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41阅读
  • 22回复

[民间文学]难忘的童年记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44
积分
868
贡献值
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1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20
我的老家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3-01
— 本帖被 鄱阳湖 执行置顶操作(2020-03-02) —
难忘的童年记忆
西田隽秀

     今年的春节非同寻常,全民窝家防病毒。闲得无聊的我天天网上畅游,每日打卡“今日头条”。偶然间一篇《传家训扬新风之都昌县城余家厅》让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小时候经常到访的余家厅吗?读来倍感亲切,给了我一个意外惊喜。没想到留有我童年足迹的余家厅竟是如此群星闪耀、人才济济的书香门第,让我对余氏家族赞叹、羡慕不已。
     一代代余家人,承前启后,传家训扬家风,满怀家国情,紧跟时代潮,世代“备德践道”、“急功好义”,历代名师名医辈出,亦有名宦名匠,更有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堪称一部余家史半部都昌教育史,这可真是大宅门啊!难怪我记忆中的姨爹是那么有君子风度,原来是家学渊源。
     岁月如流水,掐指一算,我已有四十多年没有到过余家厅,但我对它的印象是难忘的,正是因为它,让我对县城有了许多美好记忆,激发了幼小的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让我的人生有了目标。
     小时候最期盼、最开心的事就是去余家厅的姨娘家。
     姨娘家住余家厅上厅西边正房,里面地板楼板俱全,正厅后面是神龛,吃饭的八仙桌一般是靠在西边的鼓皮旁(房间的木隔板),厨房在后面拖铺里。
     上厅有个在理发店上班的叔叔我印象特别深,他们家住在东边的茶厅房,他夫人待他那是真好,几乎每天早上都给他弄银鱼或荷包蛋煮面,感觉他的生活非常奢侈,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可能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普通人的早餐不就吃两大碗稀粥么?传说中的地主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吧。
     走出后就是实验小学,记忆中好像从后门经过实小,再往下走就是河边,大人经常去那里洗衣服,我总是跟着她们玩耍,河岸边好像还有个玻璃厂(抑或是堆放玻璃原材料的地方,印象模糊)。
     姨娘姓卢,阳峰卢家人,是我娘的表姐,但她俩感情非常好,不是亲姐妹胜似亲姐妹,姨爹名叫余武(音,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武字),他们有三个儿子和一个领养的女儿,只可惜姨娘在儿女还没长大成人时因病离开了人世,那时我还没出生,所以对她没任何印象。姨爹退休前是东湖管理所工作,应该是负责人之一,他解放前在县政府供职,抗战间期为避战乱,县政府曾搬到卢家,他俩应该是那时喜结连理的。
     姨爹比我父亲年龄大,凭推测,他大概是1920前后出生的。为了准确了解他的生评,我满怀兴致地反复研读了作者的文章,想从中找到有关我姨爹的介绍,可惜没有关于他的信息,作者帖上的《余家厅直系派辈脉络图》因为模糊不清,所以世系表上也看不清他的名字。我对贴中介绍的人物信息进行了认真梳理,经反复对比,从年龄段和他家在厅里的居住位置判断,我姨爹应该是余忠镇之孙,属第四代,从其年少丧父看,应该是余斗垣之子吧(根据作者提供的材料:余斗垣(1894-1930),1920年毕业于国立山西大学法律本科并得法学士学位,曾任都昌县女子学校校长、县立高等小学校及师范讲习所任教职,在南昌、景德镇、都昌等多所学校任教,后投身国民革命军从事文职,36岁英年早逝。),不知对否,有待进一步考证。
     我见到的姨娘是姨爹的第二任妻子,在县皮鞋社工作,上班的地方就在东街,我小时候还跟她去上班的地方玩过。这个姨娘人也很好,操一口标准的“县里腔”,但可惜,身体也不太好,大约七十年代中期就去世了。
     以前西医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中国肺病緾身的人特别多,我姨爹就一直有支气管炎。好像是八零年左右,哥哥去姨娘家拜年,回来说姨爹早在春节前的某月某日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家里人都很难过,没能送他最后一程,满心遗憾和内疚。姨爹在世时对我们家非常关照,晚年他身体欠佳,出于感恩和尊敬,逢年过节我们去看他。只怪隔得远,那年代通讯还很落后,有什么事主要靠口信传递,等你得到消息,事情可能已过去好久了。
     在我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是姨爹伸出援手,帮我父亲谋得个事做。
     我们村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地方,不靠山不近水,农业收成少,分田到户前,我们生产小队最差年成时只有一毛多钱一个劳动日。
     我父亲虽然是个农民,但准确地说只是个半途出家的农民。他很早就参加了工作,经历过两三个工作单位,因为脾气性格不好,总喜欢跟人争争吵吵,处处得罪人,最后落得个失业的下场,四十好几又回家务农。
     其实我父亲自身条件还是有优势的,读过几年书,会白案红案,都昌传统糕饼他都会做,学过南杂货,算盘打得也不错。但在那个年代若在公家的单位呆不住,就是会十八般武艺,你也是无用武之地。所以我小舅舅曾跟我们说“你父亲就是不适应公有制,不适合吃皇粮,早改革开放就好”,对一辈子跌跌撞撞的父亲来说,舅舅这句话总结得一针见血。
     耕作不在行,在生产队干活无所适从,母亲又经常埋怨父亲一辈子把一手好牌给打糟了,那时的他算是人生最低落的时候。人总不能闲着,还是要再谋出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父亲只好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县城做临时工,在姨爹的鼎力相助下,最后在东湖管理所做了几年厨师。
     经常听父母说,姨爹没有上多长时间的学,但是很有文化,算是个笔杆子,解放前在县政府是个文职官员。他年少时,因南兵打北兵(这是我母亲的原话,老辈都昌人说的南兵打北兵,应该指的是北伐战争时期)丧失双亲,靠自己励志成人成才。印象中他宽厚、仁爱,言谈举止都有旧社会大丈夫风范,在我心目中他的形象非常高大,令我非常敬仰。
     我从小特别崇拜姨爹,心里常想,长大就要做一个像他一样有文化、有修养、有担当的人,要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说来好笑,童年的我曾信誓旦旦,说长大了一定要把家搬到县城去,让父母过街上人的好日子。家里年纪稍大的人可能还记得我小时候的“豪言壮语”,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这稚嫩的誓言伴着清脆的童声,仿佛还在老屋的厅堂里萦绕。
     现如今我的理想是权当实现了,但我的家没有安在充满童年记忆的县城里,而是定居在距离故乡两百里外的浔阳城。改变命运的梦想也算是实现了,但遗憾的是父母多年前就去世了,没有跟儿子一起享受过城市的繁华,每每想到这里,我心中有无尽的惋惜和内疚。
     每次去县城姨娘家,我都像过年一样兴奋。
     大人早几天就要做好去的准备,主要是准备一些乡下的土特产,这时候我都会好好表现,争取不失去随行的机会,事实上父母对我特别宠爱,每次上县城我都是毫无争议的随行者之一。
     上世纪70年代,交通很不发达,从县到乡下的班车很少,许多乡镇不通班车,只有都蔡、都七公路沿线的公社驻地或集镇有临时停靠点,只有三汊港这样的交通要道才有车站。从我家去县城基本都是步行,舍得到太埠社(吴家埂)或太沙桥坐班车的都可以说是“富豪”,走乡间小道到县城大概30多华里路程,要花近四个钟头。
每次去都是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吃点现饭就出发。我们常走的路线基本是两条,一条是过小埠冈、经叶家、玉阶里、烽火里陈家、罗家岭到县城。另一条是过庵前垄、经白都里张家、农中(原和合一中)、大沔池、细堰黄家到县城。
     我虽然一路上非常兴奋,但走夜路心里还是非常害怕,特别是过小埠冈、大沔池感觉非常阴森。小埠冈这个山涧有两里地没有人烟,唯一有个曹家人看山的茅棚,它并不能给我安全感,门口的狗对生人还特凶,山上风吹草动,都感觉是野兽或恶鬼要冲出来,我还未曾进入这个地带,就老早折根树棍拽在手上壮胆。如果要是走农中大沔池这条线路,进了农中前面的八字型大门,心里就幻想着湖边会有河佬(湖里长大水时漂来的尸体)的阴魂出来吓人。因小时候总听在这里读书的人说,发大水时门口会漂来死尸,有的崽俚还说他亲自捞过,说得绘声绘色,想到这些就毛骨悚然。所以经过这些路段我都会加快脚步,恨不得一下飞过去。
     好在过了这些地方,天基本上就亮了,心中的恐惧随太阳起山而消失。乡村的炊烟开始像烽火一样渐次升起,沿途的田地里陆续有人晨起出畈。
     没有了心理的恐惧,去县城的愉悦心情就像太阳一样灿烂升起,脚下根本不知疲劳。
     一般朝饭过后的样子,可抵近城郊。
     清晨,菜地里胡萝卜的清香扑面而来,它的叶子也是如文竹般的雅致,地里的包菜像蒸笼里的馒头一样圆润饱满。很多人可能无法换位思考,几颗蔬菜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对那时候的我来说,胡萝卜、包心菜都是城里人的专供,在我家乡的菜地是不曾有人种的,看见这些稀奇的蔬菜令我赏心悦目。
     过了罗家岭就可看见都昌饭店的水塔和农机厂的烟囱,那时没有高楼大夏,四周画着迷彩图案的水塔、飘着青烟的大烟囱就是远处最先映入眼帘的美丽城市风景,它就像久别的朋友热情地向我招手!
     我的嗅觉特别灵敏,我除了用眼睛和耳朵、还喜欢用鼻子去感受城市之美。到了农机厂附近,我就能闻到明显的城气息,虽然这里离城中心还有很长一段路,但我能明显闻到空气中浓浓的炸油条的香味,偶尔还飘来自来水淡淡的氯味,这油条香简直令我垂涎欲滴。它对我食欲的诱惑力是长大后任何美食都无法替代的。
     若是恰逢夏天,只要走过县人民医院,就能遇见街上卖冰棒的。小孩背着保温箱,操着纯正的县城腔,沿街叫卖,“冰棒不了,冰棒不了”,声音清脆悦耳,若是在老街的巷子里叫卖,经过石巷的共鸣,那声音更是美妙动听。他们像百灵鸟一样在大街小巷穿梭,这是一道多么美丽的城市风景线。只可惜,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这种声音早已消失,即使现在还有人叫卖,但以前那种纯正的腔调、那种老县城童男童女的气质永远不可再现,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在特定场合再现一段,也可令老都昌人回味无穷的。
     说来见笑,我真是一个嗅觉特别发达的人,还没到电影院转角,我就能闻到酒厂的酒香。那时的酒厂就在余家厅的西边,离电影院还有大概三四百米远。从那时起,酒的醇香就植入了我的嗅觉记忆里,现今的我尽管不好酒,但凭着灵敏的嗅觉和味觉,我还真能大致地品出酒的好歹来。
     一般上午九十点钟的样子我们就到了姨娘家。余家厅有三个门,前门、后门和西边耳门,如果从西街过来,我们就会走大门或耳门进,要是从实小边上过就走后门或耳门进。我们来了,大家就忙开了,问寒问暖、弄点心、买菜、做饭。
     如果是拜年,一般是我和哥哥来得多,那时哥哥已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姨爹除了关心我们家的农业生产、生活情况,还很关心我的成长,总嘱咐我要听话,要好好读书。记得有一次拜年时,我也点了支香烟,姨爹觉得很惊讶,态度和蔼地跟我说“小孩子莫抽烟,这习惯不好”,我赶紧把烟灭了。按我们都昌的习惯,过年时小孩玩抽支烟是见惯不怪的事,但他觉得这样不好,需要及时纠正,余家厅良好的家教家风从这个细微之处就可见一斑。
     尽管那时候生活也不富裕,但姨娘家待客的正餐是少不了肉的。我记忆最深的是胡萝卜炒肉、包菜炒肉,有时还有猪油渣炒菜。在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这油渣同样是紧俏物。说起来这个好像还算是内供吧,因姨娘在皮鞋社上班,所以能买到皮革厂猪皮上刮下的肉渣,一般人不托人是买不到的。要是小住或第二天回去,早饭一定能吃上香喷喷的油条和馒头包子。对一个乡下小孩来说,这些近乎是今天跨越国界的美食啊,虽然不能大块朵颐,只能略带拘束、少年老成地作礼,但几片肉、几筷子胡萝卜包菜、一根油条、一个馒头或者那怕是半个包子,都足以让你的味蕾和食欲满足得淋漓尽致。
     我从小好奇心强,不仅是常被街上独特的美食所吸引,对街上所有的新鲜事物都感兴趣,小到电灯、水龙头,大到河里的轮船和街上的汽车、自行车。有时到西街里看人修钟表、敲白铁、钉称,经常是看得目不转睛,留连忘返。
     记得有一次在姨娘家住,第二天我小叔叔带我去他工作的轧花厂玩,我的兴致一下被那些从未见过的机器吸引住了。那时候大人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安全意识,放心地让我在车间里逛,可能是个机修车间吧,没什么人干活。我自由自在的,这里摸摸、那里看看,东一扳西一拨,一不小心,我竟然把一台机床给启动了,机器立马嗡嗡作响。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让我束手无策,生怕它摔出个什么东西要了我的小命,吓出了我一身冷汗。幸好我急中生智,看见一个红色的按钮,不假思索地一巴掌拍了下去,谢天谢地,机床真的立马停了。长大后才明白,这个鍵就是机床的急停按钮。这件事我一直不敢告诉大人,怕他们不会原谅,这几乎成了深藏我心中的秘密。
     一段余家厅的故事勾起了我童年的许多回忆。都说人生苦短,但每个人的童年都如一泓清泉、一股涓流,清澈欢快,无忧无虑,最多载几片绿叶枯草,自由的泛着涟漪、随性的流淌,不必像江河,那样不堪重负,沿着并不自由的轨迹,强作欢畅地艰难前行。
     一个人所见所闻的东西难计其数,但能在心灵上打上烙印的并不多。街上炸油条的油香、酒厂的酒香,胡萝卜的清香、自来水的氯气味加上“冰棒不了”的叫卖声是我对县城符号性的记忆,当然姨娘家的亲情和姨爹对我的教诲更是终生难忘。
     感谢都昌的作家写出了许多让人记住乡愁、重温乡情的好文章,若是故地重游,有故事的何只是我呢?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小县城承载了几多人的美好记忆!
                            2020年2月26日


[ 此帖被田畈人在2020-07-09 00:19重新编辑 ]
4条评分积分+464
田畈人 积分 +61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2020-03-07
好好活着 积分 +63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一篇优美的回忆散文!! 2020-03-01
泪中鱼 积分 +40 问候先生! 2020-03-01
鄱阳湖 积分 +30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0-03-01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6208
积分
35456
贡献值
1129
都币
4
在线时长: 1800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3-01
楼主所说的《传家训扬新风之都昌县城余家厅》是由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汪国山先生所著,传家训扬新风系列已更新到了128篇,都昌在线网上均有发布。
都昌在线相关阅读请点击:
传家训扬新风之127 | 都昌县城余家厅:厅内厅外(上)
传家训扬新风之128 | 都昌县城余家厅:厅内厅外(下)

发帖
7803
积分
126885
贡献值
82
都币
42
在线时长: 115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03
我的老家
汪墩乡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0-03-01
作者是日本人?

发帖
138946
积分
10151872
贡献值
332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665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0-03-01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38946
积分
10151872
贡献值
332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665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20-03-01
我小学是在实验小学读的,有个同学的外公就住在余家厅,放学时候经常去那玩。

发帖
11031
积分
38979
贡献值
528
都币
32
在线时长: 3821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8-19
我的老家
北山乡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0-03-01
老先生好文笔!

不错,童年就是这种感觉。
那年月住在县城里的居民对乡下的穷亲戚都很宽厚仁慈。
我娘有两个姨娘和两个姑姑在县城,我们乡下离县城不算很远,大人在前面走,我们小孩总在后面偷偷跟,跟了好长一段路,大人发现便不好赶我们回头,一怕我们走丢,二是过屋场总有狗,只能骂骂咧咧带我们上街,到了亲戚家总能吃上一餐好饭菜。

发帖
22284
积分
453359
贡献值
788
都币
12
在线时长: 6021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9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20-03-01
一篇优美的回忆散文,细细品读,似乎在翻看一页页泛黄的日历!!

发帖
805
积分
11055
贡献值
85
都币
0
在线时长: 89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2
我的老家
大树乡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20-03-01
满满的回忆!

发帖
30996
积分
790308
贡献值
22242
都币
0
在线时长: 36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20-03-01
回忆总想哭

发帖
7898
积分
58238
贡献值
502
都币
0
在线时长: 27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6-15
我的老家
西源乡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20-03-01
老先生行文如潺潺涓流,声型并茂,好文章。以前我爸去县城出差带我去县城玩,特别是去县菜市场买西红柿吃时,心里的高兴无法用词来形容,一对西红柿稀意,二对县菜市场目不睱接的菜的品种而兴奋,三对县菜市场的人头攒动而高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