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景德镇市区南边约10里路有座山,人们习惯将其称为南山,南山又被称为“沙陀山”。沙陀山不仅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人们说道,沙陀山上建的沙陀庙,也因红色故事被后人铭记。
1925年夏,在昌江河岸码头,从船上走下一位身着学生服的青年,此人正是在江西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求学的向义(向法宜)。此次回景德镇是受中共南昌特别支部派遣,来发展中国共产党组织。
向义(1903—1988),又名向法宜,汪墩向家坂人,与刘越为老乡,孩提时代的这对同龄人就相熟,向义后来娶刘越的姐姐刘莹为妻,俩内兄弟相知殊深。向义历任景德镇党小组长、支部书记、市委书记等职。1945年任都昌县县长,期间与时任国民党国防部次长的都昌汪墩人刘士毅一起创办都昌任远中学,194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先后担任江西省监察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委委员、常委兼副秘书长,南昌市政协常委等职。
向义回到景德镇后,以小学教员身份,通过合法开办“平民夜校”,广泛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结交进步青年。“平民夜校”唤醒了劳苦的瓷业工人,聚集了一批进步工人、知识分子。这其中有工人周翰、余金德等,知识分子有姚甘霖、陈铭珍等。群众良好的革命觉悟,为党组织建立创造了条件。
1926年1月下旬的一天,向义在昌江码头接到一位操着都昌口音的青年,此人就是受中共南昌特别支部委派,前来景德镇指导组建景德镇党组织的刘越(刘一燕)同志。
刘越,1903年12月出生在都昌县汪墩乡老屋刘村,1926年1月,刘越改派到都昌,宣传马列主义,筹组中共都昌县党组织,是都昌县党组织的创始人、中共都昌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
1926年2月上旬的一天,在通往沙陀庙的山路上走来4位青年,这4位青年,沿寺庙山门进到庙内,在一间房屋中坐下,交谈的话语好像是在唠家常,他们分别是向义、周翰、姚甘霖和南昌特别党支部派来的刘越。他们在这里召开了景德镇党小组成立会,会议主要学习和讨论了党的性质、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分析了景德镇当时的形势,研究了景德镇党的建设,以及在工人中开展运动等问题。会议推选向义任党小组长。从此,景德镇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党组织领导。(根据景德镇市委党史办提供相关素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