不知所向,村民采取民间扶乩的仪式来占卜问疑,乩示四句,不知谜底何解。黄学璠脱口而出:“铜锣为村上四喜所盗!”黄学璠之解说出来也并不悬乎,那四句诗就是写人生“四大喜”。排门村长辈找到村上一个叫刘四喜的莽撞汉子,在其水缸底下果然搜出准备出卖换钱的铜锣。 璠,美玉也。进士黄学璠似熠熠玉石,在黄家坂人文史册里闪光。本文作者(前排右二)与接受采访村民合影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