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1335
- 积分
- 171381
- 贡献值
- 388
- 都币
- 2
在线时长: 539小时
|
己亥盛夏的一天,我们一行四人怀揣憧憬,兴致勃勃地一路自驾来到了地处赣西北幕阜山脉深处,修水县新湾乡的一个山冲里,号称为“江南作家第一村”的“回坑作家村”。 数年前,初次在修水的文友那里听到“回坑”这个阴阳怪气的名字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暗忖这人给村子取个什么名字不好,偏偏叫什么回坑?用我们家乡的村言俚语来解读,回坑的意思,就是回到坑里去,这不是挺吓人的么?“回坑里去”。这在我们老家是一句骂人的话,而且还是极为恶毒的、诅咒人的一句话,寓意是代指死去。不过,后来我又细想了想,人不都是从尘土中来,最后又回归到尘土中去的么?人生不就是这么一个从来处来,最后又回到来处去的循环过程么?这样说起来,回坑这名字还蛮有哲学味道的。既如此,人家愿意叫回坑,那就叫回坑吧,这跟名字好不好听,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念及此,我的心绪这才慢慢地平复下来了。 这次我到了回坑村之后,便有意识地跟她做最亲密的接触,通过与村中老者几次三番的聊天,这才让我对之前心中留下的那个疑团初步地释怀了。原来,回坑一直以来的名字应该是叫做肥坑的,这完全是源于回坑这块土地上的肥沃与丰润,她这里不仅是物产丰富,而且无论在什么样的年成里,都能够令村民旱涝保收,让人们的生活有了可靠的有力保障,免去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过去,曾经有民谚是这样说的:“轿顶山下三个坑,上面是三锄挖不动的板坑,下面是三年颗粒无收的干坑,中间是连续三年都大干不到的肥坑。”肥坑,因其坐落在桥顶山下群峰环抱的山凹里,村子的东西两面分别与干坑、板坑两村遥相呼应,地理位置极好,一道曲折蜿蜒的溪流穿村而过,天蓝水碧,地灵人杰,是一座在传统意义上,属于人们向往的那种柴方水便的山间小村落。 回坑村坐落在幕阜山脉的余绪之中,她背靠轿顶山一线,由东向西一字逶迤开白虎岭、大洼里、塘洼里、梅炭垅、黄沙塘、雪雾坑、雷公尖等错落有致的山峰,那些山峰,虽然称不上有多么地高耸峻伟,但倒也说得上是峰峦叠秀、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回坑村前面正对着的便是下茶洼、侧面虎、成家源等几处的山峰及山崖。听村民说,在对门山上,那被茂竹盖住的地方就是老狮崖,老狮崖下有个狮子洞,洞口就挂在那山崖的半腰上,看上去挺有神秘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出爬上去一探究竟的盲目与冲动。再往下,便是下竹洼、上竹洼,以及黄泥塘等的一些坳口和山岭连绵起伏不绝于山间,向着未知的远方蜿蜒而去…… 走进回坑,令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是“回坑三宝”:绣楼、廊桥、龙王垴。 在回坑后面临近山脚下的地方,有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具有典型徽派建筑特色的民居,整体面积在200余平方米,属于一正两厢摆前厅加囤口的古棋盘屋格局,墙体青砖上还专门留下了特别的建筑标记,屋的四周秀台环峙,戟指蓝天,阵容庄严。从墙砖体上“清光绪癸巳车音和记”的字样来看,该建筑应该是村民车音和在清光绪癸巳年间独资建造而成的。屋中的天井开得比一般屋上的要大好多,并在左右两边的厢房上各加盖了一座绣花楼,俗称绣楼。它们巍然耸立在层层叠叠、青灰色的屋瓦之上,若凌空虚渡,袅袅婷婷,美不胜收。登斯楼也,视野开阔,秀山丽水尽收眼底。这绣楼,在过去是有钱人家中的姑俚在未出闺阁时读书求学、习练针线功夫、学习女红的圣地,一般情况下,没经过主人家的首肯,外人是不能上绣楼去的。 龙王垴就是村前的一块坡地,因在其上建有龙王庙,故而村民们称龙王庙为龙王阁,座下悬有一泉,呼为“龙泉”。龙泉四周皆有未设封的门禁,俱可入内取水。泉水甘甜清冽,清可见底。千百年来,无论天干还是地旱,从未干涸过一次。因此,正是有了这眼龙泉的庇佑,回坑村人长期以来汲水而饮,引水而灌,这才过上了令人慕羡,肥肥美美的幸福生活的。难怪回坑人只要一提起这龙泉,满脸都会绽放出幸福的花朵,好不醉陶。 座落在村头溪流上的廊桥,是一座木质结构,桥上盖有廊亭的长桥,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善述桥”。在桥的东头镌刻有“善述桥序”的石刻碑文,碑文上说:“……回溪车生咏堂,欠读儒书,勤劳稼穑,目睹此情,遂有修桥之意,家虽不甚饶余而乐善不倦……此地上通崇乡楚北,下达武邑吴西,此一乡曲间往来之要津也,为贯通回溪与外之往来,其独出资千余银辆于清光绪二十九年修建善述桥……”从该碑文的叙述中我们应该知道,这廊桥原来就是建在一道叫做“回溪”的水流之上,大名叫做“善述桥”的四孔长桥。它是由一位名字叫做车咏堂的回坑人,独自花费了千余两白银,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间的一座古桥梁,这样算来,它距今也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这个车咏堂一生没有读过多少的书,但是,他却是一个忠顺勤劳,守孝悌,精稼穑的一把好手。他眼见得回溪是上通崇乡楚北,下达武邑吴西的往来要津之地,为了能够打通回溪与外部世界的往来之便,尽管家庭并不是很富有,他甘愿自掏腰包,花费一千多两的真金白银,用他的无私义善之举,在村前湍急的溪流之上架起了一座爱心之桥,让他的爱如涓涓溪流,绵延不绝了一百多年,还将永远这样流淌下去,这的确是人间难能可贵的爱心盛举。这就不难让后人明白,他当初在建成此桥时,为什么要给其取名为“善述桥”的原因了。原来,在车咏堂的内心里还深藏着一个山民至为朴素的愿望,那就是他所追求的“善之为善,理应善而不宣,述之为述,就该述而勿论”的人生境界。从这一点上来说,车咏堂的确是值得我们后人应该大力去弘扬与颂倡的榜样。 不仅如此,我还似乎从以上的这段文字表述中,找到了回坑这一村名的真正来处。 说起天下的四大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大家还应该记得吧? 白鹿洞初时是唐代的李渤与其兄李涉一起在庐山隐居读书的地方。因为李渤先生养了一只乖巧的白鹿,常常跟随先生出来进去,人们便称呼李渤为白鹿先生。后又因白鹿洞四周山形环合,俯瞰其中,外形好似一个天然的幽深洞府,加之白鹿先生李渤在里面隐居读书,所以,人们便称呼其为白鹿洞。到了唐代的长庆年间,李渤出任江州刺史,他旧地重游之后,便开始在白鹿洞中增设台榭、宅舍、书院,并且在里面广植花木,将其修葺一新,自此,白鹿洞便在那时起,逐渐声名鹊起,誉满天下,逐渐成为十里八乡文人们的往来聚集之地。由此可见,白鹿洞并非是一座真正的洞窟,只不过是人们对他的一个爱称罢了。 无独有偶,回坑这一村名的由来,应该不是什么所谓的“肥坑”之说,也不是什么人们眼中的“回还往复景各异”的猜揣,而是源于赣西北人对地理概念朴素认知的一种内在表现。他们管那些散落在连绵群山中的一座座幽深涧谷、隘口、山冲,习惯性地称其为坑,而回坑恰好就是幕阜群山的涧谷之中,一座坐落在湍急的回溪之上的小村落,故而,人们便习惯性地称其为“回坑”村,这便应该是回坑这一村名的真正来处。 回坑,一直以来,应该是属于那种深藏在大山里面,自然散落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她犹如深闺中待嫁的如花碧玉,面目含羞地躲在帷幔的后面,怯生生地羞于见人。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她终于揭下了自己长期佩戴在头上的面纱,大大方方地走到前台来了,她不再羞答答地不敢见人了。这应该是源于“文学”对她特别的惠赐吧?涓涓流淌的“溪流”自村口的龙泉中喷涌而出,成为她绵绵不绝、一路奋进的力量源泉。“廊桥诗会”亮起的烛火,燃烧在这漆黑的深野山冲里,不仅点燃起了山里人心中的那团希望之火,也点亮了那天上的星河,星垂四野,星光灿烂。 走进回坑作家村,便像是走进了一条文学的溪流,让人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与淋漓;走进江南作家第一村,便像是走进了一座文学的百花园,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