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氏家训:伦次既整,训诲斯明。善不待教者,上学之人也;过不知改者,下等之人也。可不泽之以诗书,使发言制行皆归于正;纳之于车轨,使手舞足蹈弗近于邪乎。能如是斯,无愧于祖,而有贻于后矣。
一 早先的晚公庙,的确是供奉着晚公菩萨。晚公庙原是座落于
都昌县大树乡罗岭村委会晚公庙钟村与晚公庙郑村之间,已是遗迹不存,只在原址附近村民自发新立了个小型土地庙。“晚公庙”之得名有故事,说是在大明朝,钟家有个渔翁到大沔池捕鱼回来,在泊岸时拾捡起两个木质的菩萨像,一黑一白。渔翁怀了敬神的虔诚,将菩萨供奉于村旁,置庙宇享香火。因结缘相拾时正是暮色四合的傍晚,所以名之“晚公”,村名后来也被唤作了“晚公庙钟村”。钟村的老一辈人至今还记得,1950年代要是村上哪个分娩的妇人遇了难产,男人急急的将晚公菩萨请到家中祷祝一番,竟往往能逢凶化吉。新的生命呱呱坠地,算是唱给晚公的一首感恩之歌。周边的村庄正月初一将晚公菩萨接至祖祠接受膜拜,祈福多多。晚公庙后来倒圮于“文革”期间。
都昌钟姓村庄除了晚公庙村,还有春桥乡的钟舍村,
左里镇的杨梅塘钟村、甘思港钟村,大港镇的钟家山村,大树乡的小南门钟村和
苏山乡的钟家山村,六个村庄计1600余人。钟姓承袭“颍川世家”,都昌钟姓村庄溯源起来,,春桥钟舍村是北宋年间由安徽合肥迁入,而其他五个村庄是南宋年间由饶州(今鄱阳县)迁入。2007年都昌钟姓统修宗谱时,六个村庄已融合成一家编修了穿宗谱了。晚公庙这一支的五个村庄,奉钟肖五(约生于1180年)为始祖。钟肖五南宋落籍
都昌县城来苏坊的原因,是兵营差使而至择居。真正让钟姓在都昌发脉下来的是元代进士钟国光。钟国光生五子,分别名成一、成二、成三、成四、成五。晚公庙钟村是成四之孙钟友谅(约生于1435年)于明成化年间由县城近东大门来苏坊徙居一都汇泽乡晚公庙旁。
二 七百年前的钟国光不只是都昌钟姓人家引以为傲的祖先,而且是都昌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只是关于他的历史资料流传下来的极少,很少被人提及。且让我们从历史的深处探微,对元代进士钟国光的生平来一番考究。
钟国光年少时曾求学于都昌
矶山人王石梁创办的矶山书舍。王石梁与创办云住学院的大儒陈澔有亦师亦友的交集,钟国光也可说是拜在名师门下习诗礼。康熙版《都昌县志》“人物”卷收录元代进士仅钟国光一人:钟国光,雩都主簿,延祐二年乙卯张起岩榜。延祐二年是元仁宗时的1315年,所载“主簿”一职其实是个低微的小吏,在县令、县丞之下,只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主簿”显然只是钟国光初入仕时的宦位,县志对他终极的官途没有了后续的载录。
《钟氏宗谱》记载钟国光擢升到了刑部尚书的显位。“刑部尚书”官至二品,是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相当于现今的公检法司四长合一的职务了。如此显达的一个都昌骄子,清代县志的缺记多少有些反常。这里不妨引录《钟氏宗谱》中关于钟国光仕途的记载:“五十七世国光,字少宾,号石田。公于大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春三月赐进士,都护沓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公年二十有八,时登五十三名进士。初任陕西西安府鄠县主簿,遂授云南御史,张起岩一本寻迁大理寺正,因奉便民二十四事,超兵部侍郎,随擢刑部尚书。”解读这段文字所传递出的信息,先要知晓元代科举取进士的一些背景知识。元朝存立的97年间举行了十六次殿试,延祐二年是首次开科取士。元代科举
考试分右榜、左榜取士,右榜为蒙古人、色目人,左榜为汉人、南人,实行分科另试,区别使用。因此元十六次殿试便有左右两榜状元,明清时期修纂地方志一般只记载左榜。钟国光这一年应考,左榜状元是张起岩,右榜状元便是蒙古人都护沓儿。这一年左榜取40名,右榜取16名,合起来取了56名进士,而钟国光位列第53位。钟氏宗谱显示,进士钟国光由小小的主簿至刑部尚书,原也是经过不同职位的历练而达至的。在晚公庙钟村新修的祖祠上,“颍川世家”之上还嵌有“御师第”三字,想必是指钟国光曾做过帝皇的老师,这就更可解释钟国光的步步擢拔了。钟氏宗谱还记载钟国光是钟安二的独子,钟安二“以子贵朝赠银青荣禄大夫”,父因子贵而至从三品的虚衔。
三 让钟国光名垂志书的,不是刑部尚书的显赫和荣耀,而是“钟氏牡丹”的娇媚和富贵。
在康熙版《都昌县志》“杂记”卷“古迹”栏有“钟氏牡丹”条:在治东一百八十步。元延祐二年进士钟国光遗种,有古居存焉,内有石台古迹。自元明至今,子孙相传数百余年。每逢三月花开,邑中绅衿过客与进士各称觞赏之,俱有题咏。又传都邑为晋石崇湖庄,是花乃其遗种,后为钟宧所得。每岁花开,钟氏以花色荣瘁卜休戚,历历不爽。清初当事有目为花妖者,及时颜色顿痿,真若有神在焉。至康熙十三年,遭寇移至他宅寻,为好事者徙之江南,而名花无遗种矣。这段县志里的释条,道出了堪称都昌典故的“钟氏牡丹”花开何处。
钟氏牡丹的始植者原是西晋豪富石崇(249-300)。石崇,字季伦,曾任卫尉一职,也被称石卫尉。《世说新语》等书中言石崇的富可敌国栩栩如生,其奢华之财自然是来自巧取豪夺,石崇曾任荆州刺史多年。史书上记载的石崇是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但他的族源与都昌白水石氏的确可以无缝对接,都昌石氏宗谱有石崇世系的记载。西晋时的都昌彼时称枭阝阳,县治在周溪的泗山。石崇来都昌的原由,一说是他与晋武帝的亲舅王恺比富后,带着爱妾绿珠从京城洛阳出走,远避一阵锋芒。他所选择地处枭阝阳的这方水域可谓山清水秀。山是
南山,水是蠡水(
鄱阳湖),想必也有在斯地认祖归宗之意吧。石崇在此掷巨资建成享乐的湖庄,有迎来送往的玳瑁阁,有白莲飘香的大清池,更有广植牡丹的金谷园。牡丹本就是京城洛阳的名卉,众香国里的鲜艳牡丹移莳在彭蠡之滨绽放。有人考证,当年石崇的湖庄在现今都昌县城官塘一带,金谷所在的菖蒲嘴在老水产公司、煤炭公司那片地域。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