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曹氏家规言:宗族不可不睦也。邻里有匍匐之情,亲戚有籓篱之卫,况宗族乎!其有同室而戈矛,一体之牙角,皆见弃于圣贤者也。有无相济,缓急相须,鳏寡孤独相恤,和气致祥,吾宗之幸也。
榜眼其耀
中国科举制度的开端似可定为隋朝的公元605年,至1905年清末废除科举,历1300年。人杰地灵的
都昌县,在漫长的封建时代,跻身“进士”之身者众,各自耀其仕途且荣其家族。千余年来,都昌无人中“状元”,中榜眼者仅清道光年间的芗溪湖下曹村人曹履泰。且先来解读一番科举时代“榜眼”之显赫。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以
考试选拔官员一种基本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了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以明清为例,科举考试基本为四级:院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者取得秀才(生员)资格,方可进入府、州、县学学习。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又称秋闱,“闱”者,考场也。主考官由皇帝委派,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考,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曹履泰,清道光癸巳年(1833)殿试中中榜眼,他在“进士”行列的位次便到了第二名。同榜的第一名“状元”是都昌邻邑的彭泽黄花畈新屋汪村人汪鸣相,状元、榜眼同出一地,这在当时的九江,是件很轰动的事了。前三名犹如三足鼎立,所以“状元”也被称作“鼎元”;而“榜眼”之眼,原是有“两只”的,一度将二、三名合称榜眼,后来榜眼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都昌人曹履泰在1833年的殿试考场考了个相当于天下第二名的好成绩,也着实荣光。清道光癸巳年科汪鸣相榜一甲另一人探花,是湖北天门人蒋元溥,同榜第二甲赐进士出身100名,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117名。
曹履泰其事
曹履泰(1790~1861),派名敏政,又名昕,字曙珊(树山),都昌湖下曹村(现属
都昌县芗溪乡马垅村委会)人。关于曹履泰生平,留下的资料极少,后人对其权威述评都源于同治版的《都昌县志》。
同治版《都昌县志》修撰于同治十一年(1872),离曹履泰辞世仅11年,所记曹履泰生平应具可信度。在《都昌县志》“卷九人物志·仕绩”中有如下文字载录,我们试着标点断句予以转录:
曹履泰,字树珊,由副贡任乐安教谕。道光辛己举于乡,登癸巳会试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 陕西道监察御史。丁父忧,起复迁兵科给事中,旋掌印。遇事敢言,略无瞻顾。咸丰改元,擢鸿胪寺少卿。逾月,授广东惠潮嘉道。抵任,饬属谨,巡防严,考察尤念为治首在得人。凡英奇魁杰之士,不惮拂试而磨砻之,且试之从事,以待荐扬。如前任江苏巡抚丁日昌其尤著也。岁甲寅,逆匪陈阿亮啸集潮郡对河之东津乡,履泰提兵进剿,贼败走揭阳,随督队穷追,陈阿亮就擒。尸诸市,余党分别处置。如法事平当叙功,乃独以丁日昌名登之荐牍,外此虽亲故子弟,无毫发私焉。无何与粤督隙,奏请开缺,送部引见,而履泰以终老告归。履泰事母至孝,母亦督教为严。既贵不少,假偶于母怒,必长跪请罪,俟母霁颜乃已。尤笃于师友,其任京秩时,身负山积,犹岁有馈遗。及官粤,师已谢世,则厚待其子,虽挚友亦然。回籍后,旋丁母优,逾年卒。
解读县志文牍,旁及相关资料,对曹履泰生平似可廊清一些脉络。一是功名节点。曹履泰嘉庆丙子科(1816)26岁时,中副举,在乐安县任教谕。道光辛巳年(1821)31岁中举,保举候选知县;道光癸巳年(1833)43岁时会试榜眼及第。二是仕途履历。荣登榜眼后,先后任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鸿胪寺少卿。咸丰辛亥年(1851)61岁,分巡惠、潮、嘉(今广东惠州、潮州、梅州一带)兵备道,又调署雷琼(今属海南)兵备道,授中宪大夫,后晋封通奉大夫,已属从二品显官了。三是吏治显绩。曹履泰作为科举场上的榜眼,其文才毋庸置疑,难得的是在“文韬”之余,他还有骁勇定乱的“武略”,特别是在治理粤地时,进剿陈阿亮之乱,更见其勇武。四是用人之道。曹履泰信守“为治首在得人”,对英才,给予磨砺和提携,力荐褒扬;对下属,整饬谨严,“虽亲故子弟,无毫发私焉”。五是人品修行。曹履泰的性格中,有都昌湖区人的剽悍的一面,“遇事敢言,略无瞻顾”。居功不享功,更不自傲。丁日昌(1823—1882)是清洋务运动的主将之一,曾任江西巡抚、福建巡抚等要职,不失为满清一位有作为的军事家、政治家。曹履泰与长他33岁的丁日昌的交集,是因为丁日昌是潮汕先贤,而曹履泰任职惠潮嘉兵备道,得到情系桑梓的丁日昌的极度赞许。曹履泰叙功时,所拟荐功文书也归于丁日昌之名。曹履泰最终辞官回乡,也是因与粤督有隙,道不同不相与谋。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兼资的二品显宦,曹履泰在亲情友情上,尽显人性的善美。父亲在曹履泰年至半百时去世,他对母亲冯太夫人特别的孝顺。即便有显贵身份,且年龄已不再年少,但只要拂了慈意而见母亲有愠怒之色,曹履泰便会在老母面前长跪请罪,直到母亲一展欢颜才起。对于师友,曹履泰慷慨解囊,予以帮助,从京城到广东,从不间断。即便有师友谢世,曹履泰对其子女的呵护之情日见其笃。曹母以高龄辞世,次年曹履泰亦殁逝,有后人感叹,这其间就有因母逝世而过度悲伤的悲催因素在里面。
曹履泰的同榜状元汪鸣相(1794—1840)1832年中举时逸兴遄飞,在中秋之夜的南昌客邸曾以欢愉的笔调吟道:“今朝亲与嫦娥约,来日蟾宫任我游。”后遭父母连丧和
经济窘困之累,在鸦片战争爆发的隆隆炮声中,道光二十年(1840)自缢于彭泽县城江边行馆,年仅46岁。其时,曹履泰丁外忧在都昌芗溪,闻之一声叹息。
村上其迹
曹履泰(敏政)的桑梓地是都昌湖下曹村。有关资料显示,湖下曹是属“龟山曹”(发脉地在都昌蔡岭镇)族系,其祖先可追溯到南宋理学家曹彦约(1157—1228)。曹彦约亦是进士出身,曾官至知隆兴府(今南昌)、常德府,任礼部侍郎、文华阁
大学士等,是朱熹在都昌的“朱门四友”之首席。今天的芗溪乡马垅村有三个村庄承袭“谯国世家”,其徙迁脉络是:曹彦约的五世孙曹简四,于元大德年间由“龟山曹”的留恩山徙居十都石山源,即今天的马垅石山源曹村;曹简四的长子曹英一之孙曹才,于元末明初由石山源分居湖下,即今天的马垅湖下曹村;曹才幼子曹可八于明永乐年间由湖下村分居军(君)山上,即今天的马垅军(君)山曹村。
湖下曹村实在是小,2020年只八户人家。平日里进得村来,八户人家皆铁将军把门,可用“空无一人”来形容村上的冷静。村民们在外就业创业,在城市置买了新居,老人和小孩也带至身边
生活,空留下小小的村落。“湖下”之“湖”,说的就是南峰湖。村前望去,入眼帘的便是南峰湖,对面树木掩映楼舍处,便是南峰镇的地界了。南峰、芗溪合守的南峰圩堤就在村头的右侧不远处。
榜眼曹履泰留给家园能寻踪迹很少。觅得到的,是被湖前圩坝掩埋着的大旗鼓石,榜眼的村上有旗鼓石、系马桩这些身份标示的印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据说一村上老者的手上,还存有一副丈余长的绵缎对联,上书:“五年露冕宣风岭海瞻同生佛,八月歌铙奏凯鳄蛟扫若轰雷”,这副对联是由“潮州府属绅耆士庶同顿首拜”,而“恭颂曙珊曹大公祖上人德政”的。曹履泰用过的朝简、铜官印等随身理政之物,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遗落殆尽。
曹履泰的嫡系子孙均在广东播迁,与祖籍地从无联系。
曹履泰晚年辞官归隐
家乡照顾老母亲,他咸丰辛酉(1861)享寿71岁辞世,葬今鄱阳县响水滩魏姓村庄,与其母并冢。后人有曹履泰为官28年没回过家之说,其间的一种解释是曹履泰身居要职,又处鸦片战争内忧外患之际,他夙夜在公,无暇顾及。湖下村村民曹和春平时在九江随儿子生活,在他的讲述中,有曹履泰久不归故里另一种版本的故事。说曹履泰丁父忧之后在京城为官,将平日积攒的俸禄悉数寄回家中,委托族人给曹家营造气派不凡的“大夫第”,族人回报的信札总是禀示府堂建得如何的顺遂、何等的巍峨,曹履泰闻之每每甚喜。第二年春,得有公暇,曹履泰及妻妾并子女,随同的还有知己同僚,浩浩荡荡地乘九条舟船而入
鄱阳湖,回家察享出巨资所建府邸。近乡情更怯,船至学堂嘴(现南峰中学所在),曹履泰站在船头眺望魂萦梦绕的湖下村,一览无余之下,哪有邸第之矗立?他顿悟是族人在诓骗他,“大夫第”是毫无踪影的事。懊怒之余,也不便在宦友和属眷面前尽失体面的发作,只令掉头回程,怕到了现场大跌面子。接了无数银两的族人原来是堕落之辈,白花花的银子全用来逍遥,鸦片吸食得萎靡不振。自此,曹履泰断绝了与族人的来往20余年,直至晚年才归隐乡间。这才是曹履泰长久不回故里的“谜底”,自然,这也是民间一说。这其间有个细节值得揣度,至为孝顺的曹履泰在外为官,应该是将母亲一直带在身边服侍的。这就可解释族人假兴府邸,而无了曹母在场的严叱和将实情相告儿子;也可解释曹履泰为什么晚年要决意回归家乡,因为母亲体弱年高,叶落归根是母亲的素愿。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