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遗训: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而不绝于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一
九龙山下有八斗坵刘村,属
都昌县土塘镇莲蓬村委会所辖。山名上通天龙,村名下接地气。承袭“彭城世家”的都昌刘姓,汉高祖刘邦在他们的眼里当然是条历史上的“天子真龙”,九龙山之得名究实与“真龙”无涉,言的是绵延的山势有九座山头峙立。“八斗坵”之名,有个小故事。说清朝村上有叫刘世宝的,勤劳致富,家财万贯。在村民的叙述里,其人却俭朴非常,“长毛巾系着腰带”的老农形象。刘世宝致富后造屋,三栋三进的房子铺展开来,有八斗坵田一样大。古时的“一斗”也就相当于“一亩”,折算出现在的平方,“八斗”达5330平方米,可谓大。自此,村名便有了“八斗坵”之称。
八斗坵刘村其实说的是两个村庄,一个是上八斗坵,又称“八斗坵山里”;一个是下八斗坵,又称八斗坵口头。“山里”肇村更早,“口头”是从山里迁至的,两个村庄只一个田垅之隔,形同一村。现今“山里”农业人口不到200人,口头要大得多,农业人口逾700人。八斗坵人早年在景德镇做窑工定居,在鄱阳县枧田乡、
都昌县徐埠等地种田落户的也不少。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此,不妨来疏理一番八斗坵刘姓的“谱系图”——都昌刘姓尊中唐的刘巨容(826—889)为一世祖,刘巨容的七世孙刘彦诚(?—975)始入居都昌二十都黄金乡(今鸣山乡七里桥村)。刘彦诚功名显赫,在那个写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后主李煜当朝时,官至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后率部归附宋太祖,被封彬国公,并以开国元勋之荣赐谥“武忠”。抗金名将刘锜即为刘彦诚的六世孙。刘彦诚生六子,长子刘托一的十世孙刘梦源(约生于1273年)生四子,第四子刘庆四之长子刘同一(约生于1260年)有孙叫刘武二,于元代至正年间由筱港下堡田枣树下(今属土塘镇辉煌村)迁十五都河塘坂,即如今的土塘镇莲蓬村委会驻地。想必当年的河塘当是荷花盛开、莲蓬常盖,很容易让人产生对“莲蓬”之名源于此的联想。刘武二的六世孙刘正亮(约生于1400年),于明代宣德年间由河塘畈迁九龙山八斗坵。这样代叙下来,八斗坵在九龙山下立村已有600余年了。后人为纪念先祖刘正亮,将九龙山也称“正亮山”。刘正亮的八世孙刘良金(1570—16450)于明万历年间由八斗坵山里分居口头,口头比山里立村晚了160余年。
二
八斗坵村的风物特色,自然在山清水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九龙山上也是有庵的,以至留下了“老庵场”之名。“老庵”名龙泉庵,传是刘正亮所建,坐落于九龙山的细木鱼山,面对青山岭,左边有龟 头凸、仰面锣,右边有玉焕山、鹦巢垴,这些形象的峰名,八斗坵的年轻一代很少有人至今还能辨得出方位。清初的顺治年间,龙泉庵移至九龙山麓,细木鱼山遂命名为老场庵,庵堂旧基尚存遗迹。清初移建的龙泉庵“文革”时倒圮,后来周边村庄在临八斗坵水库修建了新庵,承祈香火。
九龙山也曾一度是八斗坵刘村与周边村庄权属和山林管护上的相戒之地,以至《刘氏宗谱》要郑重其事地收录一些关于山林权属协商和了断的议协。村民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因跨界砍柴一事,与邻村间闹出过人命案来。如今,八斗坵与周边村庄和谐相处,共唱呵护九龙山生态之歌。
九龙山之水在于明镜般清澈的八斗坵水库。八斗坵水库1958年始建,1972年扩容续建,集雨面积达一平方公里,属小(二)型水库。傍山临道间有水经年长流下来,分明是一条泄水的长堰,却分段各有其名:孟母堰、承坝堰、高坵堰、庙根堰、龙水堰、新堰、管坵堰、中堰、沙坵堰、李家堰,曲折向前,一直通到游水潭,注入
鄱阳湖。依山傍水间,八斗坵口头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起了廊亭,凭添几分韵致。上八斗坵村民理事会老理事长刘国珠与村民一道建我家园,见证了村上一日日地变得更绿更净更美。
三
九龙山下八斗坵,最是子民著华彩。
说起古时八斗坵的风流人物,远古年代的八斗坵人的背影已然远逝,村民能言之凿凿提及的是晚清光绪年间的村上出了同科的两个秀才,宗谱记载皆“入泮”。秀才一个是刘纶法,一个是刘纶润,对都昌刘姓在县城兴建刘氏宗祠出力不少。在1996年版的《都昌县志》和相关都昌党史资料里,八斗坵人刘八禾尚在“革命英烈”栏留下了英名。刘八禾尚参加红十军,1930年24岁时在江西弋阳牺牲,血洒磨盘山。在“刘氏宗谱”上载录刘八禾尚的谱名叫“传显”,字国柱,“参加红军未归”六字蕴涵着八斗坵子弟的几多壮烈。
八斗坵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先烈舍身取义,也有名不见经传,以自己持之以恒的操守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村中平凡叟妪。刘兴孝是化民中小退休
教师,算是村中的“文化乡贤”,他讲起祖母江蒲香在乡间践义的故事,总是心怀敬佩。江蒲香
生活的时代是日薄西山的晚清,那时村上人起早下田耕作、上山斫柴,要吃个爆米、芝麻粉一类的早点,江蒲香一年四季都是天未亮而早起,在自家用大海锅烧好开水,呼唤着村上人免费到她灶间来冲开水用早点。她家并不宽裕,是个佃户,家中只有少少的五分田,平日里是靠租种他人家的田地讨生活,自家的犁耙水车一应俱全,村上人出工劳作农具不凑手的,多向江蒲香家借用,她从不拒绝,总是和颜悦色地说:“我来找,你只管拿去用。”
旧时代农家妇女江蒲香的品德说不上惊天动地,却润泽人心。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不少八斗坵人将“崇义”二字踏石成印,行之成风。如今已年过半百的刘兴瑞多年在景德镇艰辛打拼,建筑行业
创业有成,他对
家乡的公益事业总是慷慨解囊。2009年八斗坵新建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刘兴瑞捐款20万元。他还出资硬化村民上九龙山的便道600余米,每个春节前会请来民工砍伐道旁的荆棘柴丛,一方面让村民上山便捷,另一方面也可形成一条防火带,村民上山祭祀先人墓茔时有利防火。刘兴瑞对村中困难户和贫困学生往往不声张地予以资助,做好事从不图名。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