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去年到杭州过中秋节,收获最多的不只是一家人团聚、亲情、热闹,更主要的是认清楚了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是多么的影响巨大。因为我和孩子
母亲都因一些细小的事情对孩子提出批评。女儿受到的委屈不只是伤心,更严重的是导致她自我否定,怀疑自己是不是智力和能力都有问题,觉得活得累,没有意思。
做父母的很在意自家小孩什么地方都能中规中矩,不出差错。因此,关注度往往没有放在孩子的亮点上,认为那些亮点是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具备的,一般不可以让父母挂在嘴边道称,否则,显得不谦虚,有显摆自家孩子的意味,被世俗所不齿。而对孩子的细微不足却高度关注,生怕出错而惹人议论。这样一来,父母的全部关注度就放在了孩子的不足上,神经高度绷紧,总是唠叨孩子的不是,并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作比较,来激发孩子认识不足并加以改正。久而久之,孩子的不足被逐渐放大,孩子自己也因每天接受这样的心理暗示而失去自信,自卑感由然而生,进而发展到自我否定,甚至对自己进行自我攻击,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就这样日积月累地一点一点被摧残,被折损,被自己的父母毫无知觉地谋杀着。
父母把关注度放在孩子的不足上,是
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至少不会被人评价为没教养,目的是想促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在为人处事、接人待物上被世人接受和道称。却好心办坏事,把孩子推入自卑的深渊,甚至万劫不复。
但细究起来,父母其实是在自己潜意识的威权欲望驱动下,为了顾及自己的脸面来挑剔孩子的不足的。对孩子而言,探索未知
世界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因天性禀赋的不同而各有特色,也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而人又是情绪的动物,对夸赞与贬损非常敏感,容易形成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产生自信,消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学也有公论,认为:积极的心理暗示造就成功的
人生,消极的心理暗示造成失败的人生。老是盯着孩子的不足说事,最终非毁了孩子不可。
美国有个心理学研究机构对面向孩子的家庭语言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一个母亲一天中大概有800多句话语是面向孩子而言的。在这800多句话语中,只有80句话语是正向性的,其余全部是负面性的。负性的话一般孩子都在意。一句负性的话说三次,就会在孩子心理产生暗示作用,形成自我否定的力量。孩子一天要承受至少几百句负性的家庭语言,日积月累,孩子要承受多少这种家庭语言呢?恐怕难以数计。可见家庭负面的语言是多么的可怕,许许多多的孩子被不知不觉地毁在这种家庭语言里。这个心理研究机构把这种家庭语言斥责为“语言暴力”,多么贴切而又触目惊心的名字啊!
问题就在于做父母的根本意识不到过度关注孩子的不足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反而自发地作为做父母所义不容辞的
责任加以施行。若没有指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就会认为是自己做为父母的失职。
所以,做父母的往往把自己
教育孩子的职责向责备训戒倾斜,而放弃了对孩子的夸赞和鼓励。
其实,对孩子的不断夸赞和鼓励才是做父母的最大职责所在,也是最正确、最应该义不容辞的职责。
打破陋习,打破固有的关注孩子不足的
模式,努力地、勇敢地、理直气壮地、毫不脸红地夸赞自己的孩子吧。
每天夸赞自己的孩子,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